21世纪伊始,如何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在教学的同时,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高职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15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人,男29人、女46人;实验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龄在18-23之间,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美国的德罗盖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饮食和睡眠)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0表示没有该症状;1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十分严重。此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学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姚树桥主编的第六版《医学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选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重叠的内容,作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前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医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困惑,以及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原有医学心理学心理知识传授的讲授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详见表1。
2.教学的实施。对实验组进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时间为每周3学时(每学时50分钟),共计30学时。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四)调查和统计方法
在教学前后一周,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作由任课教师严格按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前后两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内比较。
二、研究结果
教学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无差异(P﹥0.05),教学前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教学后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与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一致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心理评估、异常心理等大部分章节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等方面的理论。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两者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因此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医学心理学课程相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能有目的地引导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调适方法,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启示、感悟应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从自身出发,学会认识和调控自我消极情绪,提高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成为每一名高职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立足于医学角度,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建立高职医学生关于健康的整体观,使得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恐怖、偏执两项因子分改善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复杂多样,在30学时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完全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到一定局限的,因此未来还需要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探讨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多样化,如尝试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给有特殊心理问题的高职医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多方位、多样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维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盛立英,侯文,徐曼,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8)
[2]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S)
[3]马定松,秦竹,向泰.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
[4]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401)
【作者简介】黄辛(1978—),女,本科,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心理教研室讲师。
(责编王一)
来源:广西教育·C版 2016年8期
作者: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