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变革和因素来引导和控制社会心理的变化,让社会心理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现代社会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1篇:刍议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被动和积极的社会心理重构
社会是人的总体存在,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总体的现代化必须由个体——人的现代化来实现。要想实现现代化,就需要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都具有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素质。我们研究当代的社会心理问题,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以此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1.加强被动社会心理的重构
主要是指通过外部力量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调适,而使社会心理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如何在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下深入改革并做到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兼顾“动力”与“秩序”是保障深层次的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课题。
1.1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过高,对失误和曲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往往急于求成,一旦出现问题,心理难以承受。如要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消除改革的心理障碍,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改革越深入,对心理障碍的冲击就越大,就能促进社会心理的转型与更新,消除滋生消极情绪的客观因素。在深化改革中,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对改革的信心和信念。社会稳定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共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建立合理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经济改革的有力保障,并在较深层次上有利于社会整合和公众新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1.2加强制度、政策创新,协调利益关系
社会利益关系变化,是社会人群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稳定与不稳定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目前贫富差距拉大是引起社会心理失调的现实原因,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首先,通过调整农业政策,解决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其次,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解决地区差距过大问题;再次,通过税收制度创新,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等等。
1.3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发挥主导价值作用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和信念,否则就不会有凝聚力。目前,我国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整合型文化体系。这种整合型文化应注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倡导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从而促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为建立协作型人际关系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持,进而缓解和消除公众之间因摩擦、矛盾引起的不稳定现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稳定。
1.4搞好宣传与舆论监督,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首先,对改革将给群众带来实惠,在宣传上要适度,避免使人们产生每一项改革必然会给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都会立竿见影的错觉。通过舆论宣传调整群众的期望值,以减少不满情绪,增加满意度。其次,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真实报道,使人们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做好经受阵痛、付出必要牺牲的思想准备,提高公众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暂时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再者,要加强舆论监督。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公开发泄不满,能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2.促进主动社会心理的重构
主要是通过引导公众自觉加强个性修养,提高公众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公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强化现代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和群体素质,从而提高公众自我调适意识和能力。
2.1引导公众自觉加强个性修养
提高公众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个性修养较高的人,能够适应变革的环境、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加强个性修养是提高人们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全面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但应该看到,有些社会问题是体制转换、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应该承受的一种阵痛。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大部分社会问题的负面效应都将得到缓解、抑制。因此,客观、冷静、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有助于公众的自我调适。个人适应环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去改变环境;二是个人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加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改造环境绝非易事。因此,更多情况是引导公众依靠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环境。挫折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选择理智的反应方式,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2.2加强现代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和群体素质
