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老年电视节目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创新

2015-07-14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队伍日趋庞大,据2013年2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①。老龄化问题日渐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传媒,电视应当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正视日益迫切的老年人的视听需求。但目前,电视对老年人的关注远远不够,现有的老年电视节目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老年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1、节目量少
  我国第一档老年电视节目是1991年天津电视台创办的《晚霞余晖》,二十多年来,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先后开办了一些老年电视节目,其中,央视《夕阳红》、北京台《金色时光》、上海台《生活广角》、山东台《老友》、河南台《老人世界》、云南台《真爱无敌》、广西台《金色舞台》、天津台《枫叶正红》、湖南台《长寿》等多档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先后停播。据笔者统计,目前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的老年电视节目只有十几档,包括上海电视台的《精彩老朋友》、广东电视台的《天年乐》、河北电视台的《家有父母》、北京电视台的《晚晴》、福建电视台的《金秋》、新疆电视台的《老年之友》、安徽电视台的《幸福不晚点》等卫视播出的节目,以及一些覆盖范围较小的有线频道、教育频道的老年节目,山西电视台的数字电视频道《老年福》是全国唯一的老年电视专业频道。和全国各级上千家电视台日播24小时的总播出量相比,显然节目量很小,和老年人口数量更是不成比例。
  2、节目形态较单调,质量比较平淡,缺乏品牌节目
  老年电视节目的形式多为讲座、专题、娱乐加谈话形式,题材集中在健康养生、征婚交友、乐享晚年等方面,报道老年人的生活不够深入,包装不够新颖,品牌节目较少。
  中央台曾经的老年节目《夕阳红》是同类节目中的翘楚,但在播出18年后于2010年停播。《夕阳红》制片人曾提到原因:原有的模式逐渐老化,《夕阳红》的收视率不太理想②。这其实也说出了很多老年节目的共同问题:节目形态老化,制作手法与表现形式单一③。
  3、节目收视率普遍不高
  一般而言,为了争取观众和广告客户,各电视台于潜在观众最多的黄金时段19:00-22:00安排的是最吸引观众的节目,经济收益也高,除了湖北经济电视台的《桃花朵朵开》在晚上20:58分播出,算是黄金时段,其他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和次黄金时段鲜有老年节目的身影,多安排在白天和深夜时段,这既与老年人白天时间充裕的收视特性有关,也可以窥见老年节目的收视率情况。
  4、各级电视台投入不多,不够重视
  在目前的市场体制下,每个电视台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人员费用、节目创作都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为了运转正常,电视台经营者往往会以经济效益为标准,重视收视率高的新闻、综艺节目,对这些节目资金投入较多,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节目的质量、保证人气。而收视率较低的老年电视节目因此不被重视,投入资金少,投入力量小,节目的质量、收视率由此更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改进方法
  1、电视媒体应自觉承担起关注老年人的社会义务,履行其社会职责
  我国各级电视台都属于国家公共事业单位,享受一定比例的国家财政拨款,因此,除了关注经济收益外,还必须重视社会效益,承担起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公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对观众,不但要迎合其收视趣味,还要引导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老年电视节目应进一步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深入表现老年人的现实问题,引导公众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因此,电视台管理者应当拨配给老年电视节目适当的比例,即使收视率不高、经济效益一般,也要从公益角度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
  2、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收视需求
  老年电视节目创作者应当进行老年人情况调查、老年电视受众调查,从而更了解我国老年人的构成情况、老年电视受众的构成情况以及其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而且调查要定期进行,因为受众在不断变化、需求在不断变化。
  在确定栏目方案、选题之前,创作者都应该做一些受众调查,有了基于受众性别、年龄层次、职业类别、地域特征、受教育程度的收视兴趣、收视习惯、收视心理调查和研究,才能进行较准确的节目受众定位,了解受众感兴趣的题材。比如从年龄出发,老年受众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视为一个年龄层,每一个年龄层的受众都可能有不同的收视需求和兴趣,据此确定节目内容、形式会更加适应不同层面的受众需要。
