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才能协调好的过程。在音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及艺术实践的不同阶段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已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如何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技能、技巧的训练当中,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演出(或考试)时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并能合理运用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研究。
关 键 词:钢琴演奏 心理素质 心理调控能力 钢琴演奏者 心理障碍
钢琴演奏者的基本职责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动人的音乐,传递给听众并引起听众的共鸣,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表现”。怎样才能使演奏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呢?首先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才能和全面的技术功底。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人在宇宙万物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神经系统来指挥,由心理来控制的。在接触客观事物与现象,唤起思维变成行为的过程中全都离不开人的“心理”。而作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实地被感知与欣赏的听觉艺术——音乐,也是如此。尤其是表演专业中的钢琴演奏,同样要运用大脑精神系统来指挥与控制,同样得运用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来操作,只不过这种操作要求更高,它不仅需要演奏者的大脑装有多层面的信息容量,还担负着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各种音响,用最佳二度创作揭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
音乐不像建筑、雕刻和绘画,经过不断构想、思索与推敲、修改那样独立地持久的客观存在,它(钢琴演奏)是短暂的存在,即“一锤定音”——在短暂的时间里,一气呵成地奏出心中所祈求的音乐、音色和音响。WWw.lw881.com可想而知,当演奏者在进行现场表演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即冷静、头脑清晰和良好的表现欲望等。当演奏者被听众热烈的反应所感染时,往往会在表演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节奏的变化,对某些音的强调,或一些微妙的对比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他灵感火花的迸发,在这一时刻,潜意识层已进入了他全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此时,他正以自己的心声向听众直接倾诉。因此,演奏者只有在高超的演奏技巧、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较完整地结合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奏者。
一、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是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及其机能特点的总和,其大脑特征最为重要。而演奏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是生理机制,它是指原始情绪在演奏活动中的反应程度及其变量。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训练时无拘无束、动作灵巧,一旦上台便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出现“脱轨”现象。这正是由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停顿,有时虽然没有停顿,但失误比较大,控制不住键盘,没有理智地进行演奏,从头至尾“混乱”得使人无法听下去。师范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生理上的紧张导致心理紧张呈不良的循环状态。由此可见,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因素
如果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是“软件”的话,那么充分的技术准备就是“硬件”。在钢琴演奏中“硬件”比“软件”更为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修养,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在演奏中只能是“滥竽充数”。由此可见,充分的技术准备、练习的准确程度,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消除演奏者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重要前提。在演奏的全过程看谱、双手触键、脚踩踏板、耳朵聆听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旋律的突出,又不能忽略伴奏部分,既有横向线条,又有纵向和声衬托,还要抓住低音进行,色彩性的变化音……这一切都是在流动的瞬间完成的。因此,演奏者必须在这流程中把握住各种细腻、复杂多变的瞬间,协调各种知觉,随时调整各部位的动作。要协调各知觉,核心问题是“心理调控”,就是按照音乐的要求,迅速转移与分配自己的“注意”点于各个不同的侧面,通过心理控制好触觉与运动觉。只有基础的工作准备好了,演奏者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增强现场心理调控的功能。
三、临场经验
参考文献:
[1]杨守义,邱曼君.通俗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第1版.
[2]赵晓生.国乐精粹.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1.第1版.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