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探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时代”如期而至。在“微时代”下,微博吸取了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优势,融合了符号元素,将信息进行碎片化,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提高了群众之间的互动性,因此通过集多种媒介优势于一身的微博传播时政新闻也是大势所趋。通过微博传播时政新闻,不仅能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政事生活,还能让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群众所想。微博互动平台加强了群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也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是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更新、更简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微时代”的传播媒介以微博为主要平台,尤其是3G、4G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加促进了微博平台的构建和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强调一个“微”字。在信息领域,“微”有以下三个含义:
1.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小”。传统的信息发布主要是各大主流媒体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发布信息,每个个体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微时代”的出现,将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得“小”而“多”,每个个体都能进行信息传播,“微”并不是指能力的弱小,而是形容一股小而多的力量。
2.传播的信息量变“小”。信息量变小并不是指传播的时政新闻的信息量变得不完整,而是指繁琐的时政新闻的篇幅减小,浓缩后展示给公众,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重要的信息,真正做到信息一目了然。
3.互动性增强。有的社会学家说,可以把“微”字理解成“喂”,用来形容“微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互动性强。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模式阻碍了人们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人们只能与周围的人交流,现在人们通过微博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并将自己的思想与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真正做到互通有无。
二、“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
(一)信息来源广、互动性强
“微时代”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能传播信息,在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公众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体,不能进行选择更不能发布消息,“微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有可能一秒钟前还是信息的接受体,下一秒就成了信息的发布者。
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国内微博用户的各类群体所占的比例,其中上班族占30%,学生族为21%,20-35岁的青年用户将近70%,这些群体中又有61%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个研究还选择了部分微博用户调查他们获得日常时政新闻的途径,87%的微博用户表示,日常会通过使用微博来获得近期的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等,其中35%的人相信网络信息真实性强。这个结果说明,“微时代”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微博成为认为了解时政新闻的主要途径。每年政府召开重要会议,微博数目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百万,其中大多数为公职人员,政府微博已经成为发布重要决策的重要方式。
(二)碎片化信息
不像《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等新闻客户端,微博能将最新的、大篇幅的时政新闻言简意赅地发布在公众平台上,让群众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政府都做了哪些事情,最近又有什么社会热点。很多手机新闻客户端都将政府的会议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看起来全面细致,实际内容空洞,让公众看完之后摸不着头脑,更何况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阅读大块的时政新闻,而微博中的微报道、微观察、微事务等不同模块,可以将一个会议分为几个部分,公众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微博消息的发布具有字数限制,因此要求所发布的消息必须十分简练,避免了冗长的、无用的信息,还能够防止错误信息的发放。有的时候微博中的一个表情、一个符号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信息发布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不仅缩短了群众的阅读时间,还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如若想尽快了解党的十八大、两会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需要在会议结束的次日才可在报纸中看到,在微博中我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看到最新的消息。
(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报纸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信息,广播是以音频的形式传播信息,电视是以视频的形式传播信息,而“微时代”下的微博则可以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进行信息传播,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提供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尤其是近几年将手机微博客户端与电脑客户端结合起来后,微博的使用更加方便,大有微博在手天下皆知的趋势。使用微博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下载最新的时政新闻,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传播的不足
“微时代”在传播时政新闻的同时,也让一些居心不良者钻了空子。通过微博进行信息传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信息良莠不齐,缺乏合理筛选
在微时代下,人人都是消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如果不加管理和监督,消息就会不受任何限制地发布,这就为一些流言蜚语提供了传播的土壤,尤其是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政府人员的只言片语很可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并在微博上肆意传播,这种脱离了原始语境的话很容易引起民众的误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果这种负面情绪被扩散,极容易造成舆情事件,引发更多网民的不满情绪,甚至会激发社会矛盾,产生公共事件,这种事件不仅不利于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还对社会稳定造成恶劣的影响。“微时代”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可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让一些把关人负起责任,才能对舆情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预防和良好的应对。
