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自2014年年初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收视屡创新高,成为电视节目差异化创新的典范。数据显示,《最强大脑》首期CSM48城市收视率就达1.423%,第一季12期节目均夺得同时段收视冠军。《最强大脑》一经播出即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收视率不断攀升,其所引发的中国式教育、关注特殊天才等话题的讨论也见诸各大媒体。这档小众的科学类真人秀节目为何能取得不俗收视与反响?本文从节目题材、节目内涵、节目嘉宾、节目营销等方面分析《最强大脑》,探究其“走红”原因。
一、科学题材的创新呈现
1、“让科学流行起来”理念的呈现
《最强大脑》以其独创性的科学类题材从当下泛滥的歌唱类、亲子类、脱口秀等节目中脱颖而出,节目主创人员成功地将小众高深的科学类节目以创新化可视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将艰涩难懂的科学知识拆解成简单易懂的视觉、听觉现象,带给观众视觉、心理双重震撼”。①节目主创人员将“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理念贯穿节目始终,将科学知识(如深度视觉、空间感知)与娱乐元素(挑战项目、节目道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扩展了节目的内涵与可看性。
《最强大脑》一改以往猎奇式的科学类节目,从科普科学化可视化的视角展现和传播脑力知识。为确保节目的专业化与高品质,节目组在研发阶段就成立了高质量的中外专家顾问团,集结了近四十位来自心理认知、生物医学、运动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最强大脑》通过将脑力与娱乐嫁接,践行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节目制作理念,如在第一期节目中,节目组将抽象的视觉控制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直观化地辨别查找魔方变动色块的挑战,这种化抽象为直观的挑战方式可视化地展现出选手的脑力技能,再通过科学评审魏坤琳的专业分析,通俗易懂地将传达了科学知识,真正践行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节目理念。
2、打造无与伦比的视听特效
《最强大脑》的制作班底来自于江苏卫视王牌节目《非诚勿扰》的制作团队,《最强大脑》立项之后,江苏卫视抽调一半主力参与到《最强大脑》的制作中,这支精英队伍保证了节目的品质与可观赏程度。节目组在录制过程中动用了20个机位从不同角度捕捉选手的每一个细节,在节目舞台设计、节目选手VCR介绍、节目竞赛过程中都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特效,营造出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
此外,《最强大脑》的道具也为节目所打造的视听盛宴助力不少。节目组为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精彩性,采用了目前江苏卫视最高规格的节目道具(道具成本占节目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一),是花费最多的部分。如在首期节目中,为展现“找茬”王郑才千的找茬能力,节目组选用了由8个专业魔方师花费5天时间搭建的整整5000个魔方所组成的的高宽皆三米的魔方墙,极具美感与视觉震撼,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刺激;在中德pk赛中,当长23米、高3米的3D版《清明上河图》呈现在观众面前时,震撼了所有人,甚至连见多识广的周杰伦都为之倾倒,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最强道具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视度与精彩性。
二、人文精神的温情表达
尼尔·波斯曼曾言:“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②波斯曼所担忧的“娱乐至死”的文化精神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底色,这尤其体现在电视媒介所营造出的泛娱乐化氛围中,电视机构为追求收视率而将节目注入娱乐的因子,却缺乏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深切关照。而本就主打娱乐的综艺节目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批量生产着单一化标准化的浅层次感官娱乐,迎合着观众的收视需求。但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娱乐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电视节目具有的教育、审美、引导等功能,不能漠视电视节目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最强大脑》不仅仅单纯展现脑力强人的超强能力,推动大众对脑力功能的科学认知,更难得的是将人文精神注入到整个节目,展现出了对不同人群的尊重,对不同能力的尊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最强大脑》虽主打脑力竞技,但节目处处彰显着人性光辉,传递着人文精神。正如科学评审魏坤琳所言:“整个节目当中,并不是机械地去展示人脑特殊的功能和特殊技能,而是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所能展现出来的能力,节目里展现了挑战者们的生活,甚至包括他们的命运等,这是对人文价值的尊重。”③《最强大脑》体现了情感的温度和人性的共鸣,这尤其体现在节目组对特殊天才的关注中。节目中,面对“脑残志坚”的周玮,评委们除了感叹他的数学天赋,也呼吁大众关注这些被漠视的特殊天才。主持人蒋昌建也给出告诫,“你不经心的举动往往会葬送一个杰出的人才”。主持人和评审的言行传递出节目的人文关怀,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好评。
