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础的存在,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利用的整体性上有着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中有着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核心内容,保证了社会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最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同层次内容
列宁早在1916年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二、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中的客观性
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础的存在,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利用的整体性上有着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通过将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到广泛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去,将思想理论与普遍发展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具普遍性与真理性,最终将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和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另外,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深深的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维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纽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始终的一条无形的纽带,任何时代、任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借鉴都不能摒弃世界观与方法论而单独存在。
三、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成功体现
世界观、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体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分别作了阐述的基础上,于“三个版本的序言”中提到:希望读者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这些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整体。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的“灵魂”,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一理论整体是高度契合的。第二: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整体。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三者以其物质性及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体现了逻辑上的整体性;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理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逻辑整体性。第三: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整体。从世界观、方法论的发展过程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来看,世界观、方法论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问世到广为接受的过程。以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具体化为矛盾分析法、抽象分析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运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中而形成的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现了方法的整体性。
作者:谢然
第2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前言: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和完善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的核心理念以及思想精髓都与我国整体的发展规划战略不谋而合。在这一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化内容,就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要要求。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
一、简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和发展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文明时代,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社会总体发展道路的规划和转型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指导作用。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国家相关领导人以及主要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发现马克思基本原理当中较为先进和精髓的理论内容,并将其引入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规划和建设工作开展极为关键的理论依据[1]。
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大体上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部门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哲学相关理论观念的基础上添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相关的发展理念。但在我国政治哲学领域当中部分的专家和研究学者当中,也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持不同的划分想法。但无论是持哪一种划分理念的哲学研究专家,都一致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上的存在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理论指导
我国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崇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方案的发展中大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发展进程当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国家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当中曾经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共产主义建设工作的开展,将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处于初期探索的发展水平[2]。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建设时期,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有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化指导依据。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和规划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也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万事以无产阶级为重的重要价值观念为工作核心,才能更加全面的凸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立场。
(二)是实现我国民主和谐社会的前提依据
相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领导人如果想要建设更加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严格遵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范围主要强调的公平化核心发展理念一样,工作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将公平和公正做为最主要的行政管理理念。只有相关行政执法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马克思核心社会发展观念的引导下,更加完善科学的处理好公平公正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追求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大力推崇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着重追求的主要发展目标。
(三)是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当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发展模式,也在当今社会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竭动力。相关领导人以及各主要行政管理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就要在相关工作环节之中将我国广大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维护的主要目标。与国家建设以及共产党组织结构的完善、甚至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科技应用水平提升有关的各种工作,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国家执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也要将为了群众、维护群众,从人民之中而来又送还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等,作为最根本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念当中的核心和精髓思想内容,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执法观念中较为的核心价值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当中坚定自身的发展方向,逐渐立足于世界强国的发展行列之中[3]。
结语:
中国共产党从产生形成一直发展到今天,相关党组织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一直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核心理念。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旗帜。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念依旧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突出价值。
作者:央宗卓玛
第3篇:如何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前言: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在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严肃指出,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为核心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共产主义事业的不竭动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较为精髓的观念和思想,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备受社会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
政治哲学领域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统一一致的时间轨道当中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以及不停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和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相关知识理论内容时,要结合它在以往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状态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理论探究内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和判断[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产生并发展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成果,诞生并被相关人员广泛学习和传播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相关理论观点的论述和发布。马克思在代表作品《资本论》中,结合欧洲五国在革命爆发后总体的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对无产阶级即将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恩格斯在马克思离世后,在结合社会实际经济增长趋势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旧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坚持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
