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 与哲学世界化思想

2016-03-14 10: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马克思大学期间所写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提出和阐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mP25^。马克思这句话究竟讲的什么内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理论的形成、发展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认真研究和考察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的形成原因

  

  马克思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思想成因有三点:

  

  第一,与中学毕业之前的作文有直接的联系。这篇作文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一是马克耝中学时期已经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遵循的主要指针应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党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二是强调理论研究必须“干预生活”。他说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尽管马克思这时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式还不成熟,但年仅17岁就有这种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理论必须“干预生活”的原则,为他以后能够自觉地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世界,以及哲学必须作用于世界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前提和基础。

  

  第二,马克思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促使他从更深的层次上努力探讨世界与哲学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中学时期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1836年他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饥似渴地扩充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他学的是法律课程,但并不满足教师和书本上所讲的各种法律条文,认为条文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法律知识本身不能很好回答这些问题。他开始从法律知识之外特别是从哲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先后精读了康德、费希特、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哲学思想。此时他“首先渴望专攻哲学”,认为“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1837年春,他认真研读了黑格尔的一些代表作,并写了大量的批注和摘要。在黑格尔的书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朝气蓬勃的新世界,特别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辩证法思想给了马克思巨大的启迪。他还参加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立的研究和探讨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组织“博士俱乐部”。之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和主攻方向全放在了哲学和哲学史上。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而且在博士论文中对辩证法思想给予高度评价辩证法是内在的纯朴之光,是爱的慧眼,是不因肉体的物质的分离而告破灭的内在灵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辩证法又是急流,它冲毁各种事物及其界限,冲垮各种独立的形态,将万物淹没在唯一的永恒之海中。因此,没有马克思的勤奋好学,没有他对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和哲学史的浓厚兴趣,没有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吸取,是不可能形成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的。

  

  第三,不自觉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探讨哲学发展史。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想。马克思大学期间没有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概括,但当他一介入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虽然他这时总体上还是一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者,但在总的大框架下,他还是力图在思想上超越黑格尔。黑格尔在绝对精神是本原的基础上辩证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由于受到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影响,希望能够把哲学变成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武器,因此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思想。但马克思这时隐约感觉到,鲍威尔等人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绝不仅是如何评价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研究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原子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化身,“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实际上是肯定了自然界内在必然性。伊壁鸠鲁强调原子的偏斜,实际上是强调偶然性。两种原子理论,反映了两种哲学对待现实的态度。德谟克利特哲学以自然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必然性的服从和追求。伊壁鸠鲁哲学渴望确立人的自由和独立,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强调自我意识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马克思正是从自我意识和自然的关系出发,在世界与哲学的关系上,做出了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的思想。

  

  二、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的含义

  

  马克思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思想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世界需要哲学化。所谓“世界的哲学化”,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无限多样、千差万别的事物时,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和把握整个世界,没有哲学视野就不能透视事物本质。但哲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把握世界,哲学还要干预和作用于世界,要“征服世界,要冲破体系的迷宫,体现它的能动性和力量,要走向政治斗争,“给现象打上它的烙印”。这样,哲学“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为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⑶?258、“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人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象传说中的杜卡利昂创造人时把石头向后扔那样,哲学在决心创造世界后,则把自己的眼睛往后扔(哲学的母亲的骨骼,就是明亮的眼睛);然而象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

  

  第二,哲学需要世界化。所谓“哲学的世界化”,是说哲学必须依赖和服从于世界,哲学并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东西,它本身就“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于是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就与它相对立。哲学体系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映的关系。但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够正确地把握世界,都包含世界的真实内容,都能够揭示世界的本质。宗教神学也是一种哲学,但它是压制和束缚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是让人绝对顺从的成为奴仆的哲学。世界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把握它的本质的哲学,需要一种弘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哲学。马克思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他之所以对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选择哲学论文,也是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新的符合世界内容的哲学体系,抛弃神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引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普罗米修斯的一句话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并认为“这是哲学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马克思这时也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绝对精神不过是神的别名,它极度忽视人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没有给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留有充分的余地,试图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研究哲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其世界内容的过程,不断抛弃其不符合世界内容的错误的过程。

  

