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是什么?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在不断的发展、发扬马克思主义时期就领略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所有理论和奋斗经验,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政治立场。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例欣赏。
第1篇:马克思的哲学原理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已有一百余年,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主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体系梳理马克思在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方面的哲学原理思想,体现哲学原理在马克思那里的原初形态。
一、物质观
物质观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石,虽然马克思没有对物质进行明确地定义,但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①的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相比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物质概念与旧唯物主义者相比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概念。
马克思一开始是从哲学、法学等理性原则而不是社会现实角度批判社会制度的。但是现实物质利益问题的触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法的关系其实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的研究视角从哲学转换到政治经济学层面,也转换到对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要解决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状态。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的实践层面,不是纯理论的问题。马克思是实践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为了“改变世界”②,而不是为了“解释世界”③,不是为了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者相比,物质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概念,而不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概念。
(二)马克思扩大了物质的范围。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划清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界线。旧唯物主义只从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新唯物主义是既要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同时也要从主体方面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马克思那里对象、现实、感性是与思想客体不同的客体,属于物质客体。可见,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物质的范围比旧哲学广泛得多,不仅对象、现实、感性是物质,而且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活动就意味着对象、现实、感性也是人活动的产物,那么人的实践活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属于物质的范畴,开辟了物质范畴新的领域。
(三)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的社会属性。
既然物质的范畴不仅包括对象、现实、感性还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说,物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把仅物质看作与主体相对的自然客体,只具有自然属性,这是脱离人和人的实践活动的。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承认物质具有自然属性,但主要强调了物质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属性,“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④,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主体理解物质概念,坚持和发展了人的能动作用。
二、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吸收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的辩证法思想精华,但其辩证法思想直接来源于黑格尔,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几乎所有的篇章及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中处处闪耀着经过改造的、灵活运用的辩证法的光辉。
(一)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对唯心辩证法的批判中。
自博士论文起,马克思就开始了借鉴和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初步批判和改造,认为黑格尔虽然承认处处有矛盾,但黑格尔把矛盾看作是理念中的统一,在主观上调和矛盾,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纯思辨的性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肯定了否定性辩证法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基础,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也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蒲鲁东的辩证法,认为蒲鲁东只学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术语而没有学到合理的东西,蒲鲁东对待事物只保留好的方面而要消除坏的方面,破坏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通过阐明辩证运动的实质批驳了蒲鲁东的观点。
(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尤其是《资本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对辩证方法进行了扼要的阐述,明确指出作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截然相反的,其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⑤,《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的分析,揭示了这些经济范畴矛盾运动,分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认识论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突出了实践对认识作用,推动了认识论的变革。
(一)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区分了两种认识路线,“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⑥这就是从主观到客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认识论,指出了唯心主义认识论把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当作现实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把物质看作意识的产物,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人的意识,把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思维的活动。马克思坚持了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二)马克思超越了旧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片面强调客体对认识的重要价值,把人的认识过程看作是人被动地、直观的对外界的反映过程,而忽视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马克思吸收了旧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优秀遗产,并且把客观实在当作认识客体,阐明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制约,强调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论核心观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出了生产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内容,论述了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⑦,实践才是解决理论问题的途径,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神圣家族》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了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才能认识这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指出了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实践中才能使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能加以比较,使二者相符合。马克思在早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四、唯物史观
马克思把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⑧,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深刻的革命变革。
(一)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当马克思从对宗教、国家的批判转换到对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时,眼光投向了现实社会。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规定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的生成和发展。现实的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可分割,这样,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这一历史观前提出发,挖掘出了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物质实践,“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⑨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找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不同。
(二)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创始人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深刻的规律。其次,在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上,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也第一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的直接表现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变迁做了考察。
