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中肢解文本的现象的解读

2015-09-23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充分展示出来,将几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搞蜻蜓点水似的“速成”课,结果出现把完整的文本拆散、割裂、以偏概全等肢解性解读的现象。这样的解读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现象一:散读碎解
  A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接下来就如记者招待会似地一问一答,让学生照本宣科地读一读从文中找出的相关句子,教师相机板书:起因——妒忌;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青布幔子、一千多草把子;经过——大雾漫天、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调船头;结果——如期交箭、自叹不如。然后,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结果,学生对诸葛亮空洞褒扬:知识渊博、知人善用、神机妙算……其余人物一概被否决:旷世奇才的周公瑾成了妒贤嫉能、心胸狭窄、阴险狠毒的反面人物;一代奸雄曹阿瞒变成了生性多疑、任人摆布的无能之非;就连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鲁肃也被判为两面讨好的小人。
  思考:这样的教学,把课文当做信息库,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从课文中搜寻相关信息,将完整的课文拆成文字碎片,斩断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老师的调控下机械地重复零散的课文内容,索然无味地用拆下的碎片拼凑残“图”。最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模糊的印象,只能联系零碎的事例对文中的人物做出空洞、片面的评价。
  对策:巧妙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结合教材特点,找准教材解读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从课题切入,抓住“借”字贯通全文,分两个主环节教学。第一个环节把“借”理解为“借进”,分两步教学:1?郾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弄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等问题,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印象。2?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了解人物的所思所感,抓住事关借箭成败的关键点咀嚼、品味,体会诸葛亮的非凡才干。第二个环节把“借”理解为“凭借;利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诸葛亮能成功借箭究竟利用了什么,把第一环节研读获得的感悟、体会串起来。1?郾利用天气。诸葛亮凭借自己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2?郾利用地理位置。诸葛亮还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分会刮北风,曹军在北面,借箭的船只在南面,返程中这些满载而归的船只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后想追赶也望尘莫及了。3?郾利用人物的性格特点。利用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的鲁肃为他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和人员,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弱点,料定他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迫使曹操下令大量放箭。由于诸葛亮利用了天时、地利与人性的弱点,使整个“借”箭过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尽管船外万箭齐发、喊声震天,成竹在胸的他依然能镇定自若地在船舱里饮酒取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授予他“神机妙算”的桂冠,他当之无愧。
  当然,解读的切入点要因文而异,可以从课题切入,从关键字词切入,从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等特殊句切入……只要找准了能牵动全篇的切入点,我们就能走出散读碎解的困境,整体把握文本。
  现象二:言意割裂
  B教师执教《草原》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草原印象“一字”谈。学生谈到了草原的“绿”、“宽”、“美”,而师生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美”更能概括出草原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草原之美——“风光美”、“民俗美”、“人情美”。最后,抓住“语言美”的品味点归纳写作特点。
  思考:课文作为语文课程的文本范例,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B教师的教学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可谓匠心独运,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表达方法的领悟也花足了时间和精力,遗憾的是它把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与语言形式的领悟割裂成两个彼此孤立的环节来教学,把文本的语言与思想割裂了。
  对策:言意融合——实现“二性”统一
  学一篇课文,既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挖掘文本蕴含的思想内容,又要在挖掘文本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在听、说、读、写的循环过程中使“言”(语言形式)“意”(思想内容)自然融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草原》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草原之美,还要把对“语言美”的感悟融入对“草原美”的挖掘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全文了解作者写了草原美——“风光美”、“民俗美”、“人情美”,然后抓住激发美感的语言点引领学生咀嚼、品味;体会、想象、朗读“风光美”、“民俗美”、“人情美”之所在;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美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的。这样,学生就能在言与意的自然融合中深切地感受到:老舍真了不起啊!在他的笔下,草原宽得让人洒脱,绿得将要流淌,美得迷住牛马;在他的笔下,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把对汉族兄弟的浓情厚谊融入到套马、摔跤、舞蹈等民俗活动中,融入到大盘的手抓羊肉和热气腾腾的奶茶与奶豆腐中,让人禁不住和他一起吟诵:“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真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和“人民艺术家”!
  现象三:以偏概全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 ,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会让人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C教师在教学渐渐进入尾声时问学生:“夏夜里,谁美?”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星星美,她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萤火虫美,他有亮晶晶的小灯笼。”“小蚂蚁美,因为他得到别人的帮助会说‘谢谢’。”“对,小蚂蚁多有礼貌,还用了‘您’。”“小蚂蚁还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担心爸爸妈妈见不到他会着急,所以天很黑也要回家。”老师欣然一笑,夸道:“小朋友们太聪明啦!对,小蚂蚁真美!”
  思考:C教师以编概全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信马由缰地放任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独特见解一味赞赏,甚至在学生有偏离主旨倾向的时候也不给予正确引导,致使学生以偏概全,着眼于小蚂蚁懂理、懂事之美,忽视了朋友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对策:把握主旨——牵引学生的思绪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界审视文本,获得有别于成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教师要拽紧“美”这根主线,让学生明白“星星美”、“萤火虫的灯笼美”是景色美;小蚂蚁懂理、懂事确实美,这是精神美;但是,睡莲、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这样解读,既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又拓宽了“精神美”的内涵,把课文解读得更加丰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巧妙切入,引领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把握主旨,并在挖掘思想内涵的过程中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感悟其表达方法,才能走出散读碎解、言意割裂、以偏概全等肢解性解读文本的尴尬境地,还文本一个完整的面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