现代化由充分受过现代教育的群体倡导与推进,没有或未充分接受现代教育的下层大众在现代化道路上基本上是被动的,二者容易在变迁进程中在利益、观念上发生冲突。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片面强调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1]。
中国教育改革应该在注重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建立一个包括公共教育、私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在内的能够为经济社会现代化输送合格人才、并使成年居民接受再教育以符合社会发展变迁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还应注意更新教育观念,使教育不单实现提高人民素质,更实现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秩序建立的功能。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提倡既要强调个人权利,又不应忘记社会义务,藉此建立健全现代人格,实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道德藕合与价值连接,防止新旧更替时期的社会转型出现社会心理失调和大的社会动荡。
作者:昌全
第2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关于现代人养宠物原因的探究
一、研究背景
所谓宠物,包括最典型的猫狗,水族动物,兔子,香猪,仓鼠甚至刺猬等等,近年来它们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园里马路边随处可见带着宠物出来遛弯的人群,宠物们也大多打扮华丽,被一口一个宝贝,女儿地叫着。的确,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上的转变,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生活的时尚,目前北京登记注册的宠物狗有50多万只,而且仍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与上海、广州、重庆和武汉被并称为“中国五大宠物城市”。据粗略估算,全国宠物犬只的拥有量大均在1000万以上,如加上猫、鸟等其他宠物。全国约有1亿只。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这个数目仍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尽管各大城市政府都因此执行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格的有关宠物饲养的法律条例,但相比西方国家,我国仍显得不足与滞后,在现实中因落实不力而屡遭困境。
此外,近年来随着宠物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的旺盛增长以及利润的丰厚,围绕着宠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有关的宠物消费,如:宠物美容、宠物训练、寄养、摄影等正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宠物产业。据估计目前中国宠物经济的市场潜力至少达150亿元人民币,且呈快速增长趋势,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源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宠物市场的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与乱象丛生,缺乏行业规范与法律监管,令人堪忧。
宠物,如各种品种的狗,猫,香猪,仓鼠正成为我们中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上的好朋友,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人并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一旦宠物生病或者主人对它失去兴趣,遗弃或者虐待现象就出现了,大城市内流浪猫狗无处可容,传播疾病影响公共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关于饲养宠物的心理成因方面的文章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借此实现三个目的。
1、通过研究现代人养宠物的社会心理学成因,本文企图为政府在制定监管宠物方面法律条例提供更科学可靠更人性化的决策参考,为宠物行业提供更加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服务,促进自身发展提供有效指导,更重要的是提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推动制定行业规范的制定。
2、为现代有宠一族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宠物观提供帮助,减少虐待现象,使流浪猫狗数量尽可能地少,实现人与宠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现代人饲养宠物的原因
1、满足
(1)满足现代人因患得患失而缺失的安全感需要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对于你来说,狗狗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狗狗来说,你是它的整个世界。”这句话之所以感动无数人,是因为它完美迎合了现代人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靠彼此牺牲,彼此付出得以维系的,充满风险,劳心费力,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别人失去朋友,而且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太多太多,许多朋友会在你落魄时毫不留情地离开,而宠物,更像是独自占有的个人财产,不必担心会失去,高兴时陪它玩,不想理它时就丢在一边,反正它会一直在原地等待你。它忠诚不二,一辈子只有你一个主人,它不会发脾气,不会记仇,不会背叛你,不会离开你。而这样一个好伴侣,不需要你太多的时间金钱感情花费,不用担心别人会取代你抢走它,在宠物商店里花上一笔钱,再负责吃喝拉撒睡就能持续拥有它,岂不乐事?
(2)满足倾诉与陪伴的情感需要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教授吴任钢指出。孤独让人爱养宠物,竞争激烈而生存空间局促的现代社会是人际关系变得疏离,为了信任与安全,人们更倾向于把感情寄托在宠物身上。的确,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沮丧时,或者情感秘密不愿被别人知道时,或者不愿意把情绪垃圾抛给我们最爱的人,影响他们的心情时,我们可以向宠物倾诉,,它们不会借口太忙而不愿意倾听,不会把秘密转身告诉别人,不会责怪你,不会变身军师来指挥你,我们可以尽情地诉说各种感受,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宣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宠物犬所能给予的心理安慰甚至比人类更强,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不光会对你的情绪感同身受还能随之做出很多肢体语言,比如舔你的手,用毛蹭你的皮肤等等。再加之心理学家常提到的移情作用,我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情绪投射到宠物身上,相信他们是人性化的,能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倾诉与陪伴需要被宠物完美地满足为冷漠疏离的现代人提供足够的亲密的身体接触的满足。
