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双证书制培养模式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探索
一、引言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学历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双证书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也应针对这一政策做出相关的调整与改革。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具备将心理学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根据社会需要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见,双证书制的推行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
双证书制是指实行毕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即使高校毕业生不仅获得表明自己学历的毕业学历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具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双证书制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也对双证书政策做出过相关阐述。双证书制度是在全社会实行的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推动普通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此,以双证书制为导向,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内涵
当代社会人才市场的饱和使得社会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所从事的工作服务,成为评价毕业生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当前形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的专业性质和就业方向,更需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制教学改革研究,是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教学场所仅限于校园之内。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充分了解就业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使得学校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传授给学生的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技能很可能在毕业生走进社会前就已经过时。而实施双证书制教学能够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这种弊端。[2]
具体而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就是指制定满足双证书应用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在课程教学计划中,除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外,还要在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中融入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标准。学生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根据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进行学习和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尽可能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标准相衔接,同时,还要注重调整考核环节,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内涵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根据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实践能力的定义会略有不同。简单说,实践能力可以定义为操作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具体说来,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3]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在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在具体的学习、研究、生活等具体领域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本领与特征。[4]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涉猎的四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形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对特定客体进行适宜行动的相关事实,实践性知识以有效行动为目标。[5]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将实践性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并完成特定目标的内在条件与特征。无论是实践性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具有内隐性特征,其表现与特定的专业行动有关。与实践性知识相比,实践能力与专业行动效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当前教育实践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赋予其更高的权重。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
依据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结构是基于实践过程而言的,是不同要素之间构成的相互关系,其包括实践兴趣、领悟能力、策划能力、行动能力、表达能力等。不同的实践能力外显形式正是由这些构成要素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而形成的。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实践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6]基本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的关系,通过发挥各方面能力做出正确决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独创性行为。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应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更为重视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为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践能力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构成也是不同的。针对社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心理学实践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大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通话水平、文献检索的能力、资料查询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能,具备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具备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技能;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综合心理技术、综合心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适应能力。
四、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传统考核观
(一)考核内容
“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心理学传统的考核内容仍停留在以学习和掌握各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为主的阶段,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大部分高校以应用心理学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有关的统计、测量、咨询、治疗的专业技术方法;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最新心理学动态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相关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等。
当初,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方法进行考核外,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内容也包括对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比如,学生需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够设计完成心理学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具有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的能力等。然而,学生虽然具备了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高校却普遍缺乏对学生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的考核。作为一名专业的应用心理学工作人员,实践能力不足无疑是致命的缺陷,这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服务社会的水平都将产生巨大影响。[8]
(二)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最直观的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9]不以双证书制为导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具有传统的考核方法,这与其他大部分专业的考核方法相比区别不大,主要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
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方法多以卷面考核,即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卷面考核方式是应用心理学课程常用的考核方式,也是大学课程考核体系中常见的手段。在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中,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概念性、理论性试题占据较高比重。[10]
论文考核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重要考核方式之一。课程论文考核,通常是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在学生对某一门心理学相关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之后,任课教师给定具体的一个或几个题目,或划定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按照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于课后或假期完成论文的写作,教师以论文写作水平和论文质量来衡量学生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等问题的掌握程度。论文考核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常用的考核方式,很多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也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11]
(三)考核效果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督促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指挥棒。[12]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考核效果,但这种以书面考试和论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检验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考查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也多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可见,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能通过传统的考核方法有效的表现出来,总体而言,这种考核效果甚微。
卷面考核作为一种传统的考核手段,虽然是一种信度、效度都比较高的测验方法,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很多弊端。卷面考核的方式能做到对知识性内容的全面考查,但无法做到对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而对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论文考核在实施中的一大问题在于: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学生的部分学习效果,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则十分有限。这是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表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而论文考核的方式只能展现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想法与思路,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不能展现学生真实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其更倾向于“纸上谈兵”。[12]另外,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论文写作培训,论文写作基础薄弱,无法达到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而且论文考核的另一缺陷在于,有的学生对论文写作敷衍对待,教师在进行评判时对论文的真实性难以界定,这使得一些利用网络、期刊抄袭或拼凑他人论文的学生能够浑水摸鱼。
五、双证书导向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观
(一)考核内容