  3、改变对老年人的认识,更新观念,使老年电视节目的题材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更贴近老年人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老年人观念是老即退休,退出一切公共事务,围着家庭和孩子转。这必将给老年人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老年人各项技能的逐渐退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我国老年人退休生活更丰富多彩,自身的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生活主题不只是养生、养老、养第三代,有更多的人注意自我提升、继续实现梦想:或老年创业、发挥余热;或上老年大学,学习年轻时未能掌握的技能;或做老年模特、老年舞蹈队员,实现未了的艺术追求;或做志愿者,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更注重自我个体需求④。作为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和引导者,电视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老年人的新变化,在节目中表现出老年人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引导社会对老年人改变认识。同时,要反映出这部分老年人新的收视需求。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自我实现等从低到高5个层次的需求,老年人也同样如此,养生保健、养老、交友这些老年电视节目的传统内容只是满足了前三个层次的需求,另外两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的表现较少。
  因此,正视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改变传统观念,从老年受众的不同层次需要出发,引导老年人更科学地生活,老年电视节目的内容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些电视台在老年人中举办模特、歌手等似乎更多属于青年人的比赛,如2013年开始吉林电视台举办《九九艳阳天》中老年好声音大赛⑤,许多老年人参加,不但参与了节目、轻松娱乐,更是拓展了生活空间、提升了精神维度。节目展示出全新的老年人形象,为更多的老年观众提供 了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增加老年人的自我尊重、自我提升意识,反过来更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4、节目形态不断创新,更加多样化
  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在播出中都需要适度调整,否则会失去新鲜感,引起观众的厌倦。因此,老年电视节目也要根据观众需要、反馈意见、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改版,调整节目形式、内容、选题角度等,符合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
  目前老年电视节目的形态比较单调,讲座、新闻专题、娱乐加谈话节目多,可以多创设一些其他形态的节目,鼓励、提倡老年人多参与节目,以吸引更多的老年观众和其他年龄层的观众。
  5、强化营销意识,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保证经济收益
  在传媒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老年电视节目必须注重节目的营销,从多个渠道扩大影响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目前,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除了电视、网络外,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等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老年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和各类媒体的融合,扩大播出平台,获取社会影响,增加市场收益。也可以通过开发衍生产品,实现经济创收,也能扩大节目影响力。比如央视曾经的《夕阳红》栏目中有两个版块《家有妙招》、《省钱大比拼》,节目文稿整理加工后2008年结集出版,十分畅销,受到观众的喜爱,栏目多了广告之外的收入,更做足了宣传。节目不但在电视上播出,而且在央视10套的网站上随时可以收看。这些措施使得《夕阳红》社会影响力比较大,在收视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存在了18年,成为我国生命力最长久的老年电视节目。
  6、除了开设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电视节目之外,其他电视节目应在常规播出中通过相关选题、特别节目等形式关注老年人
  央视三套的《艺术人生》栏目,曾播出李光曦、常香玉、乔羽、蓝天野、常宝华、鲍蕙荞等一系列的老艺术家访谈,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唤起了他们熟悉的记忆。
  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2010年停播后,原来播出的早间时段代以《生活早参考》节目,仍然把中老年观众作为目标观众之一,常播出一些老年生活资讯。
  2013年至2014年,吉林电视台举办了《九九艳阳天》“中老年好声音评选”,在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艺苑大观》特别节目中播出⑥,四川电视台于2011年举办老年春晚⑦,央视从2011年开始多次播出全国老年春节联欢晚会⑧,都是通过特别节目关注老年观众。
  老人属于社会的弱视群体,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情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之一,老年电视节目体现着社会对老[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年人的关注,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电视节目不但要有,而且要保证比较高的质量,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体现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①《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N].《京华时报》,2013-2-28
  ②牛萌,《〈夕阳红〉停播换壳上阵》[N].《法制晚报》,2010-12-09
  ③《电视被指没有老年频道,老年综艺节目少》[N].《解放日报》,2013-10-13
  ④⑥涂端玉,《84岁处级离休男干部钱今凡变性,称“人生刚开始”》[N].《广州日报》,2012-06-27
  ⑤《吉林省中老年好声音第二季正式启动》,http://health.365jilin.com/health/ 20141016/3172299.html
  ⑦渠崎、刘淼淼,《四川老年人春晚也好看!》[N].《四川日报》,2012-01-11
  ⑧《首届老年春晚央视播出,喜获同时段收视第一》,http://ent.sina.com.cn/v/ m/2011-02-16/16053231572.shtml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