2.“微时代”使时政新聞丧失威严
微博早期的产生主要用于群众的娱乐生活,虽然通过微博平台可以使时政新闻更好地被群众所了解,但是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被扣上娱乐化的标题,使得时政新闻丧失了原有的威信。如“两会”期间,有人将翻译工作人员与演员比美,还有人过分描述“两会”参会人员中演员的地位。“微时代”下的时政新闻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迎合了人民大众的口味,同时也应保持其原有的深度和严肃性。
结语
时事政治新闻是关乎国家动向和人民生活的一类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微博平台和微博手机客户端发展得更加成熟了,它为人们获得时政新闻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参与政治生活。虽然微博传播新闻不是万能的,目前仍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但是“微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仍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改革,相信通过群众和政府的努力,“微时代”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能够很快进入新闻报道的巅峰时期。
作者:杨小楠
第2篇:试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前言
随着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同期声得到广泛应用。电视新闻报道具有视听结合的优势,运用同期声有助于真实再现新闻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生动性,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诉求。但能否合理地运用同期声也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同期声应当作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充实新闻信息含量,从而突出新闻主题,树立媒体公信力。
一、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重要性
近年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占领受众市场,电视媒体也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受众。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科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同期声能够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同期声的素材采集于新闻现场,当事人的一言一行、逼真的环境都是对新闻现场最真实的还原。这种尊重客观的新闻报道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与信赖。其次,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全媒体时代受众可随意选择不同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而新闻的生动性成为受众选择媒体的因素之一。同期声以其立体的画面、有质感的声音,对新闻主题形成有效的烘托,从而增添了新闻的活力和感染力。最后,同期声有助于展现电视新闻的导向性。电视媒需要发挥舆论领航作用,真实感人的同期声资料尤其具有说服力,群众场面与群众呼声的再现将营造出特有的舆論氛围。
二、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原则
电视新闻报道在运用同期声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同期声的运用应当有的放矢。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共鸣。例如《朝闻天下》栏目,连续播出的“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新闻中,就是通过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简单明了的同期声使抽象的价值观成为活生生的案例,受众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因而在使用同期声时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刻意为之。有的新闻采编人员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引入同期声,但实际上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受众观看新闻报道时也感到牵强附会。这样的应用不仅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影响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忠诚度。
第二,同期声的运用应当言之有物。同期声的运用是为了对新闻主题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为受众传递新闻现场的声音,使新闻主题更加鲜明,这就要求同期声在采编制作过程中能够围绕新闻主题实现生动刻画。同期声并不是简单地采集现场画面,喧宾夺主,而是要通过声音、图像综合反映新闻主题,确保言之有物。但有的同期声拍摄给人以拖沓冗长的感觉,与新闻主题的关联性不强。还有的同期声制作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握,画面剪切过多而影响连贯性,使人感觉言之无物,大大影响到新闻节目的质量。
第二,同期声的运用应当内涵丰富。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是为了从多角度展现新闻主题,使其成为经典的画外音,对新闻画面形成有效的补充。而且全媒体时代,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体,受众也需要选择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刻解读的媒体。所以同期声的加入需保证内涵丰富,没有充实的内容作为基础,同期声也将成为形式主义。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加剧,很多新闻栏目都不乏大量的同期声报道,但有的同期声内容虽然与新闻主题一致,实际上却和新闻解说词如出一辙,毫无画外音的效果。还有的同期声仅仅融入简单的话语,难免有应付之感。
三、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策略
电视新闻报道对同期声的运用应注意巧妙地选择时机,采访前做好系统的策划和准备,努力服务于新闻深度报道,并实现与其他元素的有机配合。
第一,巧妙选择应用时机。同期声的应用虽然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生动性,但这种应用也并非千篇一律,巧妙选择适合的时机才能精准地发挥同期声的作用,实现有针对性的报道。同期声的使用没有绝对的限制,而有关人物报道、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尤其适合同期声的加入。这种对同期声应用时机的选择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对于受众需求的分析。在人物采访中,受众希望了解人物的真情实感与内心世界,同期声无疑是表达人物心声、拉近与受众距离的有效方法。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并不能达到现场了解新闻动态,而前方信息又时刻牵动着受众的心,此时同期声画面的捕捉就显得尤为珍贵。例如在台风暴雨,受众颇为关心当地的天气变化。记者在深入一线获取同期声资料时,拍摄的动态画面及其相应的解说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受众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期声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
