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能否为心理学提供新的精神资源

2016-03-15 16: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后现代主义对于心理学的发展究竟是一种危险,还是一种潜在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曰益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科学资源和文化样式,对西方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日渐明显,同时也开始影响到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当前已经从否定性的批判理论转向了建设性的整合发展阶段,逐步建构起了一种“离散式”的、新的心理学知识型态与文化样式,在科学观、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有可能导致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笔者以为,如果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种潮流真正能够实现平等的对话、交流、撞击和融汇,则有可能促使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型态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甚至对心理学的科学进步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和影响。我们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与解构中,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新的精神资源对于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理论资源

  

  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80年代,至今仍然影响深广。就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文化而言,现在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至少目前在‘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还没有出现更新的哲学流派。后现代主义迄今仍无统一的概念,其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18世纪以来工业化的产物,它以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博爱、绝对、统一性、一体化,以及经验性和终极关怀为基本特征许多学者提出,现代主义可以从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方面加以界定,其中在文化精神维度上,“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由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中存在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后现代主义也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加以理解。在社会经济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以信息传媒、后工业社会、“饱和的社会”等特征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不是一种有着统一宗旨的哲学或文化流派,而是一种精神气质,其主要体现为对一切崇尚中心、秩序、总体性的理性体系的反叛,对不确定性、异质性文化的尊重与追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也并不是全部否认理性、科学,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绝对确信和盲崇。同时,更强调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实现对现代主义哲学的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同那些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想一样,它的精神实际上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最终将成为人类的存在的构成因素。

  

  后现代的文化将不仅表现在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和抨击上,也反映在对人性光明面的歌颂和鼓励上,还体现在对真理的认识和正义的扞卫上,更呈现在对文明人格的塑造、思想境界的升华、精神情操的陶冶、生活信念的鼓舞、人类光明前途的憧憬上,而并非完全是“尽善尽美的自欺式幻想”。即便是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观点也有合理的成分,游戏反映出了“自由、愉快”的人类本性。尽管后现代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深刻影响在今天也许才刚刚开始,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是指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取向。这种后现代主义取向也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建构主义心理学、解释学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心理学、后认知主义、后实证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分支,在这些不同的后现代心理学的分支流派之间均存在着许多对立与冲突,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它们普遍试图以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重新阐释心理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基础性问题,从而能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寻找新的基本支撑点。后现代心理学在哲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建构实在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在科学认识论方面,无论是批判性的后现代心理学,还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心理学,他们纷纷以有机整体观、生态科学观为武器,试图实现“世界的返魅”,再现“科学的魅力”,进而建构起一种内生性的“真善美统一”的后现代世界观与科学观;在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不断通过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赖以立足、发展的理由及方法进行深入反思、追问和判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离散式的理论格局,重新解释与建构起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的知识观、真理观和意义价值论,特别是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等流派在知识论和认识论领域所开创的“后继认识论”,更是在理论心理学的层面上对以科学主义为代表的实证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有力否定与超越。

  

  长期以来,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观点支配和垄断了整个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学科共同研究纲领中,“自然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实证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硬核地带。现代主义取向的心理学认为,只有走近代数学、物理学的科学之路,才是心理学发展的惟一正确的道路。因此,创建心理学的先驱者们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最终能揭示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真理”。于是,倾心于自然科学化便成为多数心理学家的梦想。即便是当代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在相信科学、相信客观真理方面,也与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是一致的。为了实现科学化梦想,心理学一直期待着有自己的牛顿、达尔文式的科学巨人的出现。因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虽然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这一事件曾被誉为“科学心理学”正式摆脱哲学、走上自然科学道路的标志,但冯特所开创的心理学实际上是二元型的“新科学”:第一种是哲学的心理学,第二种则是半科学的心理学。正如我国已故着名心理学家潘菽所讲的那样,心理学独立之后的“半科学的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今也未能发展为纯正的科学,因为其所有的问题还未能脱离旧时哲学的影响。即使是实证心理学,其出发点都是在沿习某种哲学,它们都要先采取一个固定的哲学观点。现代主义的实证心理学从反哲学出发,又走向了竭力维护自己的另一种哲学的发展道路。

  