双证书制度不仅要求学生有本专业的学历文凭,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双证书制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要求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其考核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比如考核设计与进行心理活动课程的应用技能,进行心理诊断的应用技能,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应用技能,进行心理测评的应用技能,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等。[13]同时,也考核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测量、治疗的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双证书制导向更加注重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场所能够从课堂向社会扩展,考核视角从单一的课本知识向包含竞争成绩、科研立项、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自主创业等多元内容转变。
(二)考核方式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地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指明其学习方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双证书制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拥有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通过自学或上课学习的方式经由考试最后取得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这种导向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考核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考核仍以书面考核和论文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应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主要的考核方式有课堂讨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实践活动考核等,多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1.课堂讨论考核。以往的课堂讨论多是教师在一节课上随机提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指定或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内容多以知识性为主。而双证书导向下的课堂讨论考核,是要增强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全部或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同时采取案例分析、实例演练、情境模拟等手段,利用练习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利用刚刚从课本和课堂上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正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以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例如在对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这一章的学习过后,以华为的成功等典型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哪些激励政策发挥了作用。让学生假设自己以后进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他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激励员工,达到绩效目标。在对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技巧来真实面对“来访者”的各种反应,力争达到共情。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竞争激励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的竞争成绩、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现状态、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考核,以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促进的效果。
2.操作技能考核。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开设更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比如实验心理学课程应将授课地点改为实验室,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心理咨询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进行沙盘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分析;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带领学生们亲自设计和展示针对学校的心理辅导课程,以教师和同学作为听课对象,进行练习性教学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技立项,鼓励学生进行专利发明,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活动考核。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更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不同的实践形式。可以针对某一社会问题通过编写与发放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数据等步骤,最后撰写成实践调查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心理学现象,通过设计实验、寻找被试、进行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形成实验报告;也可以进入心理咨询工作室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场所进行实习,或进入社区、养老院、留守儿童村落等,为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将实习或服务内容撰写成报告。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形式可以多样,但学生都必须真正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教师把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纳入学生的总体评价之中。
(三)考核效果
在双证书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需要获得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上的知识,知识范围、深度、领域都将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实际操作科目的考核包括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这使得学生能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学校教学以及课程设置都随着双证书制度做出相应调整,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效果相比,双证书导向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具有实用性。
双证书导向下的考核方式,把课堂讨论、实践活动、操作技能的表现均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和“读死书,死读书”的应试型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考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操作技能考核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实践活动考核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双证书制导向下,通过上述几种考核措施,既能使学生的成绩更客观、更真实,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六、结语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制度。在高校推行双证书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和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够具有相应的岗位经验以及一定的职业能力,这种要求对高校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基于双证书制度的要求,更加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侧重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运用一系列新的考核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将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是实行双证书制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大众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作者:马平 王思思
第2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为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新世纪大学本科应该怎样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必须明确解答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设置心理学专业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因此尽快提高心理学专业水平,确定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内在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是新增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心理学100多个学科,除了十几个是基础学科以外,其余的全部是应用学科。因此,应用心理学本科短短的四年的时间,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心理学的全才和通才。例如,作为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不太可能培养出在工商企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的心理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多数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过于宽泛、不够具体,没有结合院校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培养目标存在不足,并且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发展的时间多晚于师范院校,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多存在不足。
同时,我国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社会需求量不大,但随着硕士、博士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如果再定位于这一方向则就业范围极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心理学专家都把心理咨询放在21世纪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首位,我国的有关用人单位也提出在教育部门的工作者应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训练,例如,对重大事故地震、海啸等灾后人群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压力造成的自杀、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心理辅导,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等,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对心理学人才需求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异常心理的关注在逐渐增强。因此,对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应用心理学专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一、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办学时间的延长和办学经验的丰富,各类型院校都在根据的办学特色,不断调整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充分了解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本次研究对多所医学院校和非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医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多为:(1)心理咨询方向;(2)人力资源管理方向;(3)市场营销方向;(4)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为:(1)心理咨询与治疗;(2)心理卫生保健;(3)心理健康教育。
比较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可以看出,非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更为广泛,而医学院校则更为集中,多为身心健康相关的方向。但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并不明显。
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医学”与“心理学”知识两不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时间是4年,主干课程是医学和心理学。4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完成临床医学专业5年和心理学专业4年的课程,既要学医学课程又要学心理学课程,由于时间限制,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对心理学知识体系掌握不扎实。医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完整、成熟的专业体系,在4年的时间里系统完成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现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截取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平行开课。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医学专业的完整性也破坏了心理学专业的完整性,导致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既不能像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医学专业的知识,也不能像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多为新上专业,发展时间短,多缺少专业师资,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因人设课的情况;在课程体系方面,缺少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狭窄,动手能力差,无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拓展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在课程衔接方面,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问缺少衔接,课程的总体设置难以体现学科的内在联系。此外,“由于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学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上只能零碎地引进一些西方国家的现有成果叫”,这也直接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陈旧和脱离现实。当然,上述现状也和我国心理学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长期割裂开来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存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两者问缺乏相互联系,更无法相互促进,同时,本土化应用研究较少也间接导致了教学中只能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
