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2016-12-30 14: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入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促进自我身心和谐的主题为例,尝试结合心理学的原理和内容组织教学,并于传统教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学视阈下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际助益四个方面反馈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引言

 

  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人生观教育对于规范高职大学生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着力于解决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地正确认识世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人生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学是为教育教学提供最直接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同样如此。

 

  目前,在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主要途径是思政课、班会课、团日活动等。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旗,又要保证教育效果,能让教育内容更加接地气,入耳、入脑、入心。心理学从对实际情境中个体的行为观察入手,总结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般形成规律,为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路径。因此,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可以将晦涩刻板的教育主题分解成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有趣、易接受的问题步骤,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将教育主题潜移默化地滋润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具有积极意义。而在所有的人生观教育方式中,课堂教学始终是作为主要环节存在的,因此,如何将心理学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考察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笔者进行了实践研究。我们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研究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的两个教学班级A班和B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A142人,作为实验组;B156人,作为对照组。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前测,结果表明班级内学生总体智力均正常,并且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实验组学生实施的新材料,一种是对对照组学生实施的旧材料。

 

  两组实验材料涉及到的核心教学内容,都源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一部分。区别在于,旧材料没有对该部分教材的内容做任何改动,而新材料则是根据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而重新编排的教学内容。

 

  新材料的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具体问题:很多大学生有时会感到很空虚、很无聊,即使做了很多事情,用各种行动充实自己每天的时间,依然会有这种不良的感觉,究竟是因为什么?很多大学生觉得现在的人际关系不如高中时期那样容易处理,认为自己交不到好朋友了,这是因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恋人之间彼此很倾慕对方,但只要一在一起就总是吵架,导致很多的不愉快,这又是因为什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心理学原理:情绪ABC理论,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理论核心是,个体的不良情绪并非由某一具体事件本身引发,而是由个体对该事件不正确的认识和信念所引发;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在通常倾向于高估自我的优良特质;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通常更愿意强调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外部因素的作用,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则刚好相反。第三,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使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否则就容易出现错误。看待人生,亦是如此。第四,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于自己过去以及现在生活中遇到的逆境,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

 

  对教学效果的后测材料是自编调查问卷。问卷由四项封闭式问题组成,分别考察学生对教学四个方面的评价:课程价值、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际助益。采用五点记分的方式,1为非常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以此类推。

 

  ()教学过程

 

  对于实验组的学生,采用新材料,同时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路径进行教学,并将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手机号、QQ号码和电子邮箱)告诉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课外与老师联系,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对于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旧材料进行教学,但不向学生告知任课教师的任何联系方式,不主动提及可以在课外与老师交流。这样,一节课结束后,采用后测材料对两组学生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对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的四个封闭式问题上的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每项问题得分上的平均数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课程价值(t=14.317df=331p<0.01)、教学内容(t=0.627df=331p<0.01)、实际助益(t=10.041df=331p<0.01)、教学方式(t=8.012df=331p<0.01)在两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与原有教学方法相比,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上存在显著而全面的优势。

 

  三、讨论

 

  本研究是考察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效果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这说明,在心理学视阈下的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效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大而空,授课方式单调,这些问题几乎在任何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归结起来,大学生认为,人生观教育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无趣无效两个方面。因此,如何让大学生觉得人生观教育既有趣又有效,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心理学视阈下进行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价值、教学内容、实际助益、教学方式四个方面的学生评价都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评价有着显著提升,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有关。

 

  以往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一般只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即使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描述,但直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的效果也不佳,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非常抽象化和具有概括性,直接用其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会使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认知落差。而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之间,添加进了心理学理论,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更高水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之间承上启下的缓冲器,可以极大地缓解学生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落差。这是因为,心理学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本身就更多地关注个体和群体现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并提供直接解决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同时,心理学跟哲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使得我们将心理学的原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非常容易。此外,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增加了实践反馈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生在使用心理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现实问题-心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认知链条,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有关原理的认识。

 

  在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中,新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特点。以往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通常都是将课上课下截然分开,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但课程结束后却在根本上与学生丧失了心理上的联系,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生观教育就是在课堂上说说而已的认识。很显然,一旦大学生形成这样的信念,人生观教育便会从根本上失去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明,任何跟人的三观有关的教育,都不能仅仅靠课堂教育,必须将这种教育融入生活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三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限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可能真正让受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的。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非常强调教育的系统性和延续性,采用各种方式将教育从课上延续到课下。那么,如何在课下依然使大学生接触到人生观教育的知识呢?在课外,我们非常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持续性交流互动,并鼓励采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例如微信和电子邮件等的运用,这些都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同时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又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向教师敞开心扉。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在这门课中有所收获,从而也就能对这门课的存在价值给予较高的评价。

 

  四、结论

 

  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生对课程价值、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际助益四个方面的主观评价中,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这说明,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而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视阈下思政主题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作者:刘珠润 杨金桥 来源:亚太教育 20163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