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转型的方向把握

2015-08-05 0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体育新闻评论是伴随着中国新闻评论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进步的,从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门类, “这一时期实际上大多数体育新闻评论都是以时政新闻评论的面目出现的,体育评论的这种泛政治化倾向是这一时期体育新闻评论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①到如今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体育新闻评论不仅已经成为了新闻评论单独的门类,也具备了独立性、专业化的特点。而以《体坛周报》和《足球》为代表的专业化体育报纸更催生了专业化的体育新闻评论的创新和不断深化发展。其中以周文渊,李承鹏等为代表的专业体育新闻评论员的崛起,也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地位与日俱增。而我们也发现,体育新闻评论的内容过于集中在对传统项目的聚焦上,而类似网球、高尔夫球这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中国不甚知名的新闻评论少之又少。一方面受众群不广泛,另一方面和体育报道的走向以及评论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而在2011年李娜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之后,鉴于媒体的关注,使得边缘性的网球新闻成为了一时热点,随之兴起的网球新闻评论则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受益者,这种边缘性的体育新闻评论也逐渐走向了转型之路。
  一、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辨析
  新闻评论,根据国内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丁法章的解释“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诸种评论形式的总称,属论说文范畴。”②而体育新闻评论则是“针对当下的体育新闻事件所阐发的观点性、意见性的语言或文字,具有思想性与社会意义,所以体育新闻评论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③而我们这里的研究对象即以网球评论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则是一种区别于我们经常看到的主流的足篮排这种传统体育新闻评论形式。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还包括针对网球、高尔夫、赛车、围棋等一些受众群体相对较小的项目的评论。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研究价值在于透过其中看出体育新闻评论趋于向多元化转型,打破以往的足篮排垄断的评论内容。
  二、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转型
  1、评论数量增多,主流媒体发声
  当李娜在法国夺得生涯第一个大满贯之时,评论界的声音也纷至沓来。根据对新浪网球版的新闻评论数量的统计,在李娜夺冠当天,就有多达30多篇的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包括新华网、《新民晚报》、《人民日报》等等。而针对这一主题的新闻评论更是多达数百篇。碎片化的网络评论更多。一直处于边缘性地位的网球报道因为这一事件迅速崛起,催生了众多观点各异、质量也参差不齐的评论。根据新浪网球频道的摘录,在2011年6月5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发表了《李娜路径可以复制吗》和《李娜是最好的国家公关》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评论,《北京晚报》则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发表了《只有一个李娜还不够》的评论,“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仅有一个李娜是不够的,中国网球运动正在得到普及,但大部分普通家庭无力承担孩子的训练费用,更别说参加世界青少年巡回赛,而且商业赞助资源仍然极度缺乏。”④从我国的体育人才机制培养尚不健全的角度在几乎一面倒的赞扬声中提供了新的见解。以往被边缘化,被足篮排的赛事评论淹没的网球评论逐渐走进了主流媒体的视线,也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在2011年6月之前,根据新浪网球摘录的包括报纸和网络评论,大概有330篇,其大部分来自体育类媒体或是网友的评论,其中来自报刊的评论大约只有100篇,而来自报刊的评论则大多数是《羊城晚报》和《文汇报》等地方报纸,版面和篇幅都极其有限。剩余的200多篇多是网友的创作以及网络编辑的作品。而在2011年的后半年,我们统计发现,比之上半年,评论数量增加至400多篇,且多是来自主流报刊媒体的声音,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多次针对网球相关赛事和新闻发表社评和专评,且新浪网球版选取的评论也因为传统媒体对于网球新闻评论的重视,而有了更大的选择,在下半年的网球评论中,来自网友的声音逐渐变少。
  2、选题的多元化
  一方面由于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体育评论的视角也逐渐拓宽,“不但重视对体育明星、体育重大事件的评论,也越来越重视对普通运动员和地方普通事件的评论,不但重视对体育竞技比赛事件的评论,也越来越重视对涉及体育相关的其他一些事件,如大众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乃至向更广领域的如体育经济、体育医疗、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体育伦理、体育法律。”⑤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国内网球评论的主题仍离不开李娜等中国球员相关的话题,但也正因为李娜使得网球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体,我们发现网球评论的选题趋向多元化。新浪网球版2011年6月23日选取了新华网发表的《伊达不老虽败犹荣》评论,这篇评论将焦点放在日本著名网球选手伊达公子身上,赞扬了这位40岁的妈妈级选手惊人的意志力。以“快乐网球,享受网球”为主题,为观众开阔了认识网球更宽的视角。而选取的《深圳晚报》的网球评论《温布尔顿的食物链》则是从著名网球场温布尔顿的生态环境说起,主题却是讨论观众的素质涵养问题。主题的多元化使得网球评论更丰富,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过度边缘化的局面。
  3、内容的泛专业化
  随着网球评论数量的增长和选题的多元化,内容上也呈现出了泛专业化的特点。泛专业化是指尚未完全专业化,在观众的文化需求和自身的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早期,网球评论作为体育评论的一种边缘性的形式,大多由其他足球篮球的资深评论员撰写,专业化的记者和评论员并没有形成规模。而如今以张奔斗为代表的专业网球评论员的出现,使得网球新闻评论趋向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泛专业化的另外一方面则是指在内容上,媒介已经进入到了“内容为王”时代,内容的质量逐渐成为媒介竞争的核心,新闻评论也不例外。新浪网球版在2012年9月27日摘录了《解放日报》的网球评论《当一个“绅士球迷”》中,作者的类比式论据“ 我们看到,温网下 雨时那色彩斑斓的一片片‘伞花’;我们看到,美网被折磨人的雨水拖入第三周时,球迷脸上依然荡漾着灿烂微笑。”不仅文笔优美,也彰显了专业化的内容。
 二、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因为热点事件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也从单纯的赛事评论到大量的人物评论和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闻评论转变。其转型的落脚点势必将在体现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上,这也是网球新闻评论未来发展中内应该努力填补的空白。“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不感兴趣,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⑥这就需要评论员和编辑重视评论的选题,将思想价值和可看价值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做到观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传递深刻的思想理念,更多的以批判的视角或揭示现实问题的角度来论说现实问题。
  其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体育新闻评论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内容,更突出强调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这不仅是对于评论人的要求也是日后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那么个性是什么呢?更多地体现在看问题的视角,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三种性格,“不贬低他人,但要有针锋相对的性格,忌不知所云;不标榜特立独行,但要有标新立异的性格,忌人云亦云;不打无把握之仗,但要有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性格, 忌只见乌云不见雨。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幽默感,读来有滋有味,不仅要有质感,还要“性感。”⑦
  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我国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以及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等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虽然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仍不及传统的足球篮球新闻评论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价值系统,还有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专业评论人的不断涌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多样化发展的路径越来越宽,随着体育新闻评论往更加人文化、思想化等方面的发展,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还会出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①瞿巍,《论体育新闻评论风格流变》[J].《新闻界》,2006 (4)
  ②③万晓红:《体育新闻评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
  ④《只有一个李娜还不够》[N].《北京晚报》,2011-6-5
  ⑤欧秀伶,《当前我国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研究》[J].《中国报业》,2011(11)
  ⑥闫茹冰,《浅析体育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1(6)
  ⑦许志杰,《个性第一——如何写好体育新闻评论》,《城市新报》,1999-9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