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职业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近1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年均新增的1700万就业人口中,职业院校毕业生约1000万人,成为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中高端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领域中,70%以上的一线从业人员都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是当代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积极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众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前,还是呈现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的种种缺陷。
首先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结合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亦步亦趋的跟在本科学校后面,照搬其工作模式,效果难免受到影响。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基本上是相似,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差异。如相比较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相对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90%以上来自于农村家庭(很多学生有留守经历),与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此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对将来职业选择和定位也存在差异,在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就要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其次,受传统心理学和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分关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以传统心理学的问题导向为主,停留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重视预防教育上,轻视对青年学生人格完善、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和内在潜能开发的发展性教育。此种教育理念,忽视了人性向上成长的力量,其实质是一种不自信、没底气的教育思维,这本身就传递给学生一种消极的教育感受。
再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功利化倾向。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技能训练任务多等现状,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停留在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服务’为学生不要因心理问题出事情而教育,为学生能顺利毕业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有更充分的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阶段,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如何在不脱离社会、学生的现实背景之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迫在眉睫。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便应运而生。
2.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在二十世纪八、九卜年代由MartinE.P.Seligman等心理学家创始,其理论渊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健康促进计划等。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的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是受积极心理学启发,在反思传统心理学教育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宗旨在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开发心理潜能和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生中美好的一面,但也不拒认人生有糟糕的一面,承认挫折的存在’它一方面修补坏的世界,另一方面塑造好的事物;一方面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另一方面充分发展那些健康个体的生活,是一种与传统心理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学科。这与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四点任务是相通的,即:“(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即是主张以积极心理学为教育理念,采用积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渴望并感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积极的行为,为拥有健康、充裕的美好人生做准备。
3.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构建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导向,以积极和谐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保障,以发展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以关注学生精神成长与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教学、咨询、辅导、活动、教师、校园文化”六位一体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系。
3.1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1) 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心理教学要体现积极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教学理念要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纲到本。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体现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采用体验性教学方式,以挖掘学生自身潜在资源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创设各种积极教学条件,让教学切实收到成效。
(2)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上融人积极元素。
暗示效应充分证明人在积极暗示下产生愉悦感,在消极暗示下体验焦虑。因此,心理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问题导向为主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大纲、教材到课堂教学的案例设计等,都要选取积极题材来组织教学。要以积极理念为导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内容主要从积极的自我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以及适度的动机系统、良好的能力和性格等优良的个性心理方面进行策划。
(3) 心理健康教学形式上体现积极元素。
在教学形式上,以体验性教学为主,选择适宜不同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如有些学生听听讲座就够了,有的学生需要进行体验式心理弓丨导,有的学生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以讲座、心理情景剧,小型辅导等方式进行教学。要充分体现积极的心理教学不是忽视、回避问题的存在,而是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接纳过去,面对现在,放眼未来。
(4)心理健康教学考核上运用积极元素。
心理健康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单纯依靠知识考核和能力训练不能检验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的考核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情况,分目标达成、自我报告、过程考核情况等方面进行。需注意的是,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要体现积极背景,考核不是评判,而是客观地检验、评估学生成长中的得失,不光要关注学生此时的状态,更要积极关注到学生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多少。
