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2016-08-30 11: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谣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谣言开始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传播机制,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治理网络谣言的四种应对策略。

 

  谣言这一特定事物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几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的形式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尤其是,近年来,人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因其便捷易用、实时、动感和话语权普及等特点,成为网络谣言疯狂生长的沃土。网民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大V被刑拘,以及转发500次判刑的司法解释出台,网络谣言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网络谣言的出现不只是监管不力,制度不全的问题,更多的是网民在面对谣言时特定心理机制所造成的。为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为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提供点建议。

 

  1.网络谣言的定义及传播机制

 

  1.1谣言及网络谣言的定义

 

  就目前来看,不少国内外学者对谣言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建设性、开创性的成果。但对于谣言的具体定义以及谣言这个词的褒贬性,学者们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思考。

 

  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Peterson&Gist1951)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之父,给谣言下的定义是:是借由人际间口语传播的一种陈述或信念,且是没有公开证据支持的。[2]

 

  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在此基础上,学者巢乃鹏、黄娴将环境因素加入其中,因而将谣言定义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种以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4]

 

  网络谣言究其本质,仍然是谣言的一种,是在特定的互联网的环境中,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传播的谣言。笔者较为赞同学者何雨、陈丽君对网络谣言所下定义:以现代网络媒介形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的未经证实的有关某些人、群体、事件和机构的叙事。[5]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要快的多,识别真假的难度很大,有图无真相的谣言尤其混淆视听。尽管未经证实没有明确说明谣言是真是假,但笔者倾向于认为:网络谣言是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虚假不实信息。

 

  1.2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1.2.1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Allport & Postman)提出了一个关于谣言产生的基本公式:R=I×A。式中:R代表谣言,I代表重要性,A代表模糊性。依据这个公式,谣言与这两个因素成正比例关系。[3]

 

  克罗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力。他认为,公众的判断力与谣言的传播是正相关关系。[3]

 

  学者巢乃鹏、黄娴认为,谣言的传播同样离不开环境。一个传播过程,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中介,环境因素便可理解为中介。互联网充当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介。[4]

 

  笔者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谣言内容的价值含量、明确程度,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网民的心理状态与辨别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6]信息的价值含金量是影响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从众多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谣言的产生与扩散往往与重大事件和重量级人物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是正相关的。信息的模糊性与谣言的传播呈倒U型关系,人们恰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证明谣言的错误性,才被动地接受相信这些谣言。当人们对该事件既有一定的了解,但又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情况下,谣言才容易传播。大量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欺骗术,借专家之口来提高谣言的权威性,利用据说据了解等字眼使网民在无形中降低对谣言的警惕性。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到谣言的传播,通常情况下,网络环境越开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多,了解的信息越充分,谣言就会越少,反之谣言就会越多。

 

  1.2.2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通常来说,网络谣言总是从一个群体传向另一个群体,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同,思维方式各异,谣言在每一次的传播中都会被重新建构,添加一些新的东西。一次传播要经历形成期、高潮期、衰退期,在互联网中,由于信息传播迅速,扩散面广,谣言从形成到高潮往往只需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例如,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迅速编造政府对外籍旅客的赔偿款达两亿元的虚假微博,几十分钟内,转发上万,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说来,传播主要有四个步骤:1.谣言被编纂并发表。该阶段,造谣者将不实信息介绍给特定或非特定群体。2.讨论阶段,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对特定话题发表看法,相互交流。3.讨论进入高潮阶段,最终该信息的主流观点形成。4.衰退阶段,网民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新的信息上。[7]

 

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1.2.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扩散迅速

 

  信息共享是网络的本质特征。网络资源丰富多元,信息开放程度极高,即使远隔大洋两岸,一根网线便将两者连在一起。近年来,我国的网民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相比台式电脑,手机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时间与客观环境的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网络,接触信息,这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寻求高度一致,将所有意见进行汇总之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结果其他不同意见就会受到压制。[8]现如今,网上论坛有很多,例如,天涯、豆瓣等。论坛的使用者多具有相同的兴趣,彼此在聊天中交换彼此间的意见和看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群体。观念一致的群体在交换意见后,得出的结论会高度一致,更加极端片面,这在无形中就会强化谣言。

 

  3)匿名性

 

  利用网络这张面具,网民可以变换现实中的社会身份,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谣言发布者和谣言的现实联系就被虚拟的网络所覆盖。 [7]现实中,担心受到责任追究的造谣者便可以网络的掩盖下,将自己的责任淡化,对散布谣言可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忧虑大大减少。在现实中,人们碍于自己的社会身份,对某些敏感话题会避而不谈。但有了网络匿名的有效掩护,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便会尽情发挥,散布和传播谣言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2.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通过剖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原因,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谣言背后所存在的心理机制。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一些意见,希望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一些帮助。

 

  2.1用好首因效应,抢占舆论先机

 

  当人们在接触陌生人和新鲜事物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往往要比后来的信息更加重要,更具有影响力。对后续的信息人们也常按先前的信息轨道加以解释。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当发现网络上有散布的谣言时,要及时澄清,说明真实情况,以此来抢占舆论先机,让正确的消息进入网民认知中,来占据主动,进一步从认知上引导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在2003年饿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以领先美联社10秒的优势,率先发布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时效让新华社名声大噪。

 

  2.2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的良性从众

 

  在谣言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传播大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通过一些专业团队培养大量辟谣粉丝,使辟谣的观念,追求真理的信念成为网络的主流观点,使更多个体加入辟谣的行列。只有让网民用实际行动来辟谣,才能加快转变先前的错误观点。例如,谣言粉碎机就是辟谣的领军人物,在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超级月亮的谣言中,该博主通过引用大量科学数据来论证超级月亮的荒谬性,结果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微博粉丝已有几万之多。充满正能量的辟谣风有效阻击了谣言的肆意横行。

 

  2.3善用观察学习效应,加强行为矫正力度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抑制效应的概念,即观察者由于看到榜样收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17]因而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让那些引发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的不法分子收到应有处罚,利用惩罚来弱化并消除此类行为,起到教育民众的目的。例如,在秦火火、薛蛮子等人被捕后,网络大V们都默不作声,明哲保身了。相关数据显示,粉丝超过百万的大V日平均微博数量在此之前为2495.57,之后(截至2013915)2315.6,差异显著。[18]

 

  2.4改变认知偏差,增强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认知偏差往往是由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晕轮效应等因素造成的,为了避免因认知偏差而不慎坠入信谣传谣的陷阱,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辩证地看待。某些谣言的猖狂流传正是利用了人们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抓住了人们的认识误区,人们接受到一些未知的不良的信息时,往往因未知产生的都会盲目相信。因此,我们今后接受到类似信息时,就要仔细考虑之后再做判断,事实证明,有些谣言是经不起推敲的。譬如,秦火火发微博造谣称雷锋6月工资穿 90元行头雷锋穿皮鞋和皮夹克等,以此来丑化雷锋形象,误导网民对雷锋的认识。这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认为英雄就是高大全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却忘了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他也要吃穿。因而当人们看到此类谣言时,不是先思考消息的真伪,而是先一味地愤慨英模的虚伪,结果落入谣言的圈套。

 

  作者:李泽鹏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 2015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