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二胡演奏者心理因素的分析与调整

2016-01-28 1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理素质是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组合。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然后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对演奏者来说,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非常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使演奏者自信十足,乐曲处理细腻到位,将作品的音乐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在观众面前得以完美充分地展示。演奏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演奏者的现场发挥,当我们看到演奏家、音乐大师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演奏,让人羡慕不已,但是大多数的演奏者在表演或比赛时都会出现紧张、怯场的心理,除了技术水平的差距以外,还主要凸显出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何将二胡专业学生培养成全面的音乐人才,除了严格要求专业技巧的训练外,对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也越来越重要了。

 

  一、不稳定心理因素怯场的分析

 

  在紧张情绪状态下,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保持记忆中枢的内容处于被抑制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恐惧心理,原本熟悉的演奏动作,熟悉的旋律,突然思维混乱,头脑一片空白,忘谱子,记忆出现混乱不清,致使演奏出现失误,无法充分展示平时练习的演奏技术和演奏水平,怯场情绪亦会随着表演的进行而更加强烈起来,常会出现心跳加速、手脚颤抖、身体僵硬、无法控制手指和节奏、口干、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失调症状。

 

  造成怯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主观的因素和客观的因素两个方面构成。

 

  1.主观因素

 

  第一,“三点不到位”。第一点演奏者自身的基本功、技术技巧不到位,无法熟练精确地完成作品的演奏;第二点作品理解不到位,平时在练习中对演奏的乐曲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抓住作品的音乐内涵;第三点个人在演奏时音乐情感的投入与音乐表现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演奏者自信心不足,当演奏到困难片段或炫技的华彩段时,杂念太多,对自己的演奏产生怀疑、不确定性,轻则不能精彩完美的完成作品,重则“断”在舞台上,慌乱不堪,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措。若是在重要的比赛或演出当中不幸发生严重的失误,对于演奏者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失败的阴影会长时间的影响演奏者的情绪,特别是演奏相同的作品,也许会是重蹈覆辙上一次的情景再现。

 

  第二,对于他人评价的忧虑。在任何存在有评价的场合当中,面对不同的观众,我们一般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演奏水平。大多数人对自己在重要比赛或是演出活动中的表现总是受台下观众的评价的影响,台下的听众越重要,自身的压力就越大。在演奏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奏者,所以演奏者的忧虑越多,心理负担越重。比如,学生在考试演奏中,担心乐曲演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和考试成绩,使得注意力分散,不能完全投入的演奏,出现不理想的表现。

 

  第三,个人的身体因素。二胡演奏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进行完成的。例如,随着演奏者年龄的增长,步入老龄阶段,身体的运动协调机能逐渐减退,不佳的身体状况,演奏上亦力不从心不能很熟练的完成已掌握的乐曲。

 

  2.客观因素

 

  第一,观众效应。在音乐行业中,作曲家可以只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即可,而作为一名演奏者无论水平高低,都必须与观众面对面的进行演奏,观众的身份与地位、观众人数的多少、对观众的熟悉程度,观众对演奏者以往的评价与看法等诸多因素都会加大怯场的可能性与程度。第二,周围的环境和气氛。面对周围陌生的演奏环境和气氛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会出现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引起怯场的情况出现,比如,因为凳子高低而造成的演奏上的不习惯、音效不佳的音响、刺眼的镁光灯等原因,让人无法进入良好的演奏状态。第三,演奏中场地发生意外情况的干扰,比如手机铃音突然响起、说话声、台下相机的闪光灯等突发状况都会影响演奏者的情绪,思想不能完全集中,思绪受阻,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发挥。

 

二胡演奏者心理因素的分析与调整


  二、对不稳定心理因素的调整和方法

 

  怯场,是演奏时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能否在每一次的公开场合里顺利完满的演奏,就需要演奏者练就稳定的心理素质。每一位走上专业二胡演奏的学生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学习旅程,抱着对音乐无比的热爱、对艺术无限的追求,每天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位演奏者都是为了在舞台上能挥洒自如的演奏而努力拼搏。所以,要解决怯场的心理问题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加强技术练习,掌握熟练的技巧

 

  演奏者的技术技巧是演奏能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因为演奏者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是复杂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的结果;运动的调节器是生活在音乐家想象中的形象,它为演奏提供动力,进一步说明了技术与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熟练的技术与技巧形成于各种不同的演奏活动中,例如,音乐演奏家在练习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的就是超凡技艺的储备。最迅速和最有效的技能形成方法,就是进行专门的技术练习,在每天的练习中进行音阶、琶音、快速换把、快弓等又要练习作品中个别的和复杂的技术困难片段。这些技术练习通过最短的捷径,可以使音乐家掌握典型的、使用最广泛的织体结构和组合,演奏者在做这种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练就多种扎实而可靠的演奏方法和手法,疏通和理顺他们所必需的心理-生理关系。掌握熟练地技巧所进行的练习是建立在多次重复的基础上,所谓‘‘温故而知新”将基本的基本功练习和技术难点的训练作为每天日常练琴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手指的快速、灵敏、准确、熟练技能,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同时演奏者还要具备在枯燥乏味的练习当中保持钻研、反复推敲的精神和拥有坚强的毅力。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说过“世界上既没有不需要练习的艺术,也没有缺乏艺术性的练习”。任何一首成功的乐曲的演绎都离不开熟练的技巧掌握之上,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技巧,才能做到自信、胸有成竹的演奏。

 

  2.走出一个人的世界,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大部分的练琴时间都是一个人在狭小的琴房中进行,安静的环境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静心练习的良好环境,小小的琴房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熟悉的,一个人的空间、没有观众,自我陶醉,身体处于松弛、放松的演奏状态,而当周围的环境有了观众的参与,或换成陌生的演出环境,演奏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甚至发挥失常。说明学生缺乏演奏实践的机会,而在学校中经常参加实践演出活动的学生无论在舞台表演、还是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方面都要强于其他学生,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努力抓住每一次的比赛和演出机会,使自己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积累舞台演奏经验,使自己的演奏不断提升和完善。

 

  3.临场的心理调整

 

  当临近正式演奏前,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排练、彩排以熟悉场地环境、调试音响、伴奏等。模拟正式演出时的情景,以便调整演奏和心理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最易产生畏惧、忧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一些演奏者甚至会出现失眠、食欲不良、身体不适等生理反应。我们要注意调节紧张情绪、保证睡眠、练琴时放松心情、技术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不过度练习损害身体、注意日常饮食起居等,保证以最好的身体状态进行演奏。

 

  每当我们即将开始演奏前的等待是调整怯场心理的关键时刻,后台繁忙紧张的气氛,台下期待的观众,眼前的一切会让演奏者心跳加速、紧张不安。这时需要我们保持冷静、自信、清醒的头脑,适度的兴奋感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当我们走上舞台面对观众,我们需要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调试好自己的凳子和话筒位置、从容的定弦,稳定自己的情绪,演奏过程中调节好呼吸使自己处于平和稳定的心态。

 

  4.演奏后的总结与调整

 

  通常演奏时的怯场会随着演奏的结束而迅速消失,很多演奏者怯场时脑子一片空白,演奏的阴影长时间的困扰自己。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对每一次的演奏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录像录音,分析自己在演奏上的不足和产生怯场心理的原因,寻找可以克服自己怯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理论加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不断总结积累演奏心得,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于二胡演奏者来说,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理控制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演奏技巧,更要注重自身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生理与心理完美结合共同感受与诠释音乐带给我们的无限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