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音乐心理学教学现状应用意义及作用研究论文(共5篇)

2023-12-05 22: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奥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库特研究了音乐创作的心理学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有4种: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


  1.冯特的实验内省法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以冯特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冯特所创立心理实验研究,目的不在于观察人如何从自然界获取知识,而是在于了解人如何去经验物理世界,他称此种直接经验为“意识经验”。


  2.实时测量技术


  20世纪80年代之前,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试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不能对音乐过程进行实时测量,因此很难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


  3.元分析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元分析技术是由于音乐心理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結论关系引发的课题。量化研究是心理学的既定学术规范。音乐心理研究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样把量化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的。但实验音乐心理学者逐渐认识到,实验设计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获得的少量的音乐心理定量研究结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量化研究获得充分的积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时相同的研究课题,由于变量、被试及测量工具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


  三、结语


  现代的音乐心理如音乐没有人怀疑现代音乐心理基础面临的跨文化局限,由于它所具有的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四大普遍性,即外在合法性、普适性、抽象合理性和可通约性,这也成为音乐课程中基本乐理合法的普遍性。哈琴森认为:“世界音乐心理学的前途,将有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增强音乐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联系;二是期望交叉学科的教育与研究有所发展,音乐学和心理学专业应取得一种平衡,加强信息交换的合作与探讨。”


  作者:苏欣

  第2篇:初中音乐赏析课中音乐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微探


  初中音乐赏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核心内容是对音乐艺术、理论的鉴赏分析,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内在,使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能够兼具艺术气质。


  一、音乐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音乐心理学简介。音乐心理学是基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对音乐和人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行研究,并找出了人和音乐之间的科学规律,用以指导人在音乐中的各种行为。音乐心理学的基础是传统心理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了人类学、美学以及生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理论。音乐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才从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加强了对心里和音乐的关系研究。在现代心理学逐步出现之后,有分裂演化处理机能派、精神分析派以及构造派等多种不同的理论派别。音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了音乐元素对人类心理的刺激和效果、音乐记忆、乐感、感情和音乐的关系、音乐才能、音乐创造、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对社会的心理影响等多个方面。并且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分类,诸如音乐治疗学、音乐社会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心理学等多种类别。音乐心理学可以对人类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以及创作音乐时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是音乐与人交互关系的主要研究手段。


  (二)音樂心理学的基本内容。音乐心理学主要包括了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才能和音乐创造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感一般简称为乐感,主要是指对音乐的欣赏水平、理解能力、表现形式和创造能力的统称。音乐感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目前尚无精准的定义。一般来说,音乐感主要与两个方面的要素有关。其一,是人类生理条件,诸如对节奏的把握、对音高的感觉、对音色的感觉以及对乐器的感觉等,其二,是综合要素,主要包括了对音乐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音乐感虽然跟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很大关系,但其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以提高。


  音乐记忆主要是指对接触过的音乐产生记忆的能力,主要可以包括相对音高、绝对音高的记忆,对音色、旋律、和声、节奏、复调以及配器的记忆。通过对音乐记忆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强化音乐记忆的方法,对学习音乐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才能是一个比较空洞的概念,其并没有精准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才能划定标准,但是其存在又是不可否认的,通过无数事实都证明了音乐才能的存在。一般来说,音乐才能主要包括了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记忆、实现以及音乐气质等方面的内容。


  音乐创造即指创造音乐的冲动、过程、心理活动、情感、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创造内容,以及作曲家个人气质、个性特点、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等对音乐创造形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点问题的研究,即所谓的创作灵感,灵感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在创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灵感如何培养寻找,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音乐心理学在初中音乐赏析课中的应用探讨


