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发展报道:新闻现代化的品种创新

2015-07-04 2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 发展报道 新闻 现代化┊阅读:774次┊

  近几年,发展报道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实践的一大景观。2009年11月1日22:00,我用百度搜索“发展报道”,出来2000万条;对比前次记录,2007年8月22日19:00的同样搜索,百度是151万条;①仅仅两年,增长13倍多!发展报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巨大存在,它究竟什么?我们还知之甚少。本文认为它是新闻报道现代化的新品种。

  一、新在现代化框架

  《河北日报》记者范文俭与人闲聊,得知白沟镇在搞“三个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立刻来了精神:这是上一版头条的东西!范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最难的问题,白沟探了新路。深入采访后写出消息——《白沟,越来越像个小城市了》。请镇长看稿,想白沟是全国闻名的箱包加工集散地,各级媒体的报道一定很多,问有没有从城乡一体化主题写的。镇长说,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报道白沟的太多了,从你这个角度写的,还没有,别人光看到箱包和各种问题!②

  为什么别人光看到箱包,范看白沟像小城市?关键是他有个农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框架。正如框架理论家所言,媒介的框架就是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号系统。框架使记者对纷繁错综、常常矛盾的大量信息进行迅速而例行的加工。③简言之,框架用来筛选素材,强调或排除某些素材,框架把强调的事物从背景中突出,就像一幅画的画框使画像从墙上突出一样。www.133229.coM

  进一步问,这框架怎么来的?一般认为框架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意识,二是超越个人经验的文化。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化,这是最根本的大局,是覆盖和渗透一切领域的大文化。以现代化考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考量来观察现实,一旦从自发上升到自觉(个人意识),两个来源合一,新框架就形成。用它来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素材,一个报道的新品种就出现了,即发展报道。

  新就新在框架的创新,能发现其他报道框架看不到的东西,能发现白沟越来越像个小城市。李普曼说,“我们所见到的事实,取决于我们所站的位置和眼睛的习惯。”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至于第n个反复报道白沟箱包的,大多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工作报道,蛋炒饭、饭炒蛋连“炒作”也厌倦得打呵欠,当然也不是发展报道。

  发展报道作为新品种,下面还有细目。全面现代化包括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个人意识与行为),相应地,发展报道也一分为六: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全面发展报道。总起来看,发展报道=中国现代化报道;分开来看,横向有一分为六;纵向有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本世纪头20年,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道;当前,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道。这就解释了发展报道两年增长13倍多的原因,既有深层基础原因:发展是中国最基本最前沿的新闻事实;发展与受众生活多方面密切碰撞。更有当前热点原因:发展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展报道在媒体间互相借鉴和传播。这些原因都会长期存在,发展报道还要大发展!

  二、新框架四大视角

  新品种源于新框架,新框架蕴含新视角,由于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视角,具体有四:

  前沿创新

  现代发展理论是反胚胎隐喻的,它认为发展并不具有胚胎发育的固定步骤和普适必然,相反,发展是通过不断创新构成对现存格局的突破。那么,报道中国发展,就是要报道各大领域的前沿创新,“吃螃蟹者”或“第一个”。

  第一个总是针对特定问题,或抓住机遇,或应对挑战。2008年,我们与金融危机不期而遇,《浙江日报》深入基层,报道了应对危机的10个“民间样本”:(1)“万向”为何能长盛不衰——对一个成功企业的深度分析报道;(2)中国轻纺城何以从卖布到卖衣——对一个知名市场转型升级的报道;(3)超市货架上为何多了自造商品——对一些超市转变生存理念的报道;……(9)传统小吃为何一变脸就卖火了——对一种农产品创新的报道;(10)居民为何愿意上网买菜——对一个“社区网络菜场”的报道。

  10个样本显示,针对某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创新。应对危机就有10个样本,而金融危机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之一;经济,又是现代化的六大领域之一。六大领域的前沿创新,那是10的n次方了。本地有,外地更有。媒体信息灵通,就要突破地域局限,紧紧盯住前沿。2003年4月,山东新一届省委领导带领各厅局及地市党政一把手赴苏沪浙三省市学习考察。《大众日报》意识到,这是山东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立即成立采访组赴苏沪浙,推出“借鉴南方经验,加快山东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报道。省委宣传部将报道编纂成书——《记者眼中的苏沪浙》,作为省委工作会议的学习材料,指定为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读物。该书在山东各地书店畅销,至今还有领导说:山东掀起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浪潮,《大众日报》功不可没。