第二,系统的前期策划和准备。同期声虽然强调对新闻现场动态声音、画面的捕捉,需要采编人员的随机应变,但前期的策划和准备同样不可忽视。当新闻主题确立后,采编人员首先应根据新闻主题的导向,确定同期声的重点内容,进而开展对新闻现场的前期调研,以便提升采访的精确程度。经过对新闻现场的初步研究,采编人员应进一步勾勒同期声的场景,细分采访的各个环节,确保采集的声音、画面具有连贯性。同期声的采集要简明扼要,并适时融入记者的采访。为此,记者在进入新闻现场前,不仅要提前设计采访问题,还要尽量与被采访者进行事先沟通,达到现场后与被采访者充分交流,从而使采访过程轻松自然。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栏目中,关于医保新政观察中提及的患者转诊费时费力问题,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沟通简洁清晰,能够快速揭示出改革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为今后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引,可见前期的调研和采访准备至关重要。
第三,增加同期声的信息深度。随着新闻节目竞争的日趋激烈,实现深度报道对电视台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深度的报道可以体现栏目的与众不同,更深刻地为受众解读新闻内涵,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领航作用。同期声在信息采集时也应服务于新闻的深度报道,避免模式化的信息收集。每段新闻中只能有很短的时间留给同期声,所以采编人员要善于从大量的同期声素材中精挑细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场景体现新闻深度,受众观看后也会记忆犹新。例如在反映民生问题的同期声采访中,参与采访的群众数量较多,采编人员必须从群众朴实的话语、强烈的情感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焦点问题,进而选取代表性的采访资料进行播放。再如对某一主题的同期声采集,采编人员要善于开阔思维,从不同角度采集信息,或是被采访者发自肺腑的语言,或是专家、评论员的意见观点,或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案例等等,力求标新立异,深入骨髓。
第四,实现与其他元素的有机配合。同期声的定位旨在烘托新闻主题,对新闻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渲染。因此,同期声在运用过程中应与其他要素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同期声首先要从声音、画面角度与新闻稿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确保新闻内容的流畅自然。而新闻的画面、解说、字幕、声音效果等各种元素也是各具特点,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例如《新闻直播间》栏目曾介绍盲人画家的绚烂画作,同期声采访将画家的日常生活、异于常人的绘画过程记录下来,结合生动的解说、被采访者发自内心的话语,各种元素相得益彰,受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在编辑制作新闻节目时,认真审视同期声与其他元素的关系,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巧妙组合、声音效果和字幕的适时出现,带给受众无限的艺术美感,使受众将观看新闻节目视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作者:刘梓瑜
第3篇: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时政新闻报道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大加快,网络媒体的兴起及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重构了国内新闻传播的格局,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的出现使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网络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优势于一身,比传统媒体更具有时效性,相关信息也更加丰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网站上,时政新闻也都被排在显眼的位置上,以即时新闻、滚动新闻的形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同时,网站也可以整合一些新闻以专题网页的形式进行发布,充分发挥其篇幅及形式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延展性。网民也可以在新闻下方跟帖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性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政新闻的发布也可以提高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东北新闻网是辽宁省重点新闻网站,东北地区最大的新闻发布平台。近年来,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传播实践中颇有建树。从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宣传报道中多次创新形式与内容,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以东北新闻网的时政新闻报道为例,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让时政新闻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1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與优势
1.1记者深入一线,以平民视角参与时政新闻的报道。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东北新闻网派遣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经常对采访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采访报道,将时政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相结合,把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笼统的概念分解,用民生新闻解读时政新闻,用普通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真人真事来阐释时政新闻,在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也走到市井当中,去倾听百姓的呼声,站在百姓的视角去报道时政新闻。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用“自选动作”进行配合,对于重要的新闻点补充采访,寻找相关新闻,以制作专题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图片汇总、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特有的传播形式进行报道。既报道了权威的信息,也创新了新闻的表达形式,不同视角的新闻适应不同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从而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的目的,形成全面、严谨、翔实、互动性强的时政新闻全媒体传播平台。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宣传报道中,东北新闻网派出记者跟随郭明义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记者以视频、图片、音频、日记等形式对郭明义的事迹、生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为广大受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故事的全国道德模范。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网页点击量累计高达2.2亿次。