  (一)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以及感受。音乐是一个形式多样、传播范围很广、传播途径多样以及受众群体庞大的艺术形式,学生在进行音乐课之前就或多或少接触过音乐。但是接触过音乐并不代表了解音乐,其只是在听觉上对音乐产生了初步的感知,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意识形态。在通过简单的音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对于音符、五线谱以及一些简单的乐器能够形成初步了解,但是这只是音乐的表象,并没有接触到音乐的实质。所以造成了音乐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的现象,使得音乐教学出现根源性的错误。音乐教学不应该流于表面,而应该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具体理论,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以及感受。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创造方面强调了音乐家生活方式、个人气质以及个性特点对音乐创造的影响,所以在音乐赏析课中,教师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以此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及感受。比如,在赏析贝多芬的《命运变奏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详细讲述贝多芬的生活和性格,并对其生活及性格对其音乐创造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贝多芬少年失聪,命运坎坷,但是其坚强无比,所有的苦难都一一渡过。所以贝多芬受到自身经历和性格的影响,其创造的音乐大多激情澎湃、铿锵坚毅,能够使人浑身充满力量。初中音乐赏析课就该按照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水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对于美的定义还很模糊,尚不具备独立审美能力,只会跟随潮流选择大众化的美。就初中学生所接触的音乐来说,大多是流行歌曲,旋律简单,歌词缺乏文化内涵,甚至夹杂着诸多负面情绪,对于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在初中音乐赏析课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音乐心理学,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进行多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其对音乐的审美水平。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流行歌曲作为比较,深入分析其在情感表现、音乐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音乐魅力。


  (三)激发学生勇敢表现自己。对于初中音乐赏析课来说,发表关于音乐的言论,甚至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都需要一定的勇气。在音乐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可以从音乐感的层面出发,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模式,使水平稍高的学生带动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从而树立其在音乐赏析课中的信心,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勇敢表现自己。比如,在学习《游击队歌》时,就可以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分部合唱,通过合唱形式逐步提升学生信心,进而激发其独唱的勇气。除此之外,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加强学生音乐感的培养,在音色、节奏、复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乐感水平,进而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作为其勇敢表现自己的动力源泉。


  三、结束语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对于音乐乐感、音乐记忆、音乐创造以及音乐才能都有深刻的认知。在初中音乐赏析课中,结合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感受,提升其审美水平,激发其勇敢表现自己,都是重要的。


  作者:黄钟阚

  第3篇:试论音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的音乐心理学,它是在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针对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和心理调节。而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心理学,更多的是凸显心理教育,进而实现音乐心理学教育,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心理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一、音乐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


  现阶段,一些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目的含糊不清、学习意识较低、缺乏积极性等问题。而对于学生出现这样的状态,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心理暗示,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學。比如:在声乐学习中,一些学生较为自负,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定位,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而反之,对于较为自卑的学生,教师就要给予积极性的鼓励、表扬,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增加学习信心。对于在学习中学生过度紧张的情况,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关爱,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气氛的愉快,使之能够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音准教学,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发音上通常存在不同的问题,一些学生发音不准,笔者经过教学观察发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自信心,对自己定位较低。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直接指出问题,要通过更为积极性的方法引导学生。例如:在歌唱时,笔者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保持较高的精神状态,并非是直接指出音调低,而对发音高的学生,笔者通常会引导学生:“唱的非常好,但是我们可以降低一些音调。”进而保证学生心理意识得到调节,进而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心,确保发音准确。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完型


  心理完型通常指的是: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心理因素的和谐。学校与社会有着一些联系,并且,学生并不能与社会隔绝,社会中的一些情况,通过学生自身的表现就会展现出来,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推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并且我们不可能避免这些消极因素影响到学生。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不被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笔者认为:优化教学、创造教学氛围,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行为,帮助学生心理完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能够实现声乐教师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心理完型,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研究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有目的性的教学,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遵循现代教学目标、声乐教学规律,即使是个别学生辅导,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展教学。在生活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这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当这种不确定因素发生时,我们能够根据情况实时应对,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声乐教学的技巧和学生的心理意识相互融合,进而实现艺术创新。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状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调整,例如: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组织教学等。尤其是在曲目的选择上,能够影响学生的歌唱效果以及技巧的掌握,这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进而实现教学优化。新课程背景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例如:声乐作品的选择、发音上的引导、教师时间的选择、声乐作品风格等。其实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加留心,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能够帮助学生心理完型。