2.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理念。目前,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专业课的开设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实验与实践学时的设置,但因为受到授课教师、实验实践场所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课时间不足,实践时间少,实践技能不足,不能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色。
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出自传统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即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很多新增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存在师资队伍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年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专业技能薄弱;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教学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并不强。虽然新、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补,但这种整体较弱的状况仍然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院院校应及时总结既往工作经验,开阔视野,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突出“应用性”这一明确目标,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体现医学院的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方案设计中着重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心理测量能力、心理咨询能力、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医学素质的培养,适当调配医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2.课程体系改革。医学院校应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实现矩阵为基础,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基础,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在多方调研与考察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做到课程的合理配置与调整。可以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整合两大类课程的相关内容,精品课程群建设,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实行“培养、引进、交流、聘请”的弹性培养策略,立足现有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师资进修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管理,以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培育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分期分批投入经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
作者:邵淑红
第3篇:探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前言
心理学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由于应用心理学的涉及范围较广,自然公众对其关注程度也较高。现阶段我国心理学的应用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体系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发展阶段不成熟等。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当中,由于不成熟的技术手段和不良学术研究氛围,使得心理学应用趋于形式化、简单化,研究团队不稳定和实力不足,造成了心理学应用环节薄弱。由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了解的不够全面以及支持力度的不足,使得在研究时出现经费不足、重理论轻实效的状况,这也是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一大因素。针对这种应用心理学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要真正地让应用心理学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大众,应该更加科学地结合社会现实,寻求能够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新型发展道路,要科学理性的认识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作用,要使应用心理学真正应用到社会服务当中并积极健康的发展壮大。
二、应用心理学积极发展的路径
(一)走向社会服务。作为与人类工作生活应用最为密切和广泛的学科,它应该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是一门为社会服务的科学。在众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用心理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比其他方面的心理学(如基础心理学)受到大众青睐。目前,应用心理学的首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将应用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比如教育、农业、商业、军事、消费等不同领域。近几年,心理学在我国大陆蓬勃发展,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学教育专业或院系,有心理学咨询中心,相关老师也不断进行培训和深造,通过开展心里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学只是进行普及教育,让广大师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知识并在对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奉献的同时进行心理学知识传播。这样应用心理学便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了长足发展。
(二)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和谐社会讲的是不仅人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人的内心也要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和谐概念的解释。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对心理和谐的关注,也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产生良好的影响:社会上人与自然、人与人等都时刻在变化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或阻力,只有应用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心理纠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应用心理学更好地端正公民处世态度,提升个人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的社会团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策略
(一)事业化融合。由于心理学最初被大众接受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刚开始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这些发展困境都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后来加大了心理学的宣传力度,并在坚持强调科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文性的提升和发展,将应用心理学从科学核心出发,在探索中发展,在前进中走向生活本位。可见,应用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为政府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起到有效指导和推进作用,还能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社会和谐氛围,为社会和商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规范行业服务。心理学咨询应用机构的普遍设立,应该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针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个人,集心理学应用开发、研究、实践一体的综合心理学应用机构。它可以扩大在社会上应用心理学的影响和范围,也能够广泛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应用心理学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强化自身能力,提升自身服务意识,突出应用心理学特点,增加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应用的吸引力,使其在研究过程中国能够与社会服务更加融合,相辅相成,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快、更好的发展自身。
(三)拓展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应用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渗透到人们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条件还不具备。作为第四产业,国外的心理学发展迅速,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才测评和心理咨询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心理学的应用单在人才测评方面已有13亿美元的产值,与其他服务综合起来,已经有超出100亿美元的产值效果。可见,应用心理学应采取新兴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形成新结构,拓展新领域,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优越性,实现新发展。
(四)提高专业水平。应用心理学作为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中三个调整专业的其中之一,体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和各个高校的办学优势,但如何突破局限,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不可逃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实践、专业实习,通过调整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严格考试考核等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心理学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应用心理学资质的认可与考核,提升心理学资质的含金量,提高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地位,政府部门也应该更好的把握此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计划,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
(五)实现市场化运作。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已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日常的心理咨询、测评以及心理辅导教参等服务和产品的交易中,已经被广大社会公众所认知并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健康心理咨询网站等多样化的心理服务媒介的产生,使心理学的应用开始进入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中开始经营。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已经打破了最初的义务奉献、无偿服务等境界,使心理学应用在一个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成长。但同时人们对心理服务质量和心理服务态度更加注重,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能够使心理服务市场空间更加宽阔,生命力更加旺盛,市场发展潜能会更加巨大。因此,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能够促使应用心理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和探讨,应用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根据我国当前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以及在未来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应用心理学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分析,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积极促使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加大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宣传传播力度,使应用心理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向前发展,实现应用心理学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化、事业化的心理学应用新模式.
作者: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