想要在当今社会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的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认知观念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取向的理论创新。所谓的实事求是,具体指的就是将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开展,建立在社会实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所强调的观念和看法是先进的、优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原理当中一定存在著部分观点和论述内容已经不能被当今社会所接纳。这时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本着去粗取精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认知理念,及时剔除和修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较为落后和陈旧的内容[2]。
(二)全面解放思想,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全面解放工作思想,尽可能摆脱在以往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教条主义的极端认知发展观念,也是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以发展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较为有效的途径。解放思想最早在我国由毛主席提出于二十世纪的延安革命阶段,是当时延安整风运动开展过程中最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倡导口号。在当今社会,解放思想也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需要我国广大社会成员尤为注意的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互配合、并且能够融为一体的两个认知观念。前者说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客观规律,后者则说的是如何看待和掌握的具体行动方法。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
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而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能够有效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如果想要更好的以发展的认知观念看待和掌握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内容,就要在结合实际发展现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彻底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的创新。通过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内容结合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当中,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改造活动,将具备更加显著的创新精神[3]。呼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也将从根本上杜绝落后守旧的发展观念,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善就不能停歇。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革新以及观念创新,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型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广大社会成员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论述内容,才能使其思想理念更好地顺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并丰富其时代发展魅力。
作者:木巴拉·阿合买提江
第4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适应新常态。2014年7月习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再次提出新常态,要求各界人士正确认识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在同年11月的亚太经合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总书记第三次提出新常态,并且全面闡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分析论述了新常态的特点、机遇和战略措施等重大问题。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背景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以深度剖析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中国经济增长潜在变化为基础的,是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性预判。在客观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主观认识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以适应客观的要求。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重要新情况。
1.1国际经济走势疲软
整体上而言,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从国际上讲,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日益密切的经济互联,各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增加,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化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格局已经悄然变化,国际需求出现常态性的萎缩,各国需要解决自身的金融危机,均存在外需的渴求,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进出口外贸缩减,产业布局进行二次调整。
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世界大市场带来外部需求,这是成就中国“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的重要原因。但是,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社会总需求疲软的问题,世界性的产业分布调整,曾经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一去不复返。而欧美等经济体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等战略方案,尝试经济复苏,构建有利于其吸引国际需求的贸易规则,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同时,发展中国家间既存在南南合作,也存在相互竞争,各国相继推出各自的改革发展方案,推进相对优势产业发展,尽量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瓜分国际市场的需求。
1.2国内发展优势衰退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因素,还关系到社会、自然各个方面,多因素的有机组合才能构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由于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中国人口结构逐步进入了老龄化,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人口优势逐渐衰减,而由于技术和保护意识落后带来的自然资源过度耗用和环境破坏,使得曾经的资源环境优势荡然无存,这些曾经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不能再造中国经济奇迹。
实际上,近年在东部和南部发达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等现象,已经表明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衰减。人口红利的减弱也是目前国内生育政策逐步宽松的原因。与此同时,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资源耗用非常严重,来自环境、能源、资源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钒钛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加,经济外向依存度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增量完全不能保障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这也客观要求中国经济发展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速的新常态,而事实上,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回落18个季度。
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当一个经济体经过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回归到正常的中高速模式。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的欧美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后都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状态,经济增速回落在40%左右。
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在经历剧烈的变化之后,事物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新特征,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不能脱离旧常态,不是对过去的粗暴否定,而是融继承与革新于一体的,是经济增速转向中低速增长,产业转向中高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粗放转向集约发展,质量效益性扩张,公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发展成果惠及大众。中国经济新常态既是对发展趋势的客观描述判断,也是对发展状态的能动地反馈,这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致的内涵和历史的相续性。
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峰会上发表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说,首次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2.1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常性两位数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奇迹已经过去了,中国经济开始回归常态,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进入到一个较为正常的发展速度。
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经济现象,首要的任务是认清现实,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顺利推动事物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是具有周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幸免于经济周期,也不可能背离经济发展规律。在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45.6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整体增长约140倍,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期,需要一段时期,甚至是一个较长时期来进行调整。
2.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第二个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传统的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已经力不从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饱和,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产能浪费。而中国经济内部的矛盾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对矛盾对立面不那么强烈,侧重点也集中在文化精神需求方面,其他次要矛盾逐步凸显。此时经济发展不再仅仅集中在经济体量的增加,需要放慢步伐,根据人民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结构,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精神消费档次,广大民众都能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成果。支持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
2.3创新驱动经济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不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趋近为零,需要创新思路,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来助力经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资源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比较优势了,技术复合型人才更是成为了较稀缺资源,经济增长将集中依靠技术革新和进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迫使我们必须调整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改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创新的力量,是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
