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性路径探析

2023-12-08 14: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高超而先进的专业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综合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其中心理健康品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心理危机问题,各高校不断投入精力对大学生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研讨,试图将这门课的实效性提高,其中关键方式在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家庭、老师、朋辈群体,其中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大影响体现在早期,朋辈群体缺乏正面直接的教育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课堂。现在大学生抱着十分功利的态度进行课堂学习,任何一门课都会考虑到这门课对自己有没有用处,相对于难度比较大的专业课程,像《中国近代史》、《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通识课程,往往沦为大学生心目中的鱼腩课程。因为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联系实际而表现出来的乏味、培养体系中的不重视等原因,学生在上课中玩手机做别的课程作业的情况屡见不鲜。


  大学生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级课程,其目的在于引领大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体验情绪、克服挫折、帮助他人。要完成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学习,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堂互动,完成一些相应的情绪体验练习,这一点和抽象的专业理论课不一样,专业理论课仅仅需要学生专心体悟,而健康心理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课堂上做一些基础的练习。大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内容是塑造自己健康美好的心灵,但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理论或者案例能够胜过学生本人亲身的体验。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和大学体育很接近,光是听老师讲述如何掌握一项運动是不可能习得这项运动,一定要付出长期的训练和在训练中感悟才行。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性现状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大学生个性化增强,大学生心理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当代大学生并不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为教育产业化的种种原因,或者是从小已经受够了应试教育的压迫,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导致了大学生对于上课的态度消极,上课迟到、早退频繁发生,在任何一节课上都有玩手机的现象,还有带早餐来教室吃的,因为已经睡觉而上课迟到就干脆不去上课了。这样的现象发生有学校管理教育的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对于在大学接受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感到庆幸,更多地希望老师能少一点管教,让自己能够在学校开心得玩耍、打电子游戏。


  当代高校课堂的仪式感不强。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投以足够的尊重和热情,那么这件事情就变得具有仪式感,大学课堂理应具有的神圣性才得以体现。大学课堂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沦丧为“完成任务”的场所,学生觉得所在教室里等老师讲完然后重回日常生活。怀着这样的态度来上课,课堂气氛自然是毫无学术氛围,当然也就缺乏互动性。


  当代大学生不善于表达。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沟通方式逐渐在网络完成,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练习,加上教师和学生天然的界限存在,大学生没有能力和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心理学的互动内容虽然可以不涉及个人隐私,但是仍然会有尴尬感,心理学的互动内容多少还是会涉及到个人的故事或者情感经历,对于一个分享氛围不强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学的课堂上做这样的要求是有难度的。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性对策

  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性,首先要强化师资建设,当前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课主要由该学校的辅导员担任主讲教师,这样的设置有利有弊,辅导员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辅导员并非心理学专科出身,并且有着繁琐的行政事务,这压缩了其备课时间。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堂互动性的首要办法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并对上课发生的系列问题进行研讨,针对教师技能的专项培训也是必须的。


  第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激情,更多需要的是确立课堂上的规矩,例如“对每一个分享者的尊重而保持安静”、“老师的提问一定要有人回答”等等这样规矩还有关于课堂纪律的部分。要做到这些规矩的确立,这绝不仅仅要求学生要如何做到,而是对于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一定要有相当的坚持,一定要让学生发现老师对于“课堂互动”的决心。同时互动要求学生的配合,老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和准备,例如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记下来亦或是把每一位老师的问题解答清楚。这样基于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对于课堂互动的热情便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杨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课堂师生互动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石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张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4]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姚延立、伊厚会.大学课堂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条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73-74

  [6]王雷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7]郭燕、黄大志、陈国华.地方院校教师提高课堂互动性的策略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107-108

  [8]尹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128-129

  [9]顾建平.关于大学课堂互动性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41-42

  [10]张志梅.运用心理学原理促进数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12):39-40

  [11]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31-34

  [12]朱利娜.大学课堂互动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13]许崇高、许玉茹、角色.冲突与互动──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体育教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02):27-31+91-92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 2017年6期

  作者:黄兆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