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回顾
吕剧发源于山东,是山东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其曲调优美,唱腔悦耳动听,深受山东人民喜爱。
吕剧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乐安县(今东营广饶)时家村村民时殿元。晚清时期,乐安县北部土地贫瘠,十年九涝,老百姓为了生计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时殿元小小年纪便跟随大人四处讨饭,活动范围在江苏、河南一带。时殿元带上坠琴,手拿节子、竹板,并编了一些有趣的段子,边唱边乞讨。后来张兰田兄弟、谭明伦也加入,并一起拜师安徽凤阳艺人尹文昌学唱“凤阳歌”。之后他们把山东当地的说唱艺术与凤阳歌结合起来,逐渐演变成山东的琴书。
时殿元天资聪慧,精心求艺,把山东琴书的南路、北路、东路相互结合,并在北路流派同仁中脱颖而出。在长期的琴书演奏中,他们不断总结和吸取其他地方的民间小调和戏曲唱腔。此后,他们开创的化妆扬琴开始进入山东省府济南和一些大城市,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发展重心也由乡、村逐渐转移到城市。吕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扬琴进入济南。解放前,社会动荡,人民贫穷潦倒,济南的化妆扬琴戏班子本身就底子薄,再加上当时艺人地位低下,且音乐修养、文化素质不高,这些条件限制了化妆扬琴的继续发展。
化妆扬琴获得重新发展是在解放后。1950年,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根据文件要求,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文联对山东省各地戏曲剧种进行调查。山东省文联成立了地方戏曲研究室,全面地对省内主要戏曲剧种进行发掘、整理、推广。化妆扬琴因其曲调优美、语言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而被选定为重点改革剧种。由于政府的重视,化妆扬琴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得到了巨大的支持,都有了此前难与之比肩的强势。随着改革的春风,省内很多市县相继成立了专业吕剧团,与此同时,受到影响的外省也有成立吕剧团的。吕剧由地方小戏跻身成为全国大戏,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山东的省戏,借此契机,吕剧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吕剧几乎销声匿迹。文革初期禁演所有剧目,县级的吕剧团大部分改行或被撤销。改革开放后吕剧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文革”的作用,民众对吕剧的热爱程度已大大降低。加以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各种娱乐项目的兴起,吕剧的票房收入几乎为零。
二、振兴吕剧须以史为鉴
吕剧的前途暗淡,这是一个须让所有吕剧人重视的问题。通过对吕剧发展的了解,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一)吕剧属于一种娱乐方式。要保持吕剧的兴盛,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年代。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是吕剧继续发展的一个好的契机,我们吕剧人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二)吕剧属于一项文化事业,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剧是山东的省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保护和推动吕剧。早期吕剧能够在政府不管不问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但终归形不成气候;后期随着政府的引导和资源的倾斜,化妆扬琴才最终成为了吕剧。所以说,政府与各演出团体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吕剧的快速发展和振兴繁荣。
(三)吕剧不能固步自封,走老路。当年,如果时殿元固守扬琴的章法、程式不敢突破,现在的吕剧依然是扬琴;若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没有对化妆扬琴进行一系列革新,那么化妆扬琴也就不会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吕剧。穷则思变、变则通,吕剧人必须要创新和突破。
(四)吕剧自身的局限性。吕剧的演出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连台本戏,一种是小戏和单出戏。现在喜欢看大戏的观众不多,能在演出市场上站住脚的大戏更是寥寥无几。有网友评议说:觉得看吕剧,大戏没有小戏看得有劲头、有看头。说明现在的吕剧忽视了广大观众的欣赏情趣,一味为争奖、贪大。早期的艺人把观众当衣食父母,因为他们要靠演出生活。如今剧团由政府养活,搞的多是老百姓不感兴趣的“花活”,留不住观众也在所难免。
(五)吕剧是一门舞台艺术。想当年,如果没有将《李二嫂改嫁》改编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进行放映,任凭其再红,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可见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舞台演出。如今电视、电脑、手机都可以让人们方便地看到各种视频,吕剧亦应与时俱进,依靠现代科技开辟市场。
三、结论
吕剧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经过数代从艺者的传承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新时代的老人畅听吕剧,让年轻人认识、了解吕剧,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无裨益。只要吕剧的改革到了位,吕剧有了振兴发展的内因和外部环境,它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更加红火的时期。
参考文献:
苏远尚.山东吕剧调查与研究.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王秀庭,杨玉芹.吕剧来源、名称及发祥地辨析.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
马光俭.吕剧的兴衰与发展.发展论坛,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