  风险警示

  创新可能失败,创新的长远结果往往难以预料,风险是创新的伴随物。那么,发展报道一方面为创新鼓与呼;另一方面也要对问题与风险保持警醒。1980年代对步鑫生的报道是兼顾两者的典型,先有《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弘扬开拓创新精神,推动了全国的企业改革;后来步鑫生一错再错,工厂亏损被免职,再发表《步鑫生沉浮录》对之进行多方面解剖。尤其值得注意,写这两篇通讯的是同一个人——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童宝根,这令人尊敬的记者当时被指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看,幸亏有他追踪报道步的两面,激起社会对“改革典型”的反思,促成对企业家的观察更加辩证。

  愈发展,社会愈成为复杂系统,小失误愈可能酿成大意外,愈需要风险警示来关注发展的代价,行使“纠错”功能。2006年,因影响景观、道路拥堵等原因,杭州有关部门拟取消电车线网,全市所有电车面临下岗。仅仅通报此事,那只是实录式新闻;但《钱江晚报》进而追问:若现有电车换成柴油车,每年多产生的废气要7个植物园来消化……这就上升为发展报道,它警示措施的后果!报道提出:环保与城市美观和交通,难道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连续6天,报纸上开设市民意见pk台;网络版开启讨论区,设“民意投票台”;还举办一场由市民报名参加的“电车去留民间听证会”,通过网络视频直播……“保电”与“撤电”充分互动博弈后,杭州市政府广纳民意,留下了3条电车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论证人是“有限理性”,一般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获得信息不完全;二是人的计算和认识能力有限。中国越发展,社会越复杂,人是有限理性就越突出。但人也是唯一能扩展有限理性的动物,即通过制度化安排:民主、法治、组织、秩序、技术等,让更多公民平等参与公共事务,减少出错概率或尽早纠错。发展报道的风险警示,以及像这次的搭建公共意见平台,按民主程序互动和博弈,都是制度化扩展有限理性的手段,它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还要起大作用。

  历史贯通

  发展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从历史纵深中更能看清发展。位于大连天津街中心地段的天和广场要拍卖,同城媒体大多发了动态消息。《大连日报》却上升为发展报道,除了告诉读者拍卖原因和底价外,还加上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改造如何渡过“冷点”期、恢复往日繁荣的历史回溯,然后对大连天津街的改造进行展望。题材不是独家,但当前事件与不同历史资料相联相通,处理肯定是独家,历史贯通的魅力就在这!

  人的特殊性是经常“瞻前顾后”,我们通常选择某些时刻,对发展作专题盘点。像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尤其是后者,传统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商业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也出乎意料地倾力投入,其实这也在意中,发展报道早就不是某些媒体的专利。网易的国庆专题页面最长,内容最多,但最大亮点还在纲举目张、条理分明。我们是站在现在来回顾过去,因为发展=现代化,愈是大型盘点,就愈要统筹兼顾现代化各大领域。网易报道的第二部分“国庆•策划”是以回顾为主的专题报道,有关于经济发展的《中国制造》、《人口大迁徙》;政治发展的《中国式标语》、《〈人民画报〉封面》;文化发展的《60年新词语》、《国人求学路》、《民间娱乐生活》;社会发展的《从未停止的解放》、《婚姻变奏曲》;国内外环境发展的《行政区划流变》、《大阅兵手册》、《传递中国心》;人的发展的《天安门前的回忆》、《博友亲历60年》……它在现代化六大领域中选择回顾了14个方面,来追寻现代中国的脚步,它是站在现在的制高点上解释过去,而对过去的新理解同时也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展望。有了回顾与展望的双重视角,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过去照亮了现在,未来则带来延伸感和新的憧憬……