1.2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与载体。
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不断革新报道方式,在2012年便实现了对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网络直播,同时整合文字、声音、图片、超链接等网络特有的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将时政新闻展现在受众面前。由于网站的版面相对灵活且无篇幅限制,东北新闻网在播报时政新闻的同时将报道的背景信息、相关新闻、网络评论等信息整合起来,受众不仅可以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还可以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参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新闻,背景资料及网友评论等内容,增加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使“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大大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1.3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缩小知识鸿沟所带来的阅读障碍。
时政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政府的动向、观点及政策。若要理解这些政策,有时需要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基础。而广大受众通常只精通于某一或者某几个行业,对于政府的政策观点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由此,东北新闻网的采编人员着力理解时政新闻中的观点或政策,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适当的加以阐释,使受众能更容易地在时政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东北新闻网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1选题思维僵化,局限性强。
在传统媒体当道的时期,新闻传播者相信,任何信息经过宣传的加工都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受众的观念和行为,这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导致了新闻采写者以及把关人的思维僵化。在东北新闻网的大多数时政新闻采编拍摄中,记者依然遵循着传统媒体的采写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创新,只是单纯地把报纸和电视上的内容转载到了网站上,而把关人也满足于自己“传声筒”的角色,缺乏推陈出新的动力。虽然国家一再提倡媒体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时政新闻的话语依然以传播者为中心,亲和力差,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2.2互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高参与度应被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在网络新闻的阅读过程中,受众更期待成为新闻的参与者而不是接收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可以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但从东北新闻网的网页板块设定看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特点。诸多板块设置与传统媒体没有很大区别,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篇幅方面的优势。新闻传播的手段依然局限在单向传播,虽然定期有网络评论文章在网站上发表,但这种观点表达的途径门槛较高,只有少数固定的、文笔稍好的观点能得到表达,普通受众表达自我观点的途径依然受到限制。
2.3新闻整合能力仍需提高
互联网广博的信息存储量为新闻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整合是保证用户粘性,提高网站整体点击量的重要途径。但在东北新闻网的新闻频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个别重大时政新闻有专门的专题页面,大多数时政新闻都是一篇新闻稿下面附上几个相关新闻,且这些相关新闻大多同样是晦涩难懂的时政新闻,使读者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反观各大商业网站,虽然没有独立采访的权力,只能转载各地新闻网站的内容。但凭借其过人的新闻整合技术和新颖的页面设计,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受到网民的欢迎。
3结语
时政新闻也是新闻的一种,新闻传播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应把受众的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时政新闻不仅是高台教化,同时也成为百姓参与、表达自己诉求的一种渠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群众的意见已成为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政府需要倾听群众,群众需要表达诉求,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更应该成为连接民意和政府的桥梁,让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同时,网络时政新闻应更广泛地面对普罗大众,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普通民众理解起来相对晦涩的新闻内容应尽可能地进行亲民化地解读,让观点在不知不觉中为受众所接受并认同。
最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新闻整合能力,发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用事实说话”,“用新闻解读新闻”,在网站内容建设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是新闻采编者与把关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将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时政新闻,做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作者:赵耀
第4篇:财经新闻报道百姓化的路径探析
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时期,也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票、投资、创业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发生了很大变化。财经新闻不同于一般性叙述式社会新闻,是一种经济观念的典型概括,它也应跟随社会发展和大众心理状态转向百姓化路径,避开高端财经报纸的竞争且能发挥其自身特长,提升财经新闻传播效果。
1.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所谓财经报道即关于财经新闻,从广义角度分析则为覆盖全部经济社会的新闻,其中包括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消费、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等领域。而从狭义角度分析则为投资、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等内容。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财经新闻报道重专家说法,忽视百姓声音。当一个读者或观众声音被忽略,这种情绪会逐渐被扩大反感和疏远,长期以往就不会对新闻报道内容产生兴趣。普通观众之所以不关注财经新闻,最重要原因为财经新闻的大门早已对普通观众关闭,百姓不爱看财经类新闻,导致财经媒体失去大部分市场资源,降低市场竞争力。