三、明星嘉宾的思维碰撞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最强大脑》节目组重视名人效应的合理运用,通过高智商的明星嘉宾之间的思维碰撞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也提升了节目的内涵。在节目首期,节目组就邀请到首次担任内地综艺节目嘉宾的音乐才子周杰伦引发无数关注;在后期节目,节目组又陆续邀请章子怡、张柏芝等明星作为节目观察员,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
《最强大脑》购买的是德国《super brain》的版权,但节目组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其中最大的创新是建构打分机制,设立评审。节目组从文体娱乐领域千挑万选出三名固定评审,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领域的最强,如陶晶莹代表的是娱乐界、李永波代表的体育界、梁冬代表的文化界,由陶晶莹、李永波和梁冬这三位相对固定评审打出预判分,科学评审魏坤琳打出难度分,从节目规则设置层面分析,打分机制的创新既保证了选手竞技的公平,也增加了节目的悬念性与可看性。节目评审常常从各自角度去认知和评判选手的表现
,往往因观点的多元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产生了关于脑力潜能挖掘、中国教育、关注特殊天才等种种社会话题,甚至经常出现激烈的科学争辩。三位评审的平民感性视角和科学评审科学理性的视角相得益彰,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又体现了节目具有的科学刻度与人文温度。科学评审魏坤琳坚持科学理性的视角去评判选手的表现,践行了“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严谨。可以说,《最强大脑》成功解决了属于窄众的科学和娱乐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科学家的加盟提升了节目的知识含量和科学含量,而节目又反过来拓展了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另一方面,节目中又把晦涩难懂的科学名词用大白话讲出来,用选手的脑力挑战展现出来,让节目内容跟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让科普变得更接地气”。④
四、节目营销的多维传播
一档电视节目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综艺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节目的营销推广必不可少。《最强大脑》的多维营销传播则是节目走红的重要因素,节目组通过纸媒、电视、网络(微博、微信、节目官方网站、果壳、微视、易信、啪啪等)等多平台的联动传播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最强大脑》成功的多维传播使其迅速获得高知名度。在节目前期,《最强大脑》拍摄制作了系列宣传部片(总宣传片、明星评审宣传片、选手宣传片),这些宣传片起到很好的预热效果,而次第播出的下期选手竞技宣传片也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节目播出后,众多纸媒、电视等媒体多正面角度高强度地报道了《最强大脑》节目,为其贴上了“励志”“真诚”等标签,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也激起观众对《最强大脑》的关注热情。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已成为电视机构及其节目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而《最强大脑》就是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互动营销的典范。如《最强大脑》节目组极为重视官方微博的建设与运营,在节目开播前一个多月,节目组即开通微博为节目营销造势。《最强大脑》官方微博放下身段,以拟人化的“强哥”身份积极与粉丝交流沟通,诉诸情感营销。《最强大脑》官方微博不仅及时发布节目资讯,还积极与粉丝互动,经常转发粉丝微博。《最强大脑》官方微博还根据每期节目的挑战项目,设置相应的微博活动,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此外,《最强大脑》也重视名人效应与事件营销,节目组花重金请到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金秀贤担任节目评审,在金秀贤助阵的中国对战西班牙的国际PK赛播出的当天,#最强大脑#、#都教授今晚来地球#、#寻找最强教授#、#金秀贤中国首秀#、#星星迷正名行动#等若干话题雄踞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节目播出后,江苏卫视追加推出新版宣传短片——《最强大脑》教你如何三步成为男神,以卡通的形式联合赞助商完成了一次宣传创意领跑,同时也借金秀贤的热度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强大脑》也存在着些许瑕疵,如节目组有时过于追求戏剧化效果,而稍显煽情;节目打分设置环节有待商榷等等。对于这些瑕疵,节目组应重视并加以改进,为观众展示更加真诚、更为创新的科学真人秀节目。□
参考文献
①王培杰,《〈最强大脑〉:让科学流行起来》[J].《现代传播》,2014(3)
②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杨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引领电视人文时代》,http://www.chinaxwcb.
com/2014-03/11/content_287784.htm,
2014-03-11
④李响,《〈最强大脑〉:“创新的内容”为王与“差异化”品牌策略》[J].《现代传播》,2014(3)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