  西方不少思想家对现代心理学的这种极端“科学化”做法早已进行了尖锐的间接的批判。例如,马克思便曾指出,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是“肤浅的经验主义”。列宁也批判过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哲学上是“侏儒”、一只“跳来跳去的老麻雀”。与冯持同时代的哲学家胡塞尔更是明确指出,在自然主义观点中的“悖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当时的科学心理学。胡塞尔说,19世纪中叶,“通过引进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为了将意识现象作为经验科学的考察对象,尝试着要进行意识的自然化,探究存在于其中的因果法则。但是即使仿照物理的、化学的手段,采用精密的实验方法,由于心理学家们甚至‘连实验方法的诸前提是无法凭借实验心理学自身来建立基础的’都没有认识到,因而如果勉强要建立这一基础的话,那心理学就只能是陷入悖论的循环。在胡塞尔看来,对于心理学而言,现象学方法具有优先性。因为只有依靠纯粹的意识分析科学的现象学,才可以使心理学获得科学的基础。

  

  后现代心理学中最为值得关注的一大思想资源,无疑是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知识观和真理观的系统性反思和批判。现代心理学主流范式的基础性前提是科学中心论的实证主义,而有关知识、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问题,既是现代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立足性基础前提,也是后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理论与建构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现代主义的心理学重视科学与知识的客观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真理、逼近真理的惟一方法和途径,实证的科学方法最终能揭示真理及规律。后现代心理学则对现代心理学的这种科学观与认识论发起了攻势强劲的批判与否定。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完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一切知识和真理均不是必然的、普遍的,而是特定的和情境性的;知识不能、也不需要被认为是“真理”,一切所谓的真理都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知识的情境性远远甚于普遍性;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而不是惟一的;知识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知识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参与的和分享的,而不是权力的、垄断的和支配性的;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应该是情境的、价值的,而不是程序的和方法的。后现代心理学明确指出,自然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自然科学技术的公共语言也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语言形式,因而不再应该享有特别的认识论地位和社会特权,它只应该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元。

  

  后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性理论资源是对目前在心理学界盛行的另一种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一认知心理学的批判。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假设是物理符号加工系统,即主张物理符号系统类似于人的心理表征机制。后现代心理学尖锐地批判了这种认知机能主义的核心假设。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格根等人提出,在人的头脑中并不存在着一种心理表征的机制,或是“认知魔殿”、“认知小鬼”。人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不是“心理机制”,或表征系统,而是“话语”、“技能”与“能力”等方面的个体自我建构活动。即使是与认知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也批评了经典信息加工理论中的“表征”核心概念,例如格拉斯费尔德等人便指出,知识并非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抑或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不过是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科学知识被个体接受之前对其而言“毫无意义”,一切外在知识信息的输入,只有经过个体的主动加工、转换与建构,才具有客观的价值意义。后现代心理学在坚持以批判为先导的前提下逐渐发展并建构起了自己的元理论基础。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建设性资源

  

  有的论者认为,西方后现代心理学“就其本身的理论层次及理论穿透力而言,它所触及的领域要远远超出了整个心理学,它事实上是一种新的知识论,是科学研究的元理论或者元话语。”[6为了更好地考察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精神资源,有必要从元理论的视角对之进行扼要的阐述。所谓元理论是指以某一学科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探索对象的研究取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许多社会人文科学领域中出现了一股日新月异的元理论化研究运动,这标志着社会人文科学整个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及反思自身学科时代的到来。元理论本身并不是具体的理论,而是进一步建立理论的一般出发点,规定着学科在某些问题上建立理论的方向。元理论化发展趋势目前已被视为社会人文学科理论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途径。在一些学者看来,元理论乃是获得对理论深入理解的新方式,构建新理论的序曲,形成超越的理论视界的资源。从元理论视角来看,后现代心理学对的心理学元理论贡献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核心假设?社会认识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既反思质询“什么是心理学”或“心理学的知识是什么”一类的认识论、知识论问题,也同时注重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起一种“成为部分或者全部心理学理论的中心观点”。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不是知识的客观性的积累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知识的建构过程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因此,语言规则是科学事实产生的语言前结构。语言本身是社会现象,其意义依赖于语境,语言规则包含着“文化生活的模式”。一些学者总结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建立其“社会认识论”元理论的四个原则:一是话语知识论原则。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的建构之关注的焦点从传统二元认识论的主观?客观、心?物世界的关系的探讨,转移到了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之分析,从人们头脑中的命题转移到了人们所说的语言中的命题,话语成为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二是知识社会关系论原则。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置于首位,这种关系正是在微观社会层面上行为相互依赖的范型,而没有必要像传统二元论者哪样追究人的心理如何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知识或语言是社会文化和主体间交往的产物,其产生并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之中。三是知识语言的经验性、参与性原则。它主张知识由过去的经验所构成,个人从内心解释外在的经验,进而对这些经验产生深刻的意义。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信念背景而建构起来。四是主动建构性、实践性原则。许多建构主义者普遍重视“活动”,即创造性的形成性的、建构性的自我再生产的自我维持的活动。