  人的现代化

  以上视角均关注“发生了什么事”,人的现代化重在“人(个体)的发展”。同一件事,把关注点由事转向人,就可能别开生面。浙江德清县的“民间设奖”,始于10年前太平村农民马福建首创的“孝敬父母奖”,10年后,各类民间奖增设到20个。就事论事,设奖已在多家媒体报道多次,《湖州晚报》转而盯人,看民间奖的放大效应。民间设奖20个,先后有4000多名普通百姓受奖,带动了全县文明程度的提高。记者摆脱报道设多少奖、怎么设奖的老套,转换角度写出《德清“草根奖”的乘法效应》。

  事是人的活动,扭住活动而非事件展开,就容易落脚到人。近几年,一些媒体开设励志栏目或节目,就是突出人的活动。励志是人的发展,但不是全部内容。“头悬梁、损头发,锥刺股、添疮疤”的励志毕竟和现代化相去甚远。人的发展需要定位在人的现代化,这才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什么是人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耗时10年,调查亚非拉6国,收集6千个样本,把人的现代化也即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概括为12条:(1)愿意接受新经验,较能把握创新机会;(2)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变迁;(3)勇于表示意见,也尊重别人的看法;(4)勤于收集信息,尊重事实和验证;(5)现在和未来取向,不留恋过去;(6)办事讲效率,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环境;(7)对公私生活有较长期计划;(8)信任感,相信自己所置身的世界是可信赖的;(9)重视专门技术;(10)对教育和现代职业的渴望;(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过程,相信普遍性工作原则。④

  现代人12特征,就是报道人的现代化的12个微视角。以之观察国人——不拘身份、地位、成就大小,只抓住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就能够超越励志报道往往局限弱势群体,开初打响后题材难以为继的困窘。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成为畅销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写出中国企业家: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王石、年广久、牟其中、禹作敏等人,成为现代企业家的艰辛、奋进、曲折、成功与失败。其书数次重印,是否意味着巨大的“阅读饥渴”?一个阶层的现代化尚且如此荡人心魄,其他阶层或人群呢?一些80后、90后让老一辈看不惯的事,其实更现代化,媒体再当“九斤老太”,要让小男生小女生晕死的……

  三、新闻报道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转型,它是一转百转,中国现代化,必然要求新闻报道现代化。后者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报道品种增加现代性因素;二是出现新的报道品种。前者此处不论,后者就是发展报道,它有新框架、新视角,正是新闻报道现代化的品种创新。

  品种创新有两层含义:1、时势造英雄。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我们提前12年实现了2002年制定的“全面小康”的单项目标;2009年,中国加快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逼进;近几年,一些发达的省、市、县提出“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些领域,比如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现代化……正是这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事实,呼唤新闻报道的创新,使记者的现代化考量、全面小康考量越来越自觉,促成了发展报道的大量涌现。

  2、英雄也造时势!新闻报道的基本元素是“选事实、做文本、使共享”,以上四大视角,聚焦发展这个中国“第一要务”的事实,各有特殊功能:前沿创新促成新知的扩散,提高创新的社会收益;风险警示制度化“纠错”,使现代化成为反思的现代化;历史贯通汲取历史经验或凝聚共识;人的现代化更新国人心理、态度和行为,是所有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依据。

  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采取某种视角同时就将其他视角排除在外,发展报道四大视角的特殊在于,它们不互斥而是互补,前沿创新与风险警示一正一反,历史贯通与人的现代化一宏观一微观,既可单用也可合用,它们从不同角度报道发展,把个别人和事及时转化成公共事件、共享资源。这样,发展报道不仅记录历史“是什么”;更通过“使资源公共化”,积极建构现实“应该是什么”,从而参与发展,推动历史的形成——这就是英雄造时势、报道造历史!

  发展报道强调记者的主体性,以现代化框架来观察、感知、捕捉和传播新闻,而这个过程,也是新闻记者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记者现代化、新闻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立德、立言、立功,三者互渗促进,这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记者的特殊际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注释]
①张立伟:《发展报道蓬勃发展——一个正在应验的预言》,《青年记者》2007(9)上
②范文俭:《记者:“眼大于天”》,《新闻战线》2009(9)
③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111页,新华出版社,2004
④转引自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8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又参见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22~34页,略作文字修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