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大陆音乐选秀节目热潮现象的相关分析

2015-06-19 1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3年暑期娱乐节目堪称是音乐盛典,不管是2012年叫好的《中国好声音》的持续热潮,还是湖南卫视《快乐男声》10周年的强势回归,以及2013年叫好的《中国最强音》、北京卫视打造的《最美和音》等等,各大卫视重点打造平民音乐选秀节目,在暑期档上演了激烈的角逐。然而扎堆的音乐节目鲜有创新之处,竞争白热化下我们应对此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反思。

  一、音乐选秀节目持续热播的原因

  2012年《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在获得超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了整个浙江卫视的品牌,毫无疑问2012年浙江卫视是娱乐节目的最大的赢家,受众的叫好、丰厚的广告收入、业界的好评等等无疑刺激了其他卫视,各大卫视更加注重节目的品质和营销,音乐选秀节目的质量有了提高。

  1、流行元素与草根文化的结合

  音乐选秀类节目之所以迅速窜红首先得益于节目形态本身集结了流行文化中的诸多元素,比如华美的舞台设计和高品质的音响系统以及顶级配乐团队为此类音乐选秀节目注入了不少活力。2013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它的快男10强以“造星”的形式进行比赛,每一场比赛都好似一场大型的音乐会,如此的高品质吸引了受众的眼球。音乐选秀节目大热的核心在于“选秀”,平民参与的活动必然受到平民的关注,而一个普通百姓成为明星背后的种种故事也很励志。《中国好声音》“盲眼听音”环节作为节目的亮点排除了样貌外形等先天因素,为草根大众梦想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节目组通过展现平民式的梦想来使更多观众得到共鸣,通过导师与选手的互选,实现精英与草根的衔接,把节目收视推向高潮。

  2、社交网络与明星效应相得益彰

  《中国好声音》之后兴起的音乐选秀节目,多数都会效仿它利用社交网络先造声势作为宣传策略上的选择。在《中国好声音》的首播当晚, “中国好声音”这个热门关键词便荣登新浪微博风云榜的第一名,节目播出六期,收视破四个点。2013年《快乐男声》对社交网络运用加以创新,它开辟了V神的环节,V神都由娱乐红人担任,V神的每次发言权是200万观众的关注,这一主动吸引受众的模式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明星导师本身就有高关注度和大批的粉丝,《快男》的创新之处在于四位导师每场三位,再加上不固定了话题王“V神”,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覆盖面。

  3、媒体互动与受众参与相辅相成

  《中国最强音》黄晓明的卖萌以及与韩红的玩笑在微博上被疯狂转载,媒体的互动间接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中国好声音》最后的媒体投票环节也是媒体互动的代表,而《快乐男声》V神讨论环节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生活中大家茶余饭后也有了谈论的话题,选手的声音及背后的故事更是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选手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等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是观众的一次次加油促成了选手从普通百姓到明星的蜕变,广大观众成了真正的造梦者。同时节目尽量做到接地气、接近大众生活,这也是促进节目迅速传播的手段和实现互动的桥梁。

  二、对音乐选秀节目扎堆的冷思考

  各大卫视重金打造音乐选秀节目,我们看到了节目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然而观众的娱乐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各大卫视在激烈的竞争中略显疲态,让受众也产生了视觉乃至听觉的疲劳。

  1、商业选秀节目竞争日趋白热化,大众审美略显疲态

  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创意多数通过购买外国节目的版权来丰富节目形式,缺乏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国内节目一窝蜂只是单纯的追求节目收视率,导致电视市场鱼目混杂以及节目形式的过分商业化。各大卫视为争夺收视率赚取最大利润,节目造假和插播广告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节目中的草根故事夸大虚构内容煽情成灾、许多选手被曝为选秀专业户等等,此外,节目中广告太多也令很多观众无法接受,很多网友更是笑侃称:“看了一整晚的广告插播电视节目。”商业竞争的白热化并没有使各大卫视把眼光投入到如何提升节目质量和创新上,这大大影响了音乐选秀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而广大观众被如此多的音乐选秀节目搞得眼花缭乱,都是四位导师,都是平民选手在唱歌,节目缺少了独特性和区分度,很多节目被受众淡忘,这也不利于节目的良性发展。

  2、娱乐节目类型单一,忽略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各大卫视重金打造音乐选秀节目,音乐节目充斥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的感官,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受众对娱乐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观众不仅仅需要好的音乐节目,同时也需要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知识的其他类型节目。不少媒体从一开始就将《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作为新信源,在媒体上为其造势,并尽力挖掘其潜在的传播价值,这些原因都促使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音乐节目迅速从诸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然而各大音乐节目大撞车是不利于娱乐节目的多样化发展的,各大卫视更需要的是投入资金和人力挖掘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带给观众多样的视听感受。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这与节目的质量、上映时机、节目的独具一格有关系,各种音乐节目扎堆反而淡化了观众对音乐节目的喜爱。事实证明,《好声音》第二季不论是口碑还是收视率都远不如第一季,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在社会快餐文化影响下,受众审美的新鲜感是有保质期的,娱乐节目只有不断的创新,力求突破和改变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获得好的口碑。

