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追求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以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师生彼此融合的境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本文针对师生交往中的存在的一些不愿和学生交往、不敢与学生交往、不能与学生交往、不屑与学生交往的现象,以心理学为视野提出六条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师生关系不良的师源性分析
1.一些教师个性缺陷,不愿与学生交往
在师生交往中,师生不时地表现出喜欢或厌恶对方的某些品质[2]。众多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和有理解力、耐心温和、可信赖、热心、幽默、活泼、开朗的教师交往;不愿意和经常训人、情绪不稳、不耐心、缺乏同情心、偏爱、不公正的教师交往。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的孤僻、内向的性格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学生交往;自信心缺乏的教师也不能与学生积极乐观相处。这些教师总是在自己身上找缺点和不足,因而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学生,师生交往肯定会遇到障碍。
2.一些教师惧怕学生,不敢与学生交往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从而形成任性、冲动、自我中心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民主意识强、思维敏捷、见多识广,教师和他们交往时言行一不留神,要么就可能伤害了他们,导致一些学生采取极端的做法;要么就被学生抓住“小辫子”,上访或曝光;要么就有可能受到学生直接的攻击。这些情况使得一些教师“怕”学生,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尽量不和学生交往。
3.一些教师能力缺乏,不会与学生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门很复杂、很重要的学问与修养,教师的智慧也只有通过和学生的交往才能表达出来。 教师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师生关系僵化的重要原因。 根据加拿大学者伯恩的人际交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师生交往时存在三种心理状态,分别是“成人型心理状态”、“儿童型状态”、“家长型状态”。一些教师采取的心理状态不当,不能保持师生之间的平行交往,同时也缺乏引导学生采用“成人型”心理状态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提出了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模式,师生交往时要采取“我好—你也好”的心理模式,摒弃“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三种心理模式。
二、心理学建议
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教师效能的关注点也逐渐由教学行为转向人际行为,师生之间非教学性质的人际互动行为和规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营造融洽、宽松的人际氛围。
1.尊重学生、保护人格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是师生和谐交往的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万能钥匙。爱默生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处于成长期学生的自尊心敏感而脆弱,就像“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呵护,在心灵深处尊重和理解学生。师生平等是当今教育界的强烈呼声,其根本是人格上的平等。只有在学生受到尊重、信任、理解的前提下,师生间在融洽的沟通中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师首先要学会“低头”说话。和学生交往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消除“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平等对待学生。尤其是信息社会,在很多方面教师在学生面前也是无知的,要向学生学习;其次要悦纳学生。师生交往是人格的相互感染、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既要接受学生的优点,更要悦纳学生的缺点。接纳优点很容易,面对学生的缺点,往往很多教师会沉不住气。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最后是无条件地真诚关注学生。关注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心理的各种变化,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神入”的技巧,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2.宽容学生、真诚接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觉醒的过程。”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不能一见学生犯错误就心烦、训斥。更不要死死抓住学生的错误或犯错误的可能性不放。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宝贵的资源。用宽容、帮助、关怀、鼓励代替抱怨、训斥、讥笑和惩罚。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这需要教师培养豁达的胸怀和教育的耐心,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交往。宽容学生是境界,是智慧、是艺术。宽容绝不是迁就与放纵,宽容是教师对学生改掉缺点满怀信心,是对学生的真诚接纳,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严格。苏霍姆林斯基又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在宽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没有责任意识,学生还会继续犯错误;其次要认真分析错误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既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苛求自己,很多时候犯错误在所难免。最后也要让学生知道一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要积极寻求帮助改正错误。错误不改正永远还是错误,错误改正了就不再是错误。
6.信赖学生、相互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质上是可以信赖的,人有理解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信赖学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持有信任、乐观的态度。信赖是产生奇迹的基础,猜疑、敌对、误解都会使师生之间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的交往过程中,一要真,二要正,三要诚。这样就能消除师生双方可能产生的内外压力,达到彼此的理解。
首先师生之间要进行置换式理解。师生在一种心平气和中,倾听着对方的话语,诉说着对方的事情,体验着对方的经历。教师走进学生,通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走进教师,通过教师加深对“镜中我”的理解。其次师生之间要进行宽容式理解。教师和学生由于地位、身份、经历、角色不同,有时置换也不容易。这时就需要有保持自我不干涉别人的距离理解、求同存异的差异理解以及学会等待、捕捉机会的延伸理解。最后师生之间要进行迂回式理解。师生之间的交往有时会存在一些障碍,或发生一些冲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规范。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它具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种陈说利弊的引导、帮助与规范实际上就是一种迂回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