2.财经新闻报道百姓化应遵循原则
2.1以受众为核心原则
财经报道是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媒体是为人而生,受众是媒体永远的上帝。广告商选择某家媒体和其所拥有的广泛受众和能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有着紧密联系。和其他类新闻媒体一樣,从本质上都是通过为受众提供精神产品平台来满足其信息需求。财经新闻并非由冰冷的数字堆积而成,应将其与人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而财经新闻报道常见两种倾向即主题思想庸俗,人物精神异化和主题思想僵化及重物化因素。为避开这些不利倾向只有提高思想内涵,在报道主题上将人提到与经济并重的地位,刻画物质层面人的同时要呈现精神层面的人。受众在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尽管不同社会层次受众有着许多相同的需求,但对于具体事物接受能力差异却不同。正是这些差异可以要求新闻语言描述通俗易懂,受众也从财经新闻获取专业性知识,总而言之使媒体的文化形象既站在普通受众文化前列,也不会脱离大众群体。
2.2实用性原则
当前媒体如果想要拥有固定受众和占领市场份额,就必须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新闻报道前提。财经新闻不同于娱乐、体育新闻报道,其满足受众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观众提供有利于自身经济生活的信息。由于财经新闻所涉及的行业和大众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此类报道形成的实用性和通俗特点有着紧密联系,财经媒体是否能扩大受众取决于大众对财经新闻的关注高度,从而也要求财经报道以广大受众需求为重点,用通俗的软面孔表现实用化信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财经媒体受众心理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日益深入的市场经济,信息带来的经济价值和实用性成为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在改进信息内容提供方面上应掌握受众心理需求,由此才能提高财经新闻在媒体界的竞争实力。
2.3专业化和百姓化相结合的原则
众所周知,财经新闻经常面临专业性较强和大众化读者相对立的矛盾,目前国内大众化媒体的财经新闻报道片面追求可读性,记者缺少从独特的角度理解专业性新闻,以致于所写的报道只浮于表面。大众化的基础为专业化,财经报道要想增强自身实力就必须走大众化,将大众化和专业化建立良好的循环,那么财经媒体才能又专业又通俗。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在新闻报道内容、定位拓宽领域,将专业语言转变为口语化的大众语言,用百姓熟知的方式讲述和其有关的事情。
3.财经新闻报道百姓化的路径
3.1确定百姓化新闻选题
主题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也是新闻的基础组成部分。财经新闻受自身属性影响,其人情味和人性化都不如其他新闻,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见事不见人和见物不见情现象,也正是这种情况造成财经新闻枯燥乏味,观赏性不如其他新闻。因此就需要财经新闻报道抛弃传统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经济观念,尝试着从经济和其他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重新认识和展现经济。通过经济这种联系延伸经济类新闻,提升财经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在选题方面首先从人与经济联系方面着手,人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更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从人身上探寻到原因。在报道过程中其重点也应转移到生产关系,不能像往常一般紧盯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对深层次经济问题进行揭示。生产关系大到政治制度,小到管理方式,可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到提升财经报道主题,使财经新闻对受众除了具备闻知功能,还有启迪作用。
3.2以故事化演绎财经新闻
当前的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信息提供方式和是否吸引读者两大层面。如果从观赏性角度分析,新闻就是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往往会被重大且有趣的故事所吸引,财经新闻的小故事在于其人物、场景、故事以及形成的具体化、情节化、人性化和现场化等。特别是财经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传统报道的过于专业化和单一枯燥化弊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呈现新闻,使财经新闻也比以往多了一丝趣味性和人情味。读者往往总是对感兴趣的新闻过目不忘,故事化的财经新闻也是如此,高层次的读者在阅读财经故事背后获得大量未知信息,较低水平层次读者则作为一种日常消遣。例如《中国经营报》中的“与老板对话”专栏,善于从多角度剖析文章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时会被其中的戏剧化故事而吸引,而专业化读者则会被文章对投资商机的犀利分析而吸引。经典的故事化财经新闻除了《中国经营报》之外还有“华尔街日报”,此新闻特点是从某一具体人物、场景、细节写起并经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叙述完毕后又回到新闻开头,引导读者细细品味个别典型事例,也使读者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颇受读者喜爱。
3.3多样化新闻编辑排版
21世纪的新媒体,财经新闻报道如何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运用哪种方式给读者呈现财经新闻,以及如何提高财经新闻报道质量。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在传统文字报道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报道财经新闻,为此类新闻增添活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报道与图表相结合;受新闻报道特點影响,在报道中必须运用大量数据证明新闻的准确性。相关新闻报刊负责人指出,如果用数字表现事实则可消除偏见和错误,彰显真理且还会引发最刺激和最深沉的兴趣。而数字就是财经报道最直观的方式,以架构图、柱图、饼图、曲线图等呈现数字,将分散的内容整体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发挥财经报道魅力。其次文字报道与照片相结合;成功的新闻图片除了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也扩大了读者群,增加了财经新闻力度,尤其会以一图胜千言的影响力扩大信息传播力度。财经新闻图片通常围绕报道核心人物,或引发联想的标志性建筑物以及事发当事人、局外人的反应等。我国的《财经》期刊就善用图片引人入胜。例如在某期新闻中标题为“高盛进入中国”,重点分析中国引入外资证券公司风险,文章就配了一张仰拍的高盛美国总部大楼,直接带出了高盛公司的背景因素,更重要的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结语
总之,随着受众市场不断变化,经济活动在此大环境下也开始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其经济生活也会因逐渐完善的经济环境而升温。财经新闻报道除了要增加专业化内容,其报道还应让读者看懂,使报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市民。走百姓化道路也是财经新闻报道生存的选择,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财经报道的百姓化内涵,将引导性和实用性结合,及时性和服务性结合,争取做有用又易读的财经新闻。
作者:聂伶俐
第5篇:关于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探索
