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2016-05-25 0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什么是拖延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中,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学生会拖延作业,白领会拖延工作,家庭主妇会拖延家务,等等,似乎拖延无所不在。

  

  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群体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有数据显示,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拖延行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如:不及时归还信用卡贷款、患者拖延就医时间等。在学校中与学业有关的拖延行为更是极为普遍,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或任务后,学生通常都要等到临近交作业时才匆忙完成,而对于考试学生们则更常常采取临阵磨枪的策略。Ellis和Krnus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Solomon和Rothblum的研宄则表明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有着长期的行为障碍性拖延行为。

  

  有关拖延的定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界定。早期的定义侧重于认知和情绪方面。后来的研宄者则更多地从拖延所带来的后果去界定它。简单来说,“拖延”是明知可能会带来更糟的后果,但仍然自愿延迟即将要完成的事或者其他任务的行为。心理学家用两个特定标准界定拖延:1、拖延行为阻碍任务或既定目标的达成,同时该拖延行为对完成任务或事情无任何帮助;2、拖延使拖延者产生巨大罪恶感和不安。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将拖延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障碍和功能紊乱行为。拖延会造成个体自信水平降低。经常拖延的个体,有时并非是因为自身能力不够,无法完成任务,而是自身对自己的盲目贬低,以及对这种拖延的习惯造成的。当在期限到时不能完成任务,并且是长期如此,那么自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会加重,最后造成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自信心受打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影响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其他领域。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性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

  

  耳熟能详的《明日歌》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2.拖延研究的分歧

  

  拖延一词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forwarduntiltomorrow)。当我们推迟开始或完成已经计划好的行为方案就产生了拖延,但如果我们因为做一件事的同时推迟了很多其他事务的完成,这不属于拖延。拖延与推迟是有区别的。推迟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计划来执行的,它有可能是个体处理某些事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而拖延则不是计划中的事情,相反它往往是个体计划要做事情的一种延期或耽搁。

  

  拖延行为最显着的消极影响是浪费时间。拖延者并非没空或有更重要的事情处理而拖延,如“消极拖延”的个体,是习惯把任务放到有限时间完成。这样自我设障,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以及既定目标的实现。其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个体产生负性情绪。自责感、负罪感、焦虑感,甚至出现抑郁,强迫等神经症性症状》当个体拖延任务而在期限即将到时完成任务后,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并且个体十分享受高效率带来的自豪感。往复如此,强化了个体在髙强度下工作的行为,并因此使拖延行为固定下来。之后无论是何种难度任务,个体都倾向于拖延,并且在此经历那种消磨精神的心理责备,长此以往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拖延一直被视为适应不良的、不健康的行为,因为通常拖延会让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还要经受长期的挫败感和焦虑。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心理学

  3.大学生拖延的类型

  

  按照拖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学业拖延、生活次序拖延、迅速决策拖延、强迫性拖延。学业拖延是针对学生而言,生活次序拖延主要是考察个体日常生活事务的妄排方面,迅速决策拖延主要是针玢个体做决策的速度和果断性,强迫性拖延是一种不正常的强迫性行为。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条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有研宄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

  

  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4.对拖延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宄,可以套用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句话即“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从目前拖延研宄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未来研宄的方向。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宄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宄得很少。我们需要知道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这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目前关于拖延的研宄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只有个别研允对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如是否及时交付账单,是否及时返回问卷做了调査,有关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研宄尚未见到。以国外研宄为参考,国内学者对拖延行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学生群体的学业拖延,忽略了其他群体。未来的研宄方向应该着重把拖延行为和教育、心理咨询、个体发展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其实践性。

  

  第三,现有研宄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socialloafing)相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四,拖延与表现的关系怎样?虽然有研宄表明拖延与学业成绩有显着的负相关,但拖延对表现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严谨性、自我效能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还不清楚。有研宄证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对表现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拖延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也存在负相关,这可能就意味着拖延对表现有预测作用。但这种关系反过来也可能成立,即差的表现引起焦虑、抑郁、低自我效能和低严谨性,为避免这些负面结果带来髙的拖延倾向。由于现有研宄多是相关性质的研宄,很难对拖延与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

  

  第五,纵观目前对拖延行为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研究方向仅针对拖延行为的消极性展开,而且先入为主地定义拖延行为是一种消极、有害的非适应行为,日后的研究方向可尝试揭示拖延的积极意义入手。

  

  第六,关于拖延的测量问题,目前大多数研宄都是采用自陈式量表,对于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或是对拖延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区分,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因此建议未来研宄可采用实验法、事件样本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来弥补现时研宄的不足。

  

  此外,在使用拖延量表施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用明确、统一、可量化的术语

  

  (2) 有明确的指导语使被试能区分“拖延”和“延迟”或“推迟”的区别

  

  (3) 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入测量问卷中,制定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的问卷

  

  董蔚楠  成都东软学院,四川成都6118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