  第三,“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在承认“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区别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性,认为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在哲学与世界发生相互关系时,既有世界的哲学化过程,也有哲学的世界化过程,“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人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人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

  

  马克思还认为,在哲学的实现过程中,自我意识永远具有双刃的要求:一方面针对着世界,要求世界符合哲学;另一方面也针对着哲学本身,要求哲学符合世界,要求哲学也要发展。这些过程“就表现为双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为。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即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它们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在哲学转化为行动而与世界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克服世界的缺陷,促使世界变化,使世界理性化;也要扬弃哲学自身的缺陷和错误,促使哲学不断的自我否定,促使哲学不断的世界化。

  

  从上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看待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中,已经能够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初步具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说明此时的马克思不仅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鲍威尔等人。同时,也应该承认,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巢穴,也没有真正找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真正内容及物质途径,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纽带。但马克思这一思想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思想,既是马克思以往哲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高度概括和结晶,又为马克思以后的哲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的深化和应用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直接投身到反对剥削制度的斗争中,之后又回到书房,反思他在实践中遇到的苦恼问题,同时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实,阐发他的各种新思想,直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这一期间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红线就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正是沿着这条红线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也是这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第一,马克思继续深入阐述世界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期间针对一些人极力反对在报刊上从哲学的观点讨论宗教和政治问题,继续深人阐发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形容德国那些脱离现实的哲学家是“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马克思认为这不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同现实世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特别强调,哲学不再是脱离世界的纯粹的体系,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人民,哲学“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巳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哲学就其特性来讲,“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哲学与世界的联系特别表现在对现实的积极作用上,“哲学已浸进沙龙、神甫的家、报纸的编辑部和国王的接待室,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和憎的感情里。……哲学思想冲破了琴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WPim。1844年初马克思在《〈黑h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针对一些德国人把哲学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出现的“实践派”和“理论派”的错误指出,它们的共同错误就在于“没有想到迄今为止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再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人的所谓哲学批判指出,他们的哲学批判只是用词句反对词句,而不是反对现实的世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大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做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科学结论。上述这些论述无疑是对“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的深化。

  

  第二,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马克思离开校园之后开始关注的世界,并不是那种脱离人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生存的世界。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苦恼问题就是对他曾经信仰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国家、法决定市民社会的思想发生了动摇。马克思隐约地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关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同人们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马克思从哲学上还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国家、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德国小镇克罗茨纳赫又通过对欧洲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大量资料的研究中以及受费尔巴哈思维方法的影响,在1843年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阐述了不是国家、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马克思沿着这样的思路又开始具体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提出和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深人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阐发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群众史观、阶级斗争、人的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观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正如他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是把“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克服“自己内在的缺陷”和“错误”的过程,是彻底摆脱和清除唯心史观的过程,是“哲学的世界化”的新的探索过程。

  

  第三,马克思找到了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物质途径、纽带和力量。如前所述,马克思提出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思想时,并没有找到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途径、纽带和力量。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把“物质”和“精神”现象严格区别开来,尽管“哲学”作为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绝对不能代替物质;“精神的批判”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但是科学的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转化的途径和力量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以马克思1844年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之后,马克思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中详细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和群众史观思想,进一步阐发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根本的物质途径和物质纽带。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克服哲学自身的缺陷、错误和发展哲学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阐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时,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改造功能。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些思想显然是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内容的新的质的飞跃。

  