  3、投票疑似有黑幕,内定炒作源源不绝

  音乐选秀节目被炒得火热的同时,由于选手和赛制引发的问题也惹人诟病。作为《中国梦之声》的评委韩红曾在节目组两次发飙并爆出场外投票的黑幕一度让大家瞠目结舌。作为观众唯一可以看到的只有嘉宾们投给选手们的四票,上百名大众评审和场外观众的票到底投给了谁却无从知晓,恰恰是这些“看不到”的票却是决定选手去留的关键,在《中国梦之声》最后的总决赛上,发挥失常的李祥祥摘得冠军,一直被看好位居人气榜第一名的民族歌者央吉玛却不幸落马,这样的结果令李祥祥本人都觉得惊讶,场外多数观众更是质疑像《中国梦之声》这类音乐选秀类节目存在暗箱操作,本着公平的原则但选手早已内定,打着草根的旗号但冠军实则为关系户。同样在热播的《快乐男声 》中,大众评审和V神决定的选手去留,这些票数也完全没有公开,只是由主持人宣布投票结果。导师分数的公开只是表象显示节目的公证,其实真正决定选手去留的仍然是节目的暗箱操作。2012年《好声音》梁博得冠成为黑马,在那英组实力人气选手张玮硬是被所谓的媒体评审拉下马,在巅峰之夜夺冠热门捷克俊逸的表现完全有失水准,其选歌的风格明显有猫腻。导师与选手关系户,选票暗箱操作,选手在节目结束后销声匿迹,这一切都让我们堪忧音乐选秀节目的未来。

  4、线上线下网友暴力现象,污染了网络环境

  多数音乐选秀类节目将网络宣传作为他们的主要营销手段,达人明星大张旗鼓宣传的同时,也招来不少骂声。网民根据不同的喜好为自己喜爱的选手互打口水战,选手在台上pk,其粉丝在网络上互战,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选手们的命运按照规则本应由场外观众投票选出,但暗地却存在人为操作、现场引导和多重标准,一到投票时间,大批的“网络水军”出现,严重违背了节目的公平原则。节目对赛制的随意更改,对舞弊行为缺乏监管,最终由“民意”选出的冠军并不能代表多数人的意见,只能代表评委和主办方的意见,这也就促使很多选手专门捉摸评委的喜好或者通过财力走后门给自己拉票,大大削弱了节目所承担的多元化娱乐功能,很大程度上导致“实力非偶像型”选手的流失,很多选秀节目急功近利,将收视率奉为至高无上的第一准则,通过收视吸引广告商投资以达到短期内敛财的目的,它们只管选手现在的名气却无暇顾及选手们的未来,只关心选手给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却鲜有真正关注选手的梦想。各大卫视招揽名人打造豪华舞台需有其华丽的表面,对于节目内部的诸多问题却鲜有人问,节目的大量粗制滥造只会加快观众们的审美疲劳,一味的急功近利却失去了电视节目应有的功能,选秀节目的前景着实令人担忧。

  三、大陆音乐选秀节目的前景

  大陆音乐选秀节目问题不断,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选秀节目没有未来。音乐是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秀是普通民众“造梦”的过程,音乐选秀节目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在制作和播出的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人为干预和操作。

  从节目的制作来看,要加大节目的创新度。好的节目首先必须要有好的制作,“内容为王”在节目的制作上同样适用,国内的音乐选秀节目大多数是国外优秀节目的翻版,我们需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和受众的喜好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娱乐节目。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翻版不如自己动手进行创作,何时国外来翻版我们的娱乐节目时才是音乐选秀节目真正的春天。

  从节目的播出来看,要增强节目的透明度。大众对选手的喜爱才是决定选手未来发展最关键的,节目组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干涉和操纵。更要杜绝过分的煽情和造假,观众不希望被摆布和控制,既然是选秀节目决定权在观众手里,请给与观众足够的发言权和自由度。

  从媒体来看,要保证互动的有序性。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实现共赢是媒介发展的未来趋势,音乐选秀节目固然应该与网络媒体合作加强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但是电视节目不能因为合作而过多的受到网络媒体的牵制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同时网络媒体在与电视媒体互动时,应该尽量避免宣传原因造成的网络的口水战争等污染网络环境的现象,确保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新老媒体合租的共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