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性。马克思在对生产关系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历史地存在过的社会形态归结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对生产力的考察基础上,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的发展首次提出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四)马克思分析了影响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是资产阶级的谎言、用以统治群众的工具,力图维护和保存现存社会制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颠倒,是颠倒的虚假的意识,而造成其虚假的根源是阶级利益。《共产党宣言》具体论述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要从社会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五)马克思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及其本质进行了论述。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确立了人社会关系中联系的实践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对以往的思想的否定,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具有唯物史观的高度。□
作者:叶念
第2篇:利用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形成进行教学。
一、传授哲学知识对学生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思维,是主观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唯一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中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贡献自己的才能。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对中学生的人生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事例,通过导向培育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然在表面上看得到了解决,但实质上并没有根除,这就需要用哲学原理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彻底的改变。例如:我校高二(260)班学生鲁俊,该生在校期间有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而且屡教不改,悔过书和保证写了一次又一次,但过不了多久又旧病复发,给学校环境卫生的保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帮鲁俊分析他的个人不良行为,对整体卫生保持的影响严重性,我们学校环境好对每个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有很大的作用,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学校是个大家庭,要求每位同学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样就能达到“既有树木,又见森林”的点面结合效果,经过多次交谈,端正了他的思想,此后他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同时光荣地加入了学校环境护卫队成员的行列。
三、针对学生特点,克服形而上学定势思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
中学生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感情丰富而又易产生波动,追求真理而思想尚未成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时易产生偏差,容易形成形而上学的定势思维,例如:我校高270班学生赵刚,刚进高中时,由于受社会“金钱万能”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在校期间生活散漫、学习无目的、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等不良行为习惯集于一身。后来,经过我们的教育引导(如利用哲学课的小论文演讲,就业班优秀学生事迹的跟踪调查等活动),端正了他“金钱与知识矛盾”的思想观点,树立了学习知识的正确目标,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一知名企业招聘为正式员工。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无,是一个人人生航向确立与否的标准,它与人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点都有密切关系,通过哲学常识的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走出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工作的误区,把自己锻炼成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谢昌荣
第3篇:浅析中国梦理念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它鲜明政治立场就应该被视为重点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所有相关理论还有奋斗都应当将实现广大人民基本利益视为首要目标,这为马克思主义鲜明政治立场当中最主要的一环。全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做的最突出的国家就为我们国家了,但我国共产党处于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一、关于中国梦理念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的相关问题
自从党十八大会议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习近平率先提出并且深刻分析要将实现我们国家伟大复兴中国梦视为今后发展主要方向。总书记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提出:中华人民共产党自打成立之初,引导人民勇往直前、努力奋斗,带领人民走上致富路,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发展蓝图。我们主要责任为引导我国各个民族的人民,对历史合理传承与借鉴,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之林,成为一颗明亮的东方之珠,为实现服务全人类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总书记说,向往美好生活是人之常情,而我们工作的总目标也是本着这个方向而展开的。总书记还说:中国梦本质为人民的梦想,要借由人民来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致力于不断为人民谋取福祉。从就职到今天,总书记贯彻国家的经济战略展开大量重要讲话,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及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现中国梦点亮了指路明灯。将他经济战略相关思想概括一下,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改革方法理论:改革开放当中产生的矛盾只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相关办法予以解决;第二,两点理论:合理解决政府及市场,国有经济同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将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第三,重点理论:将发展视为解决我们国家一切问题关键内容;第四,创新发展理论:用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量变和质变理论: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为我们国家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事情;第六,普遍联系理论:我们要将饭碗攥在手里才可以确保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第七,系统理论:生产力一定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确保生态环境的美好和谐就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八,内因及外因理论:大国胸怀、对外开放相关战略高瞻远瞩与全球经济实现双赢坚定决心。综上所述,习总书记经济战略的有关思想,核心内容在于科学发展,因为发展为解决目前我们国家一切困境关键。总书记经济战略有关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与胡锦涛这些领导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并且是在逐渐继承与发展的,都把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还有人民幸福看作是最主要的事情。我们对中国梦的相关理念进行研究,不但要对党中央下发文件给予高度重视,还要将自己思考及理解渗透其中。中国梦的理念为我党对于新变化、新时期制定新应对还有新方案,是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深入结合我们国家实际国情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但是,中国梦相关理念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体现状况,中国梦相关理念对未来发展提供先机及挑战,还有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观内在联系,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阐述。
二、对中国梦理念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对策
伟大先驱列宁曾经说过:物质对客观实在鉴定我们将其归类为哲学范畴之内,该类客观实在的事情被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它不是依靠我们感觉存在的,通过感觉进行摄影,复写还有反映出来。这句话说明社会是由物质组成的,是能够被我们认识,并借由实践来进行改革的。实践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改造一类物质型活动,我党通过对世界合理认知,凭借实践进行创造,让中国发展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达到提升国力的最终目标。中国梦相关理念也是对该点内容的诠释。世界物质理论督促我们求真务实,不可以全面依赖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却没有准确认识,要将合理认知世界作为基础,借由实践对世界还有社会进行改造。人民群众为历史缔造者,对历史进行创造途中有着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由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为社会变革中坚力量。对于中国梦的相关理念,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的方法对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进行审视。联系及发展为唯物辩证方法总体特征。创新驱动为发展必然趋势,关键在于依靠科技的力量。
三、结语
该篇文章结合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相关理念作为总论段,凭借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唯物辩证相关内容做辅助,对中国梦的相关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关系进行研究,对这当中马克思基本哲学原理部分方法论及原理做了浅显的研究。我在这里希冀凭借这篇文章,对相关人员认识中国梦还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可以有所帮助,对今后生活及学习在方法论及世界观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