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的历史由来较为久远,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又称戏剧小品。小品在种类上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和电视小品等。也按不同的风格体裁,可以分为喜剧小品、正剧小品、悲剧小品、荒诞小品等。在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舞台剧等多种戏剧艺术和曲艺艺术的特点。在中国舞台与电视中的小品大多是喜剧小品。现在就喜剧小品来谈谈表演的一些技法。
1 喜剧小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喜剧小品也不例外。过去许多优秀的喜剧小品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直指人心。喜剧艺术反映生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它要求在倒错的形式中显示真实,这与喜剧艺术所反映的特定的生活矛盾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具有喜剧性的事物也常常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自相矛盾中,而这种矛盾往往是通过夸张以至变形得以表现的。但喜剧小品的艺术夸张不是“胡闹”,不是随心所欲,越古怪离奇就越好,它在本质上也应该合乎一定的生活逻辑,不能违反生活的真实。这里所说的生活真实并不是指生活事实,也不是指拘泥于对生活现象的逼真模仿,而是指反映生活的本质。
在成功的喜剧小品中, 最能使观众发笑的地方, 往往是那些达到了所谓“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艺术夸张,它们常常是反映生活本质最深刻的地方。所以, 作为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喜剧小品创作, 单是生活喜剧化是不够的, 因为生活喜剧化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不把生活喜剧化就没有喜剧; 重要的是还应该把喜剧生活化。这样, 喜剧的幽默力量和讽刺力量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 喜剧小品表演需要有语言的技法
喜剧小品是语言类节目,语言只有通过演员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地体现出来。喜剧小品表演在语言的技法上首先要求台词声音的表现力。(1)嗓门要大。语言、发声是戏剧演员从事舞台表演专业活动的重要工具。舞台上的语言、发声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发声,其训练要求清晰响亮具有传送力,使观众听清台词;还需要音质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善于吸引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2)口齿清晰。不一定要大珠小珠落玉盘,但至少要让观众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此外,演员的发声器官须通过锻炼达到经久不疲,保持健康和活力,以胜任繁重的演出活动。即便有时候为了刻画人物、让角色更加滑稽诙谐故意结巴、大舌头、或男女反串、装腔作调也要以能够以听清楚为准。(3)从单句到人物。有人会想,我说这句话要符合人物形象啊。人物形象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组合而成的。所以先要善于表现单句,要学会语气、语调处理,掌握台词的节奏和语言发声的性格化技巧训练。在不同的情形下,同样的单句可以说出不同的语气、语音、语调。(4)节奏句读。哪里重音,哪里停顿,哪里一泻千里,哪里一字一顿。内容大致有发声姿态、呼吸方法、元音发声、音素过渡、咬字肌力、共鸣位置、扩展音域、声区连结、音量力度、声音造型等。除了直接使用说的方法练习以外还广泛利用一些歌唱练声的方法,按照音阶音程拉长字音练习发声。其次有相声演员的嘴皮子。要有伶俐的口齿。把话说得悦耳动听,要包袱寸,即用艺术技巧抖包袱时,要掌握好寸劲,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还有要相声倒口哏,学方言语音,学哪省人说话要象哪省人。
3 喜剧小品表演需要有形体身段的技法
喜剧小品中的话剧小品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体验的基础是动作,是要真正行动的、是要合其情理的、在舞台上要真听真看真感受,要和对手交流、强调的是在内心的体验基础上再进行外部的体现,要在舞台上真正的生活,不要演戏。强调的是动作是人物内心的自然流露。所以话剧演员训练开始时,一般都着重于从培养与发展演员的基本创作素质入手,经常运用各种类型的游戏、即兴练习、哑剧技巧、假面练习、动物模拟、人物模拟、人物形象小品和表演小品等方式来进行训练。对形体动作的要求,是既要基本接近生活状态,又要区别于生活而具有舞台感,受到舞台的制约;既要有造型感,富有表现力,又不能有固定的程式,因而必须是具体的、鲜明的。为此,演员的形体必须松弛灵活,协调自如,动作轮廓明晰,抑扬顿挫有致,感应机敏,可塑性强,既能传情又能达意,并且善于捕捉和模拟各种人物的外部特征,以适应扮演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人物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性格上演变的需要。
4 喜剧小品表演需要有歌唱的技法
让人们笑的相声艺术,有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虽然唱是排列在最后,但是并不表示它可有可无,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只有把四门功课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会使相声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戏曲表演更是把唱功放在首位,戏曲喜剧小品唱功也同样重要;话剧、电视喜剧小品能够按照剧情需要、把符合人物性格需要表达、遐想、猜测的时候用歌唱的方式来展现,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这样不仅增加了喜剧人物的艺术表现方式,也使得观众有了更多的听觉艺术享受。喜剧小品《打工奇遇》,赵丽蓉扮演的太后和老板的对唱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喜剧小品演唱的绝唱。所以喜剧小品表演具有擅长演唱也是基本功之一。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年4期 作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