3.中国经济新旧常态的转换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脆弱,物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基于当时的客观实际,要走出国家贫弱的困境,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就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手段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整体经济总量庞大,每一个百分点增长对应的经济量绝对值非常高,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效果顯著。然而,庞大体量下对应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消耗成倍数扩大效应。此外,外需萎靡不振,外贸成本比较优势弱化,传统产业投资饱和,供给过剩,人口红利等传统要素规模效应消失,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这些问题都减缓了经济增速,也要求放慢经济增速,中国经济环境不能继续实现两位数的增速,也不能继续承受这样的高速增长。国内外的客观经济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经济本身结构调整相互叠加,中国经济从旧常态进入了新常态。
4.应对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这是经济规律客观性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只能主动去理解和适应规律。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预见性的科学的安排经济工作。
4.1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新优势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传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不能继续承担主力,制造业和房地产的大规模投资已经不现实。中国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信息化、人口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逐步增强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环境代价,提高边际回报,出台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制度,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新优势。
4.2优化发展布局,突出战略重点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是产业间发展失调,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失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是发展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实施区域化整体发展战略,集中实施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西部地区及内陆地带不再是资源输出地,而是作为新的资源聚集高地。多区域发展和多经济带建设,促成多点发展布局,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地域差异。
4.3推进体制改革,引领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发展的困难,而这些难题在根源上大多是制度和体制的障碍,必须通过内部改革解决,为创新开启制度绿灯,为发展指引方向。2014年以来,简化行政审批、取消部分审批事项、财税改革、投融资改革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打好了制度基础。
作者:罗力
第5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路者”。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而且当前在很多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还较为传统,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活化,以日常生活作为中心点,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生動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效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尽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高校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过于看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性,而将教学目标定得超越现实。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更多地将教学目标定义为理想的宣传工具,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
1.2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的概念性、理论性较强,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枯燥乏味,采用传统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生活气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教学过程只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符号”传递,学生接收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架空”,致使很多高校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1.3教学评价过于形式化
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评价形式主要采取的是论文、考试两种形式,老师对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也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属性,使得学生们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考试课程,重视成绩的通过与否而轻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活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融入和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素材和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初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基础上,在与时俱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2.1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指路标”,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第一,要坚持社会和个人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学生的个人思想状况相统一,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二,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价值,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理论学习上。第三,注意理论和生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项宏伟的理想化蓝图,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2构建生活化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优质的教学方式往往能明显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效率。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抛弃过去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方式,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多媒体播放为媒介,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等进行下载并制作成幻灯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度。
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讨会、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等实践活动,以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生活知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思考,加深对政府文件、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知识点,那么可以以“贸易保护主义该不该存在”作为主义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以“贸易保护主义应该存在”为内容,反方以“贸易保护主义不应该存在”为内容。通过正方和反方的准备资料、自由辩论、进行总结阶段,对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联系观点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政治经济学中的对外贸易内容也有加深。
2.3精选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中,有关于“发展”的知识点,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丰富化。当然,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突破教材内容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进行针对性地整理和组合。
一方面,要精细挑选合适的生活案例。通过合适的生活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将学习理论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比如说,讲解历史唯物主义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知识点时,可以生活化的数据像中国每平方千米有多少人等将“人民群众”的概念进行量化,从而让学生在惊叹之余更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多大。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生活实践具体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变化,将学习理论和个人生活相结合。比如说,在讲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知识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们日常购物为例子。有同学花3元钱买了一支水笔,3元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水笔就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在买卖水笔的过程中发生了商品交易。这样通过和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例,让学生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又更加直观地认识。
2.4丰富生活化教学评价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基础理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体系中来,而不仅仅是以写论文、考试的形式。第一,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的能力和表现给予公正、客观的自我评价。当然,為了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学生自主打分的权重不能过高。第二,老师的客观评价。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出勤率、纪律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客观打分。第三,“系统”的客观评价。这里所说的“系统”是指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表现,根据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论赛”或者相关研讨会等相关活动的表现情况,给予客观分数。这部分评价分数更能反映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应该扩大所占比例。
3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核心力量。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活化”,通过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构建生活化教学方式、精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丰富生活化教学评价,从而达到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效率的目标,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作者:燕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