  

  也有的学者从元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的知识性质’。赫波得指出,后现代心理学在元理论水平上对心理学的知识话语系统进行了8个方面的分解:(1)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话语是用其他心理话语来解释、表达和规定的。(2)—种心理学的理论,不过是由一系列相近的语词、定义组成的。(3)心理话语将还原为一组扩展的重复话语,多属于无谓的重复和赘述。心理学的语言在典型特征上,类似于数学上的命题,是可以被理解的。(4)心理学的语言陈述中的合理部分只不过是表明,在刺激世界与心理话语领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功能关系。(5)心理学的理论存在于语言沟通、协商过程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学科专业术语本质上是由沟通中的协商所决定了的。(6)心理学的语言习惯的约定来自于语言的前结构被随后普遍化为“科学事实”。(7)心理学公共语言中的事实含义,以及不规则的异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用来表达相关内容的命题形式。(8)对心理学语言的规范,实际上是促使能够变成清晰的语言陈述习惯,也预示着对某些事物的研究特征‘能够被理解”。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也相当关注“怎么做”一类的方法论问题。尽管后现代主义者不习惯于使用方法一词,但有时他们也用近似于方法论的术语来讨论科学、真理与知识问题。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方法,不存在务必遵守的程序规则,所存在的只是他们后现代主义的反规则和怀疑一切的严格作风。后现代的方法论是后实证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的,他们甚至声称,就方法而言,“怎么都行”。同时,作为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科学方法”的替代者,后现代心理学主张这样两条方法论途径:内省的反客观主义的解释和解构,其中“解构”注重否定的批判能力,“解释”则侧重表达某个积极的观点。在现代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的领域中,解释的特点受到严格的规定:寻求协调、追求对真理的统一,而不是寻求各种方案的扩大和增加。可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解释理论内,解释已经不是深入根底的追求真理的活动,而只不过是一种起中介作用的个体化理解形式。所有的文本意义,所有的解释,都是无法确定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等价的,他们拒绝让某个陈述高于另一个陈述。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将话语分析方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话语分析方法并不亚于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与这种基本方法相关的方法还有访谈法、叙述一写作法、介入观察、协调理解、争论研究等方法。他们还创立了Q方法,主张将主观性纳入人的行为分析当中,并对其进行测量。

  

  (三)后现代心理学的实践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也涉及到了心理学的实践论问题。实践论是与方法论相并联系的另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去做”之类的实践应用问题。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超出了元理论的既有研究内容,但是实践论题本身的重要性也迫使元理论研究对于实践问题不得不对理论的应用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因为如果任何形而上学的元理论是无用的,那么,后现代心理学对于科学的一般性质和结构之类议题的讨论,同样也是多余的,或者是无用的。而倘若一个心理学理论问题的解答是有意义的,其必然是人类实践所必需的。因此,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基础性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也理应涉及元理论的实践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讲,后现代哲学实际上即是一种主张生活实践的哲学,而后现代心理学也强调自己是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和实践操作的心理学。正如建构主义者波特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有利于心理学实践向这样4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促进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转变;二是从个体中心模型向关系模型转变;三是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转变;四是从经验实证向话语分析转变。波特还批评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心理学,认为其至今仍未能将人的实践活动概念化,未能认识实践的行动定向和协同来建构其功能,也未能说明实践如何通过人的分类、公式化及定向活动获得意义。话语心理学集中强调了自然情境中关于现实和认知的“文本”的产生过程,这种文本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后现代心理学者看来,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的后现代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不过,这种所谓的“新的心理学样式”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则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科和职业实践活动有所贡献。正因为如此,当前西方后现代心理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实践的心理学作用问题,以便为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测量和组织管理工作等心理学的传统职业活动提供服务。近年来,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理论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了观念先导、实践操作的支配性作用,同时,后现代主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模式已经出现在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交往互动疗法等职业实践中。“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不但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能够使心理学的社会职业实践有所丰富。

  

  三、对后现代心理学精神资源的初步评价

  