  三、声乐教学实现研究型转变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能一味的依靠教师学习,自身也要主动研究专业知识和艺术动态。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研究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艺术修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练声或是演唱时,首先是教师演唱,然后学生模仿,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机械模仿。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将这种机械模仿转为研究型,让学生通过几种歌唱方式的比较,研究各自歌唱方法中存在的特点与差异,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的声音,找出其中的不足。此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也能够增加学生自身音乐知识,进而更为准确的进行定位。虽然强调研究型的转变,但并非代表取缔模仿,在教学初期,机械模仿也是有必要的。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而言具有心理暗示、心理教育等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声乐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正确的掌握学习方式,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主要方法。


  作者:刘虹

  第4篇: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习中的工具性作用


  音乐心理学的概念诞生于1863年,真正的建立是多纳德·霍杰斯发表的《音乐心理学手册》。世界在发展和进步,音乐学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矛盾和问题就无法避免,而音乐心理学在这一矛盾和问题中应运而生。它揭示了音乐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音乐学习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在音乐学习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提供了疏导和平衡的渠道。[1]文章通過对音乐学习的介绍,为更好的发挥音乐心理学的工具性作用做铺垫。


  一、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在学习音乐中对所学习内容的记忆,如对乐谱的记忆与学习。音乐记忆分为三种:一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存在时间很短的记忆,可能只是你当时记住了,而几分钟之后就忘记了。[2]最常见的就是考前突袭的记忆,虽然当时记住了,但是考完就想不起来所背诵的内容,短时记忆存在的记忆可能会储存几天,如果记忆者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那么短时记忆也会慢慢消失。长时记忆是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它可能会伴随记忆者的一生或几十年,长时记忆的出现是因为一件事出现的情况比较深刻或者记忆者在不断加固记忆的内容。音乐学习中也会有这三种记忆,音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音乐的人保存的最基础的长时记忆应该就是第一个接触的音乐符号。而这种音乐记忆在音乐的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知觉性带来的积极作用


  音乐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每天都会听到,在我们听到一支好听的曲子时可能会进行思维发散,比如分析演奏它的乐器,以及乐器的音色,还有听到它的时候的心情,清净优雅还是激昂热情,有可能还会对曲子的作者进行联想等等,这些思维的发散最终都会伴随听觉系统进入大脑,大脑会对带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认知。音乐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音乐的时候,听觉系统将听到的声音传送到大脑,大脑会对听到的音色、音强等因素进行认知和感悟,然后学习者才能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3]


  三、音乐知觉性具有四个特性。


  (一)接近性


  我们能够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是因为音乐接近性的体现。在一首乐曲中,有大音程和小音程,但是小音程存在的频率高于大音程。小音程的表现力比较细腻和敏感,主要进行音乐感情的推进。大音程的发散性很强,通过表现在一段大跨度的音乐中,但是大音程的出现是需要小音程的补充的,二者结合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二)相似性


  相似性主要用于音乐的划分,以及其他方面的划分。在音乐类型进行划分时,也是用到音乐的相似性的,如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等,这种音乐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相似因素在里面。管弦乐器的划分也是根据相似性进行的,首先要进行乐器的位置规定,如弦乐、管乐。然后进行组团演奏,这样就可以演奏出好听的音乐。


  (三)连续性


  音乐的连续性是一种时间的连续,在一首完整的乐曲中非常重要。其实音乐的连续性是很普遍的,比如在听到一首歌时,听到前奏或者第一句就可以跟着唱起来想起后面的内容。这种连续性在乐曲的结尾作用更加明显,一首歌的结束并不是一下就突然消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热情慢慢消退一样,听者就会知道这首曲子结束了。如果没有使用音乐性这一特性,就会产生“终止感”的情绪,就是想要添加几个音符缓慢的结束,这也是音乐学习的一个表现。


  三、语言对音乐的影响


  语言和音乐看似不着边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影响着人的发展,也影响着音乐的发展,而音乐极强的表现力又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音乐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能力的表现。而又影响着音乐,所以音乐的学习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象和动作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工具。表象是事物出现以前的构思,比如灵感和乐思,当作曲家有了灵感之后就会有整首曲子的框架,从而进行具体的表达。动作主要是进行乐器的演奏,在演奏的过程进行思维的发散。[2]


