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的效果分析

2015-07-29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存在的意义所在,它是对人类历史长河中某一历史片段的真实记录。因此,纪录片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百科全书。但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表现已经消逝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于是,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就诞生了。
  所谓情景再现,是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电视创作技法。情景再现的应用源头可以追溯到纪录片鼻祖弗拉哈迪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1920年,弗拉哈迪在制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就使用“摆拍”手段拍摄纳努克人造冰屋、捕猎等场面。在近几年国内的大型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被广泛使用,例如《故宫》、《敦煌》、《昆曲六百年》等等,而在新近播出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情景再现手法运用的篇幅已经相当之大。那么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是不是有悖于纪录片真实的原则呢?甚至有人认为纪录片一旦运用情景再现就难登大雅之堂,成为虚假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其中存在一个运用标准的问题,也就是情景再现一定要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来使用,并且运用得要较为得当。
  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相当丰富,有扮演、搬演、资料摘录以及数字特技制作等。
  所谓的搬演就是“对已经在第一时间中消逝的事件进行真实再现。这种‘搬演’一般要求由原发事件中的原班人马按照事件的原发过程在原发现场进行。”这种形式为大部分人所认可,也经常在纪录片中被运用。以前面提过的《北方的纳努克》为例,为了真实地再现爱斯基摩人原先捕杀海象的生活情景,导演让纳努克等人用传统的鱼叉进行一次狩猎。这种“搬演”即在原发现场重演原发事件,这无疑是“真实再现”。
  扮演是指利用演员扮演人物。这其中也有场景和人物不同的侧重点。前者如在《台北故宫》中,将演员置身于一个虚拟的舞台空间,用投影大屏播放夜晚、海面、轮船的影像,通过灯光造型和景别的变化,营造出人物在运送宝物去台湾那一晚的紧张神秘气氛,光影的营造也让情景再现变得愈发丰满与生动。与故事片不同的是,纪录片对演员的演技不做过高要求,多要求他们的面貌与气质特征与作品接近。道具、服装这些细节性因素往往比演员本身还要重要。例如在纪录片《大黄山》第五集《山水画卷》中出现的渐江、石涛、黄宾虹等书画大家使用的文房用具,因为人物出现的年代以及各自画风的不同,差异极大。例如石涛的画绚烂,案头就可以多彩的色调,黄宾虹的画黑,他的案头就会出现积墨很深的砚台。而近代的砚台、画案自然不能出现在明代人物的案头,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当然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再重复的。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扮演和重现,也无法还原当时的天气、环境、更别说人物的表情、心情等众多细节,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故宫》和《敦煌》的总导演周兵曾坦言,情景再现“不是最好的方式,只是需要的方式”。
  有鉴于此,在这类扮演的情景再现中,有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第一,如果不能保证所拍摄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那么必须将画面虚化处理,这些可以通过前期拍摄的变焦和后期制作的模糊包装来实现,这样会使得节目本身更具有意境,也避免观众对号入座。第二,尽量避免出现演员的面部特写以及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的近景以上画面。对人物的表现可以借助水中的倒影、背影、剪影等方式实现,多出现表现意境的写意画面而非写实画面。第三,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包装,将情景再现部分处理成独特影调,以区别其他实拍内容,例如《大黄山》第五集的《山水画卷》中渐江再现的影调是土黄色,石涛再现影调是灰色,而黄宾虹部分则处理成青色,民国的气息浓郁,这样一来可以明确区分再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每个人物的出场做了特别的界定。
  资料摘录是指利用各种影像资料作为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段落。例如近代的老照片、相关内容的电影等等,当有这些珍贵资料的留存时,应当毫不犹豫地优先采用这些元素。例如在很多反映建国的纪录片中,都会使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的老影像。
  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突飞猛进,情景再现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以往在欧美大制作的电影中使用的三维特技现在也经常出现在纪录片制作中,这种方法不仅逼真程度几乎可以做到与真实拍摄无异,而且还能完成实拍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恐龙的灭绝,书画作品的动画等等。例如在《台北故宫》表现书画作品的系列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古画的电子扫描图片,运用一系列数字特技,使得画中的鸟飞起来,水流下来,人物动起来,赋予绘画作品以生命,也使得画面语言丰富起来。
  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首先,它焊接影像的断点。有许多历史性事件的现实情景,由于影像无法完整纪录,于是在追述这段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个“断点”;另外也有许多场景镜头无法捕捉,比如人物内心感受、梦境等等,因此在影像纪录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断点。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影像的缺失,还原了当时的真实,使得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触。
  其次,情景再现增强了纪录片的欣赏性。让镜头跳出史料的故纸堆,将历史形象化,将观众带进逼真的历史氛围中,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楚国八百年》通过大量“情景再现”的影像呈现方式,让消失的空间和人物鲜活起来,让静态的文物和遗迹生动起来,完整讲述了楚国800年悠久而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让两千多年前的一幕幕故事、一张张面孔再度真切还原在观众面前。
  综上所述,情景再现的应用已成为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一直以来,关于纪录片中能否使用情景再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在认识其不足的同时,这种手法的确又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近几年的纪录片创作中凸显出来。相信只要在纪录片制作中把握好相应的运用尺度与标准,对这一手法合理使用,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情景再现的独特优势必会给纪录片带来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