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等人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地区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异常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从总体上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小学生人口基数大,这样的比例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同时,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把这一比例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5%。,70年代的7%。,80年代的13%J21进行纵向比较,就足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加以关注的迫切性。
二、教育失误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家庭教育的不当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应是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学校教育的失误应对其心理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为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场所。学校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功能发挥失调,教育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由于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是社会与人,从而形成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两种基本倾向,即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也应通过两种不同取向的功能实现其教育目的: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培育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发挥其对人才的选拔功能。
教育取向上过于功利的追求,导致了学校功能发挥上的失调,使得学校选拔功能的过分强化,而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由于学校升学至上的指导思想代替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其选拔功能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最需要道德认知培养的阶段,却遭遇了这方面教育的空白;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与培养各自的禀性与才能的时候,却遭受着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方向的铸模式的教育;让学生在本该洒满阳光的大地上自由快乐飞翔的时候,却过早地无情地被迫卷入了本该属于成人的激烈竞争环境之下,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除了学校拼命想要达到的升学率外,还有小部分学生己被扭曲人格,极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心理问题严重,师德缺失,行为失范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表现获得,这说明了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外,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长期而深远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决定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发展,是自我概念,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靠教师的良好素质来完成。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构成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生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教师在这些素质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心理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1.教师职业道德丧失、行为失范投射教师心理问题
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然而,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丧失,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体罚学生、歧视“差生’、言行出格,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师生间的对立与冲突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从客观上可以认为是教师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下,对学生有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主观上的原因除极少数教师是因本身素质差品质恶劣外,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丧失与行为失范其心理问题造成。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干群关系紧张,部分教师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对学生的体罚、言行出格、成了宣泄心理压力的出口而这些行为正是师德丧失的表现。
2教师心理问题严重,却少有人关注
心理学专家王加绵认为,教师在班级的心理场中占主动支配地位,中小学生心理不完善,极易从教师处受到暗示和影响,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可是,在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新浪网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通过对8699名教师历时10天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82.2%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9%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38.5%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现代教育报》一记者曾通过网络查找并询问教育工会等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凤毛麟角。在北京,记者没有找到一条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浙江的杭州、宁波等教育工会系统则开通了少数几条。专业心理咨询不仅价格不菲,工薪教师群体无法承受,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有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所在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16^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产生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这说明健康的教师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为他要通过这些‘同样的东西”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
(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正常确立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领导方式,还要通过自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来建立与学生的关系。但是,如果教教育教学研究师本来就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从而造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就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学生在学校主要通过老师的课堂授课来获得知识。然而知识的获得又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学生,会让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三)学校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薄弱,性文化教育缺乏
心理健康、法制与性文化知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通过对法制知识的掌握,不但可以让学生懂法、守法、保护自己,还可以起着引导和防范的作用;通过对性文化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过好青春期,以便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因此应加强对中小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但是我国中小学在这二方面的教育都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观念落后,方法简单,在法制教育方面,由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完全忽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遵纪守法观念的培养,使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法律知识极为贫乏,法律意识极为淡漠,出现不知法、不懂法、犯罪而不自知的状况。在性文化教育方面,由于无论是我国以前的教育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对性教育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避而不谈,更不用说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其内容也往往只停留在“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常识、性道德规范”的层次上,并未意识到性文化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然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正是对性的好奇与探求时期,由于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正确的性教育,心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三、从学校存在的问题着手,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校应平衡各类失调,为学生创造有活力的心灵成长空间
有些中小学里存在着各种不协调,如学校功能的失衡,校内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不和谐,校内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校内与校外之间的不合作等,正是由于这些状况的存在成为滋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土壤。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学校的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学生有活力的心灵成长空间,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上作的奠基石,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加强性健康与法制教育
学校德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倾向,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或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同时也要加强性健康与法制的教育。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要求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生理构造的讲角解更重要的是向心理层次深入,向伦理道德层次渗透,从而最终达到对性的一种审美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的性发育有正确健康的认识,才不易受不良性观念的影响和误导|81。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白,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等等。其教育方式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效果。使法制教育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做到学法、懂法、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行为的习惯。
作者:金泽勤(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