  第四,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过程中完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和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许多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它们大都在批判资本主义,都主张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尽管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它们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后果和现象,或者对资本主义修修补补,或者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它们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从教条出发构筑未来社会的美妙图景,主张用试验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其理论基础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在“哲学的世界化”过程即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始终没有间断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如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期间,针对一些共产主义者醉心于实际试验而拒绝理性论证的做法,马克思说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马克思这时尽管还没有确立唯物史观,但他强调要站在一种新的哲学高度上审视共产主义问题却是极其必要的。因此马克思在1848年之前所写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始终在运用他所逐步创立的新世界观和新的思维方式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则是这种科学的理论批判和论证的集中成果。《共产党宣言》站在唯物史观的新的哲学视野,从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指出资本主义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其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过程,一是需要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二是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制的消灭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也是科学理论指导的共产党人领导的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消灭蔽省制■和私冶观念的^史的feil。1"共产贪宣言》已经发表150多年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时代所没有的许许多多的新情况,但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都不能不正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5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都发挥着极其巨大作用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其它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相媲美。150多年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书中的基本结论始终没有过时。马克思之所以被西方媒介评为千年第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其思想主要标志的《共产党宣言》的广泛传播和认可无疑是其重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最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结论,更在于它的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和方式,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所苦苦追求的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思想的结晶和最大成果。马克思1848年之后所走过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之路及其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又一标志性著作《资本论》同样也是沿着这条红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继续着马克思的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道路,尽管这种道路极其曲折。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世界和本国的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做出新的哲学结论并用以指导本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过程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理论工作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返本开新”活动、关于21世纪哲学的发展走向问题等理论探讨活动,实际上也是在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道路上发展。

  

  但是,由于几千年小生产方式和封建文化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着马克思所曾经批判过的那种把哲学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割裂开来的现象,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和更加深人地沿着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与哲学世界化的道路,开创哲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第一,世界更加需要哲学。今天,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时代,世界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中国也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也应该承认,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甚至在一定意义h还在加大,如环境污染、牛益环造麻破坏、战争、人口、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等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本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带来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和人的素质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较严重的社会腐败等现象还仍然存在。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理论上特别是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予以理性的审视,努力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性,从而找出应对的方针和策略。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许多人包括相当多负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领导者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理论家、思想家、艺术家等钻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中,他们对真正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哲学理论的兴趣越来越疏远和淡化,从而在一定的意义上助长了社会生活中消极因素和丑恶现象的蔓延。黑格尔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哲学的话,就好像一个寺院或庙里没有供奉的神一样。恩格斯也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性思维。今天这个时代和我们的民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更加需要哲学。哲学素养应该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民族绝对不可能走在世界文明发展之路的前列。

  

  第二,哲学更加需要干预生活。人类21世纪所需要的哲学绝不是那种脱离社会和生活的纯粹的思辨性的哲学,而是生长在时代发展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的常青之树的哲学,是对现实问题能够做出科学回答的哲学,是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更加深人的哲学,是敢于和善于干预生活、改变世界、撞击社会的哲学,是能够提髙人们的理论思维方式的哲学,是真正能够使人聪明和成为社会主体及不断提高主体性的哲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研究,却不敢触及生活和现实,把哲学研究重新拉回到马克思早年所批判的那种“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由此出现了马克思不愿看到的现状——“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作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许多人只是停留在对书本和西方哲学思想的注释和照搬,而就是不敢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做出中国特色的阐述和论证,不敢批判现实生活中的错误、丑恶和腐败现象。一些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是停留在对讲话、文件和现行的路线、政策的解释上,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实材料做出哲学工作者有精辟见解的独到分析和认识。哲学必须干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观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在作用和改变现实的实践中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第三,哲学必须与群众结合。在哲学与现实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找到了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桥梁和中介,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求哲学必须普及到群众中去。哲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确实负有特殊的使命8和责任,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不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永远不能代替人民群众的物质批判。哲学工作者只能把扒实践中概括和研究的哲学成果通过宣传教育,#成更多人的内在素质,才能真正起到哲学“改变1(1:界”的作用。毛泽东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f和课堂里解放出来,使它变为群众手里的^纟器。尽管在哲学的普及道路上曾经走过简弯路,但哲学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的方向是正确的。目前的哲学研究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群众最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紧迫问题。

  

  第四,哲学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对自身的改造。作为哲学工作者在“世界的哲学化”的同时,如马克思所说,也必须改变自身的缺陷,把自身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为此,一是要求哲学工作者自身必须不断树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把谋取个人的名利地位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把哲学研究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哲学对生活的干预。二是要求哲学工作者必须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具体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学习。三是必须不断清除自身存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作为天天讲授和研究唯物论、辩证法的哲学工作者,也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也要自觉地克服自身在思维方法方面存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如果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在重大问题上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怎么能够让别人相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四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清除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强加于它身上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既要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不断汲取合理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又不能简单用西方哲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质的区别与界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