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于丹红”现象解读

2015-05-27 15: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于丹〈论语〉心得》走红的原因

  一部《论语》,仕人墨客在读,文人骚客对于《论语》的注、译者也是连车累牍,为什么偏偏于丹火了?

  (一)外在原因

  其一,《论语》自身魅力。《论语》被整理至今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自汉以来,这本儒家经典就被儒人奉为圭皋,是历代出仕的必读经典。宋朝开国宰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评价的高度升华为极致。

  其二,信仰缺失。从《论语》的《子贡问政》中可以找到答案。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需使百姓丰衣足食,军队有保障,取信于民,使人们有信仰讲规则。和建国初期相比新闻论文发表,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世界日益空虚,“钱”成了唯一的信仰。于丹品《论语》的时间品对了,这是火的原因之一。

  其三,媒体影响力。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前,于丹在学术领域无任何突出贡献。但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连续7天解读《论语》。名牌栏目加上黄金假日,使观众的数量大大增加。

  其四,大背景造的孕育。近些年,国学热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凡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没有不火爆的。而一位女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必然会火。

  (二)个人魅力

  其一,草根性。《论语》本身就是一部草根性的纲领性著作,于丹深谙《论语》的草根本质,遂以草根的方式来解读。她将其分为七大部分,这些道,都是从身边的小事来说。例如于丹说,我们应该结交怎样的朋友?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于丹借助于孔子之口说,有“三友三害”, 友者三:友直、友谅、友多闻;害者三:便辟、柔善、便悋。

  又比如,于丹说处世之道,许多人都关心,我应该和亲人、朋友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才既不损害自己利益,又不让别人厌烦于丹又拿出孔子的言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辱矣。大概意思是,朋友走得太近,就离招致厌烦不远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慎言、笃行。

  其二,语言魅力。《焦点访谈》资深主持人敬一丹曾说,“我之前看过几个版本的《论语》,于丹的版本是最轻松最好看的。”例如于丹在讲解《论语》时,列举了许多尽人皆知的小故事做于氏《论语》的诠释之用,如苏轼和佛印的故事等,使原本枯燥的《论语》变得生动有趣。

  二、如何看待“于丹红”现象

  对于“于丹红”现象,汤军、李悦等人很是不满,汤军甚至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签售现场袒露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以示反对,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缺失。

  笔者比较喜欢于丹、易中天等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虽然不一定是百分百的正确,但比之前我们对《论语》、《三国》等名著的“视而不见”要好,至少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发现了它们今日的价值。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把传统文化当成了“心灵鸡汤”,是一种“思想裸奔”,将传统文化“平庸化”,对此,我持中立态度。我们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不是为了成为国学大师,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修身养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我相信,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是经过严格考证之后的“真国学”,面对如此厚重的文化,我们不一定有兴趣看,看过之后不一定能记住正确的解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接受百家讲坛的传授方式。从另一角度说,有人觉得于丹、易中天等人的有欠妥的地方,自然也会去考证权威著作中国哲学论文发表,这也从另一侧面带动了国学权威著作的传播。学术要的是“百家争鸣”而不是“异口同声”,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而于丹、易中天等人只是将自己的见解让更多的知道,我以为“联名抵制”没有必要。海外学人说“于丹让我们着迷”,他们认为,“于丹教授将先贤的理论精华推及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个人,简单质朴的道理后面蕴藏着深远和谐的为人处事之道,每看完一集讲座后便会久久的思考。”再说,中央电视台是公共设施,“百家讲坛”栏目也希望推荐名家参与,谁认为自己会比于丹等强的可以毛遂自荐,如果可以像于丹那样火起来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于丹、易中天都是下功夫炼出来的,也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虽然他们的讲解不是每句话都对,但谁能保证自己的言论滴水不漏呢,至少到现在为止,于丹他们没有乱讲。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李悦,李放.批判于丹 正说<论语>智慧.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3] 鄢圣华.孔子很着急.北京:科学文化技术出版社,2007.

  [4] 于丹.论语感悟.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