  四、心理健康对音乐的学习


  音乐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修养,陶冶学习者和听者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水平。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的。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水平。然而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听音乐未必是享受,也未必带来自身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音乐学习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从而不能好好学习音乐。[1]音乐心里的作用就是为了调整这些人的心理健康,解决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音乐心理学可以从心里学出发,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习者,然后给出专业的建议或方法,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更好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现在音乐治疗已经成为新兴职业,通过音乐和心理学的结合,对患者进行舒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意义。


  五、总结


  音乐的学习是对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习的工具,是为了帮助更好的进行音乐的学习。因此音乐学习者也要学习音乐心理学,即可以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可以发挥它的工具作用实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作者:高雅

  第5篇:浅谈将音乐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学,就其学科性质来看,顾名思义,既属于音乐学又属于心理学。音乐心理学主要针对音乐与人类心理、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听觉对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音乐基本元素的感知情况,以及对整体音乐结构的感知;音乐的在心理学范畴内的功能,主要指音乐对人的智力和情感等心理方面所起到的影响,人们处在音乐环境对工作效率的调节以及对部分疾病的疗效;创作音乐时的内心状态、表演音乐时的内心起伏情况、音乐按欣赏者的各人差异所引起的不同心理反映和艺术效果;音乐才能的组成、检测以及培养等。”


  上世纪初期我国音乐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心理与音乐声音和音响的关系。而如今多数将音乐心理学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各自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学科来看待。


  音乐心理学初见成型距今虽只不到百年。但是,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有人提出了有关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探索的相关问题。早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三点:音乐的产生、音乐的认知和音乐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作用。科学心理学的逐步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伴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科学实验手段的运用使得音乐心理学领域的探索研究翻开崭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以音响心理学事实理论实践为依据。音响心理学理论的建立为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不同学科中新的理论观念在不断涌入、新兴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使现代科学不断发展进步,信息理论与大众转播也从各方面促进了音乐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发展。


  二、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于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为音乐的主要传播途径,大众音乐文化中的时尚与流行更加被热衷于追求的初中生所最捧,比起书本上有板有眼的音乐知识,他们更加喜欢自由、有个性的流行音乐,在课业负担的压力下,他们选择了课外让他们放松的社会流行音乐,而放弃了音乐课作为舒缓压力的对象。这种局面必然会带来两面性影响,一是学生感觉社会上流行的音乐是多姿多彩的,是能够满足他们的视听需求以及达到舒缓课业压力的作用,而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往往跟不上学生的视听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学校安排的音乐课;二是有些大众流行音乐是不适应初中生年龄阶段的,会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身心发展不利,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教育体制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学校教育体制的陈旧使得音乐教育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很多学校为追求学习成绩升学率,音乐课只设在初一、初二年级,初三年级不设置音乐课,这使得很多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途径去寻求对音乐的需要,这种以考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教育体制必须从根本上的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而且,学校的音乐学科考试体质还不够完善,有的只以唱歌形式考核,有的只以书面形式考查乐理及欣赏方面知识,还有的甚至只根据平时课堂表现评定成绩,各个学校每个老师考核方法不尽相同,考试制度存在不统一不科学的方法,由于音乐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对音乐课的不重视在所难免,这就使得音乐课成了摆设。


  三、新时期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实施对策


  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初中生对音乐的关注与认识也不断变化,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初中生对新的音乐文化避免不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音乐心理学的影响下,让大众音乐文化适应初中音乐教学一面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领域中适度发展,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去规避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弊端,是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并付诸于实践教学中的,这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初中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评价能力等等,在新时期素质教育体制下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音乐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对于音乐问题更清楚的了解,通过描述把音乐信息更准确的传达给学生,一些网络语言是学生之间沟通的手段,教师适当了解可以与学生更好地沟通;组织教学实际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运用的好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从内心喜欢喜欢上学校的音乐课是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音乐心理学考察学生心理并制定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大众流行音乐文化背景,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可能守旧单一,虽然它应该以音乐教材为基本内容,体现教学目标为核心,但是书本以外的音乐世界也应加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的,因此,教师作为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传播者,就要适当结合社会大众音乐,来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以达到教学目标。


  如今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应该符合大众音乐文化的大背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对现实音乐文化的渴求。我们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根据音乐心理学研究,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大众音乐文化优秀的一面传播给学生,这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探索,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了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