(3)为冷漠疏离的现代人提供足够的亲密的身体接触的满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仅需要情感上的满足更需要身体上的满足才能活得舒心开心。莫里斯博士在他的著作《亲密行为》一书中提到并证明了这一观点。获取足够的身体上的触觉享受是使得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由于羞怯,我们最亲近的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由于害怕风险,我们又不敢到那些相对陌生的人当中寻找,那我们只好逃进周围的动物商店为自己买一点动物亲密了,它们舔我们的手,它们蜷缩在我的大腿上睡觉,我们可以抱抱它们,拍拍它们,摸摸它们,而不用担心会带来任何问题。
2、实现与成就感
(1)实现控制欲,体会养成的成就感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征服野性难驯的兽,通过训练与有选择性的交配创造出我们需要的家畜,而今天尽管种种性状已经趋于稳定,各种宠物美容,宠物比赛,培训宠物技能,宠物自由配对的活动以及宠物们服从主人的天性仍然赋予我们充分可以自由去DIY宠物的各种属性,在这张白纸上尽情涂抹。付出很小的代价,充分实现很强的控制欲。一步步看着自己的小宠物成长变化,我们将收获一种造物主的成就感,并且在欣赏中获得美感的享受,在这方面来看,这种感觉近似于玩著名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人生,只不过由操控玩家人生变成操控宠物人生实现前所未有的人生。
(2)实现前所未有的人生存在价值,成就自己对自我形象的良好感觉
我们对于宠物无限宠溺,悉心照顾,却并不能得到类似经济利益上的回报,这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无私奉献,即给了我们一种家长式的责任感实现的途径,这会极大地增强我们的自信。宠物在家庭里没有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睡一刻也离不开主人,尤其是生病的时候,我们对于它们的重要性让我们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存在感。不少宠物更具有感激的特性,主人给予微不足道的关爱,他都会摇着尾巴向主人转圈,用舌头温柔地舔舐主人,表达对主人的尊敬与热爱崇拜,灵性十足,这种鼓励不失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3、本能
想象一下小猫小狗的外形,又圆又大的眼睛,较大的头身比,粗短的四肢,柔软的皮肤或绒毛,是不是像极了婴儿时期的人类?没错,这种可爱是数年的进化得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长辈的爱抚,从而得到较高的生存几率。宠物们品种繁多,很多即使成年也仍然保有短圆软暖的特点,正是靠着这一点,获取了很多地球人的爱抚。2009年载于CurrentBiology的一篇研究还发现,猫在求食时发出的声音隐藏着一种高频的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成年人会对这种频率表现出急迫以及不愉快,从而做出迅速回应,善待婴儿是人类本能,这一点就这样被宠物们利用。
4、身心渗透
美国从事人与宠物关系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博士认为,同宠物一起成长的儿童免疫系统更稳定,因为适度的暴露于过敏原中可以增强免疫力。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威尔斯实施的有关豢养宠物有益处的研究表明宠物能抚慰伤痛驱走孤独感,缓和心率降低血压因此减少抑郁症的发作。2006年加州的一个癌症研究也发现家犬能有效的闻出癌细胞的挥发性气味,可能成为诊断癌症的小帮手。宠物性疗法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科学,伴侣动物用于治疗某些慢性病或心理障碍已经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成功。
5、社会化
(1)家庭新成员的身份,帮助促进家庭其他成员的社会化
狗闺女,猫宝宝,动物们俨然已经是很多家庭中地位颇高的成员了,人们对其情感依赖程度堪比家人,而宠物们也为家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添砖加瓦。笔者在这里要通过几种不同的典型家庭进行此项分析。
①已婚无孩家庭或空巢父母家庭
对于此类家庭,养宠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养宠物就是共同的孩子的替代品,它是情感的纽带,共同的话题,给家庭生活带来温暖,弥补了家庭结构的缺失,帮助夫妻双方适应没有孩子的生活。
②独生子女家庭
郑日昌教授在他的论文《宠物与儿童社会情绪的关系》提到,小孩与宠物一起长大,这样一个玩伴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孤单,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有利于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并且猫狗的生命只有十几年,小孩能够尽早学习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总之,宠物是帮助独生子女顺利完成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③未婚同居家庭
二人对养育共同宠物各种事物的分工类似于将来的照料婴儿,因此说养育一只共同的宠物是提早体验正式家庭生活的尝试,是促进彼此成长,是增进彼此感情,加深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宠物生病时两人共度难关的互相扶持更会成为珍贵的记忆。
(2)社会身份的象征
宠物的品种繁多,就以狗举例,农村普通人家一窝中华田园犬,上流阶层一手抱吉娃娃,一手牵着大型金毛犬等外国名犬,暴发户养天价藏獒,宠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主人的品位,财富与权力。人人都渴望拥有拥有昂贵可爱又独特的宠物以彰显自己的身份。
(3)结交爱狗同仁,增进社会交往
在当今类似于各种泰迪俱乐部,藏獒同僚会等组织中,我们能扩大交友范围,并且在诸如宠物配对,宠物比赛,宠物寄养,培育心得交流的活动中与他人建立频繁的社交联系。有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养那些与自己内心上有相似的动物,就如同喜欢打扮,骨子里清高,有些孤僻的女孩宠猫,渴望温暖与陪伴,控制欲强的人爱狗。因此,爱同一种宠物的人有更大的可能脾性接近,更易成为好友。
四、结语
对各方的建议:
1、宠物拥有者
宠物是我们私人所有,这意味着责任而不是我们可以自由地随意处置它们,它们是平等的生命,也有感情,它们也需要我们,只在自己劳累或者需要消遣时对宠物招之即来,在没有兴致时挥之即去的行为是极其不良的,会严重伤害宠物感情,宠物没有这样对待你,也请你给它们多一点的善意。
在另一个极端上,有的人为自己的宠物举办生日庆典却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是哪一天。有的人舍不得为亲人花费,却在宠物身上大手大脚,毫不吝啬,我们明白这种对宠物的需要。但当这种特殊关系甚至能凌驾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上,许多人伦问题就此浮上了水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在感情上极度厚此薄彼的人不是真正富有爱心的人,而是病态的人。
2、对政府
政府要能认识到宠物对他们主人的意义,是亲人,而不是牲畜,所以在法律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拥有者的感情,而不是冷冰冰地强制执行。诸如宠物安乐死的条例也该尽快提上日程。
3、对宠物行业经营者
宠物不能表达,也不会投诉,消费者对动物的了解可能很浅很浅,这不是你们肆意妄为的借口。你们卖的不是商品,是生命,你们服务的不是低级动物,是人们感情的依靠,所以请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消费者的感情。
作者: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