  在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元理论上的学术贡献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分歧很大。肯定者认为,后现代心理学所提出的社会认识论这一理解方式,解构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它一方面为重新理解和审视传统研究模式和知识体系提供了一个基点,另一方面则又同时打开了通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门扉,进而在心理学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取向,正在兴起一场理论革命。因此,应该欢迎后现代主义这种与西方传统上不同的探讨真理的方法,应该给不同的视角以同样的尊重。国内学术界甚至有人认为,后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造成了一次反映论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无论对于推进人类认识,还是社会实践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启发、批判和开放的作用。但是,否定的意见则更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史密斯的观点,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只能在心理学的人文领域等边缘地带发挥作用,而在核心的自然科学领域则毫无市场。后现代主义对自然科学范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冲击,其破坏了来之不容易的现代心理学共同体所建立的基本信念。当然,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饱和的后工业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探索,其本身也正在处于发展及完善之中,因而要对它的理论精神资源做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尚为时过早,但目前至少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精神资源能够促进心理学科自身的不断反思与进步。从学术意义上讲,怀疑、探索、反思与批判,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内在生命力。反思批判精神是开辟真理、推动科学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在现代及后现代科学知识的研究积累、探索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批评与喝采同样重要”的发展规律。有时批评的声音、批判的视角,恰恰是扞卫人类进步事业的充分必要程序。因此,真正的科学研究从不害怕自己被否定和超越。任何科学研究并非一经戴上“科学的桂冠”,就变成了绝对真理,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如果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对已有的研究对象或研究成果偏爱有加,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会成为阻碍科学进步的新教条。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在坚持以批判为先导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并建设起新的理论。毫无疑问,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批判精神是当代心理学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科学品格及精神。也正是在批判性研究的发展中,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才得以形成、发展乃至实践,进而使其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中,走向了对现代性形态的建设与重构的发展阶段,从而使当前西方的后现代心理学迈上了一个“后现代与现代特性相共存”的新的发展平台。就心理学的理论的建设性需要来看,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元理论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最后根据,作为基础性的心理学元理论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学科的基本问题,以便重新整合与发展自身。为了同人类知识、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相衔接,心理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不断地面临着基础问题的重新组合的强大压力。而后现代心理学正是基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心理学中的许多重大学科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探索和创新。后现代心理学并非完全是反知识、反科学、反技术的基本本体论形态,而是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了,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强调通过后现代的科学观、技术观、实践观基础上,建设更加人道合理的理想的“后现代社会”。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认识反映论的实质性内容。从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变是当前西方心理学基础理论核心假设转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贡献最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的确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就无法形成。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从问题的另一方面来看,人的认识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又必须到心理的建构和反思中去寻找,也就是需要从认识的社会性、文化性、语言性、能动性和经验性等方面加以阐释和澄明。以社会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研究取向,从心理基础、生理机制和语言方面深入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具体机制,比较深入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主体的认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即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内源性因素,这是对反映论的具体化和深化。因为反映论与建构论是现代认识论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后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建构论中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成分。当然,西方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建构论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建构论而非客观建构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存在着根本性的内在分歧。过分地高估后现代心理学的建构论与反映论的一致性,也是不正确的。

  

  第三,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推动心理学界科学知识公共程序的进一步完善。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民主化社会制度的保证。科学社会建制与科学知识公共程序的确立及完善,是实现科学的真善美的崇高目标的基本社会运作方式。而要打破现代主义的自然科学霸权主义垄断现状,急需要引入后现代主义的科学精神,重新铸造全新的民主化科学认识与评价体制。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后现代心理学所提倡的是对公共知识、经验性知识的全面尊重,呼吁给弱者以声音,赋权予边缘势力,以克服现代强势学科中“马太效应”的进一步肆虐和漫延。“承认差异,彼此尊重,相互协商,共同进步”这一后现代科学的精神,实际上是对现代科学霸权主义、唯我独尊的根本否定。

  

  当然在后现代心理学基础理论资源它对现代心理学的学术贡献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既蕴涵着不少积极的资源,同时包容着一种潜在的危险。作为一种流浪者思维类型的后现代心理学,其过分强调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否认真理、客观性、基础。只承认现象,不承认本质。只承认特殊性,不承认普遍性。只承认语言用法的多样性、目的性,完全取消了语言规则的客观性。这种游戏一切、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反思方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自身的立足之地。即使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心理学,其理论的立足基础也是十分脆弱的。例如,作为当前后现代心理学之元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便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作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元理论的立足基础指向了语言。从根本上讲,这种理论资源的精神内涵也难以承担起发展现存心理学理论的潜在结构的时代重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