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毛泽东人格形象研究述评

2015-07-23 11: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近年来关于毛泽东人格形象的研究已经成为毛泽东研究中的一种新视域,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内容涉及对毛泽东人格特征的总结和描述;对影响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各因素的探讨;以及关于毛泽东实践意义的讨论。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学者和艺术创作者眼中毛泽东人格形象的呈现,却鲜有对大众心目中毛泽东人格形象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研究;人格;形象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人格形象的研究已经成为毛泽东研究中的一种新视域。笔者通过CNKI5.0,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1999年以来,有关毛泽东人格形象的研究共128篇,1999年至2002年共34篇,2003年至2005年共33篇,2006年至2008年共40篇,2009年至2011年共21篇。可见,毛泽东的人格及形象一直是不乏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表1  1999-2011年关于毛泽东人格及形象的文献数量

发表时间

1999-2002

2003-2005

2006-2008

2009-2011

文献数量

34

33

40

21

一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已有的关于毛泽东人格及形象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毛泽东的人格特征的描述与解析。主要探讨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特质,总结出许多毛泽东人格中的优秀特质,包括独立自主、自信、自律、勇敢、幽默、多谋善断、坚强的意志以及高尚的人生理想、统筹全局的气魄等等(郭秀云,2002)。
  第二,对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主要探讨影响毛泽东人格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在毛泽东人格形成中的积淀(程林辉,2008);湖湘文化对毛泽东人格的浸润(李佑新,2007);西方文化思潮对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影响(戴木才,1996)。
  第三,对毛泽东人格的实践意义开发。主要涉及到毛泽东人格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许顺富.2004);毛泽东人格对当代青少年理想人格塑造的应用价值(肖翠祥,2004)(孟静雅.2006))。
    第四,对影视文艺作品中毛泽东人物形象的分析。其中包括从艺术的角度对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毛泽东形象进行文艺学上的分析与批评?(董慧敏、胡新亮,2006);对各种文艺作品中毛泽东形象的变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马晓华,2005)。
  2.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已有的研究视角主要有政治经济分析、历史分析、文艺评论、精神分析以及微观的个性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限于思辨研究、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几乎没有。从文献搜索的研究类型来看,已有研究中:实证研究文章0篇,理论研究文章116篇,新闻、书评类文章10篇(见表2)。可以看到,已有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没有看到任何实证类型的研究。
  表2  1999-2011年关于毛泽东人格及形象研究的类型

研究类别

调查研究

理论研究

新闻、书评

文献数量

0

116

12

二、已有研究的缺陷
    已有研究从微观与宏观的多层面发掘和理解毛泽东的人格特点,对丰富与完善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功不可没。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
  1.视角上的不足。
  已有研究虽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多维度的视角,但是缺乏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对毛泽东人格形象的描述与解析。同时,此类研究大多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基本上只描述和分析毛泽东人格中美好崇高的一面,往往并非在探讨 “毛泽东是怎样的”,而是“毛泽东应该是怎样的”,缺乏价值中立的立场。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同样也是带有价值导向,并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界定“人格”。心理学上的人格概念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2002),而大多数关于毛泽东人格的研究中,则将人格、个性、价值观念、精神等概念混同。
  2.内容上的不足。
  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毛泽东的生平事件、学说主张、人际交往和生活实录、诗词鉴赏和书法艺术等对毛泽东人格进行分析与阐发。可以说,已有的这些研究均是学者们力图全面、客观而深刻地理解毛泽东人格的成果,是各学者眼中毛泽东人格形象的呈现。但在社会大众眼中的毛泽东人格形象又是怎样?——是众说纷纭,还是众口一词地一致?是具备历史的稳定性还是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心理学课题。但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目前比较缺乏。
  3.方法上的不足。
  已有的研究在方法上最大的局限与不足是多为主观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和调查。思辨研究、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方法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用途,但主观性都较强。“人格”是具有客观性的,而“形象”则更是存在于大众眼里和心中的。因此,对毛泽东人格形象的研究是一个需要客观的调查和实证的数据来说话的研究课题。
结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已逝去的领袖,一位被写进历史的伟人,毛泽东的形象早已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特别是通过研究大众眼中的毛泽东人格形象,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大众对毛泽东的认识与理解的现状;更能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的变化。同时通过考察当代青少年眼中的毛泽东人格形象,也能为发掘毛泽东人格的时代价值及塑造当代青少年的理想人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西方文化思潮与青年毛泽东的人格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郭秀云.论毛泽东的个性特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许顺富.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9.
  [4]肖翠祥.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湖北社会科学.2004.2.
  [5]马晓华. 走下神坛的历程——列宁题材作品与毛泽东形象作品的比较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6]孟静雅.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及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 2006.9.
  [7]董慧敏.胡新亮美术向度的毛泽东形象建构.文学前沿.2006.1.
  [8]李佑新.湘学务实学风与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求索.2007.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