3.2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咨询模式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个体心理咨询强调“扶正祛邪”的心理咨询理念,通过增强来访者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来消除外在的心理问题。咨询师相信每一个来访者都拥有自己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相信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强调人性中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时,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功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3]。整个咨询目标是往正向导向的方向迈进。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致性地运用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接纳、理解、关爱。咨询师坚信学生身上具有向上成长的力量和资源,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资源;引导学生接纳过去,并从过去不良的应对模式中寻找资源,继而可以增加管理“现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那些事情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总之,咨询的过程是把焦点放在健康及可能性的部分,而非病理的部分进行工作,弓丨领学生带着好奇和真诚态度,怀揣欣赏感激之心,在觉察目前所处不良状态的基础之上,向咨询师承认、倾诉自己内在的困惑、脆弱、难过,然后接纳过往,接纳自己,发掘资源,增强自我价值感,继而为自己负责任,做出改变的承诺,然后付诸实际行动。正如在一个寒冷的屋子里让人们离开被窝,最好的方式是把屋子变暖,让他主动愿意离开,而不是强硬拉出来,所以,只有引导学生自身内部那股力量成长到足以自然驱除负性情绪时,学生才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3.3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要体现积极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发展性为主,关注人性中有力量的部分,以挖掘学生自身潜在资源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辅导的目的不是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而是识别和发展他们身上的长处和资源,通过发展这些长处和资源来转化原来身上存在的不足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
团体心理辅导要改变传统的以问题导向为主的辅导内容,要以积极理念为导向,从促进大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激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探索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互动模式为出发点,在内容上,从积极的自我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个性心理方面进行策划。在活动安排上,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唤起学生内在觉察的题材,引导学生觉察现在,欣赏并接纳过去,发掘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并与自己积极的生命力相联结,且有能力付诸实际行动。在课后作业布置上,除了关注连续性、系统性外,更注重积极心理行为的强化练习。如在“幸福”专题的作业上,在一周时间里写下自己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幸福?在“感恩”专题作业上,设计感恩拜访,在一个星期之内,给至少三个自己感恩的人写一封感恩信;关于“三件好事”作业,要求在一周的每一天,都写下三件进行的很顺利的事情并解释为什么;关于“全力以赴”作业,要求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并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回顾这个故事的内容;另外还有关于新署名性格力量训练等课外练习。
团体心理辅导要运用积极体验式教学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个过程都是体验性的,包括设定目标、评估、改变的历程及落实改变。辅导在安全、接纳的情境氛围中,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冥想、情境体验、雕塑、个性部分舞会、角色扮演、空椅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过程中觉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成长。通过运用心理剧、雕塑等技术,让参与的学生释放压抑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动,发展更好的觉察力以便对自我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体验觉察,帮助来访者体验此时此刻不断变化的成长状态。当学生再次体验过往事件或临在活动的感受、渴望、身体或细胞的回忆(记忆)时,辅导者及时、正向的转化引导将促使改变就在当下发生了:觉察自己、接纳过往,发展自身的优质资源,提升了参与者的自我价值感。
3.4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开展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营造积极成长的心理氛围,要看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学生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力量。要把积极的教育活动理念、内容通过宣传橱窗、板报、校园广播、心理网站、“心灵有约”信箱、心理报纸、QQ网络心理服务群等宣传媒体,传递给学生,营造积极成长的氛围;要以3.20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月为主线,把积极的教育理念、内容融人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如素质拓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大型广场心理咨询,心理演讲大赛、心理漫画大赛、心灵摄影大赛、专家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形成暗示、受到感染,促进成长。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是教育学生关注不足,改正缺点,而是接纳过往,认识并塑造他们身上最强的、最具有闪光点的优势,即他们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并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3.5创设积极的校园育人环境
积极的育人环境能促进教育效果。积极的育人环境是引导,是发展,是开放,是包容,是服务。学校要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感受到开放、舒心、自信、从容与接纳,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呵护,而非说教;是对学生信任般的关爱,而非设防提醒;是鼓励学生表达心声的真诚,而非亦步亦成为社会的传声筒。如此,才能培养出阳光自信、健康和谐的学生。
3.6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与心理教师本人心理素养有很大关系。“良师出高徒”,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很难能教出来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教师本人的和谐一致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沟通方式。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己,是取得教育效果最大效力的工具。当教师是健康、和谐、一致性的时候,他自信乐观、身心愉悦,能连结到自身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里学生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渴望被满足,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身上无形的力量,如此的连结,可以引发学生心理成长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培养身心和谐、表里一致的教师素质尤其重要。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切成长的机会,真正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
作者简介:马敏(1980-)女,江苏邳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