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的衢州广电总台电视公共频道,自2006年也开办了一档民生类新闻《百姓新闻》,当时走的是湖南卫视《晚间》的路子,注重新闻的娱乐性和可看性,基调诙谐幽默,细节闪亮感人,新闻之间用串联词巧妙连接,所以《百姓新闻》前期在当地引起不小的收视浪潮。一年后,在新闻资源慢慢枯竭,人们审美逐渐疲劳,记者尝试新鲜激情过后,我们不知新闻怎样编,如何做了。面对不断萎缩的收视群,栏目后期我们逐渐进行调整,更名为《百姓连线》,2013年6月又改为《直播衢州》,注重新闻的有用性,一次次的改版,都在拷问着我们:什么样的新闻百姓最喜欢?
1扶危济困成立“百姓爱心公益团”
民生新闻接受百姓投诉,扶贫济困,成为了社会的减压阀,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来扶贫济困,为百姓帮忙也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我们在《百姓连线》栏目内设立了一个5分钟的新闻小版块《百姓留言板》,立足于 “倾诉、服务、解难、帮忙”,而且采取了走出去,主动设置议题等方式扩大栏目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2012年夏天,《百姓留言板》来了一位现场留言者,他是一位老村民主任,因为妻子身患重病,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儿子正在读大二,眼看就要开学了,一家人都在为7000多元的学费发愁。说起自己的遭遇,这位老党员,老村民主任不禁潸然泪下。
当时记者接到电话就实地采访了这个贫困家庭,发现其家里的情况确实很苦。后来相关新闻就在栏目播出了。但当时可能恰逢学生开学季,这条新闻被众多助学新闻淹没,并没有及时得到爱心人士的关注。眼看就要开学了,这名学生的学费怎么办?栏目部人员后来想到了衢州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就与其电话联络讲了这件事。这个公益组织随即就到这名贫困大学生家中实地调查,几名成员现场就凑出7000元钱,解了这名学生的燃眉之急。
这件事给《百姓留言板》记者触动很大,如果我们能建立这么一个爱心人士的资源库,这样我们的求助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到有意于从事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经过商讨,衢州电视公共频道新闻部决定成立“百姓爱心公益团”。一方面,栏目每天都能收到很多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和现场留言,倾诉自己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采访时也发现很多经济宽裕的人有参与公益事业,却苦无渠道。媒体利用自身的资源创办公益团队,为两方牵线搭桥,做爱心的桥梁。
2“百姓爱心公益团”帮助他人也能“搭伙”
2013年7月,“百姓爱心公益团”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新闻部的编辑记者发挥联系宽交际广的优势,从自己的身边朋友发动起,从自己的采访对象发动起。一周之后,招募了20多名爱心团员,这就是最初“百姓爱心公益团”的雏形。
成立不久,恰逢又一年大学升学季,《百姓留言板》接到很多缺少学费的求助电话,刚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徐平就是其中之一。
徐平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爸爸去世多年,和妈妈、奶奶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百姓留言板》接到电话,对其经历的遭遇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报道。报道播出后,很多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要求资助徐平读书。最终,徐平共筹集到助学金7万多元,其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得到解决。
和对徐平的救助一样,每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百姓爱心公益团”的团员们,都愿意出手帮忙。还有很多团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团资助学生,比如一个孩子一年需要7000块,一个爱心成员可能承受不了,那么三个四个一起,每个人分担一部分,合作就能资助一个孩子完成一年的学业。
而在这些资助中,我们的编辑记者们就担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双方沟通,最终直至双方结对成功。
截止2013年9月份,“百姓爱心公益团”最终成功资助7名大学生,2名小学生,及1所学校的教学点的建设,善款累计30多万元。
3“百姓爱心公益团”建立公益网页成为公益主角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衢州电视生活娱乐频道通过宣传策划贫困助学活动,已帮助300多名贫困学子插上了梦想腾飞的翅膀,善款累计300多万元。但这些活动大多依托于慈善组织、公益基金举办的慈善助学活动展开,媒体在其中只是担任配合的角色。
现在衢州广电“百姓爱心公益团”成立,媒体将从配角走向前台,成为公益的主角。现在公益团的网页正在紧张的制作中,未来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媒体的力量,建立网页、发展QQ群,不仅可让更多外界市民更多了解团队的行动,也能让团队内部的沟通渠道更加顺畅,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百姓爱心公益团”从点点滴滴做起,一路走来,我们为百姓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我们履行着“喉舌”的职责,也搭起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我们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结们同行,撒播着阳光、希望和最美精神。真正践行媒体“传递爱心、传承责任、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实现民生新闻的公益突围。
参考文献
[1]汪洁.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出路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胡大海.浅谈地方台民生新闻的视角定位[J] .传播与版权,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