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2015-10-15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传递的信息,不假思索、一概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职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高职学生
  1 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是大量存在或者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的特点。当一个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作用形成了一定的逆反心理,但他可能尚未能达到形成明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的阶段。我们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分清这二者的本质区别,不要轻易从"政治观点错误","政治态度有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或下结论,甚至给这样的学生以一定压力,效果往往不好。
  2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其次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再次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最后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首先是年龄与生理条件。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随着成人感的产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家长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这些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其次是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他们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是好奇心的驱使。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其四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固执已见,易走向极端。
  最后是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首先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形成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其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
  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3消除高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同其他心理发展一样,既可向恶性一端发展,也可向良性一端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如果我们只就逆反心理的表现进行批评、反对、压制,不去引导学生同我们一道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逆反心理所以产生的根源,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向恶性一端发展,走向偏激与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心态;如果我们敢于面对事实,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矛盾,这样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就一定会转化为能够推动自己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消除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要求高职学生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其次,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高职学生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让高职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再次是抓住契机,积极、正确、及时的疏导教育,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高职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学生。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扭曲了的反应。这种反映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反映本身受主体主观认识因素影响是歪曲性的;其二是客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现象。一般来说,由第一种情况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经教育和疏导较易于消除,但由第二种情况所引发的逆反心理靠单一的说服教育就较难奏效--因是客观存在,只能是说而不服,只有看到该种不合理现象被消除了,这时,这种逆反心理才能随之淡化或消除。所以,这种情况下逆反心理的消除,不仅要靠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而且有待于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