互联网一开始主要是应用在电脑上,随着手机和4G网络等不断发展,人们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就能随时随地上网获取资讯,这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闻媒体开始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和探索,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当中的新媒体有利有弊,应当对其中的利弊进行梳理,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中蓬勃发展。
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现状
(一)新媒体的优势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非常单一的。一般来说,人们会通过阅读报纸的方式来了解时事,还可以通过看电视的方式了解一些情况,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通过手机和电脑等方式获取的信息量一瞬间增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①。
传统的新闻报道,比如说报纸,人们在接收到最新的资讯时,需要对报纸的版面进行编辑,然后要进行排版,最后才能印刷和发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当读者阅读到相关的信息时,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了,但是新媒体却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发布最新的消息,将上述的时间有效缩短,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情况,读者通过转发的方式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关注新闻,影响巨大②。
(二)新媒体的劣势
目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遇到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了解,真假难辨。真实性是新闻最根本的核心特性,一旦新闻报道丧失了真实性,那么新闻报道也就丧失了真正的价值。但是在新媒体行业中,一些从业人员为了高点击量和曝光度,经常会故意制造噱头,更有甚者歪曲事实,蒙骗广大群众。在一些新媒体上经常可以发现“标题党”,文章的标题非常夸张,但是点进去阅读内容却发现并不是和题目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新媒体,歪曲事实,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想法,将原本事实的真相歪曲,杜撰情节,很多读者不明真相,争相转发,但是往往在很多天以后才发现,原来新闻的内容并不属实,很多读者对新媒体丧失信任度,不愿意再相信网络上的报道。
目前我国的新媒体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扭曲真相、价值导向有问题等等亟待改进,在互联网时代探索新闻报道的发展,需要新思维,妥善解决这些问题③。
(三)传统媒体
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也是传统媒体改进的机会,新闻媒体应当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传播新闻的方式。目前人们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很深,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因此对于一些限制性的传统思维,可以打破,对于互联网思维要学习和理解,整合其中的有利部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弥补上述提及的新媒体的劣势,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新闻报道能够走得更好。下面主要探究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新思维的相关内容。
二、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
(一)真相
新闻报道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很多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和制造新闻,任何人都可以在新闻下面发表自己的评论,会出现很多的舆论,为了追求舆论而渐渐丢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非常不可取的,读者会对平台出现不信任的态度。因此新闻报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要继承传统新闻报道的精髓,保持真实性,以新闻事件为基础,将新闻事件的真相交待明确,让读者明确其中的来龙去脉之后,可以对舆论进行导向,尊重真实性的同时,读者也会尊重新闻报道。
目前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量而扭曲事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媒体关注度的需要,但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并不利于媒体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新闻素材,猎奇的新闻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引人注目,但是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赢得读者的心④。
(二)信息解读能力
当有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发出新闻报道,在报道当中说明目前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读者为了获取第一时间的资讯,也会点击浏览,可以说这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无法到达的速度,但是通过对这些新闻报道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资讯的内容非常浅显,并没有非常深刻的评论,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编辑在追求第一时间报道的同时,无法深刻地对该事件进行审视,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一些编辑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并不够扎实。
同样的事件,当电视广播和杂志以及报纸等方式报道出来,往往让观众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主要就是因为信息解读能力,在对事件了解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得更加全面,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信息的编辑方式进行处理,尽可能高地还原真实性,并对新闻本身做出真正有正确社会价值导向性的评论,进而在社会当中产生良好的反馈,真正将新闻的作用发挥出来⑤。
(三)公信力
报纸和杂志等纸媒注重的是销量,通过销量可以证明媒体的受欢迎程度,而电视则需要收视率,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讲点击量是衡量媒体受关注程度的很大因素,各大媒體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会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但是互联网因为其本身的特性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因此很多投资商也纷纷转战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应当如何提高自身的销量或者是收视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很多的传统媒体具有公信力,读者愿意通过该平台获得资讯,并愿意相信该平台提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种公信力虽然是不能通过收视率和点击量在短时间内证明媒体的能力,但是确实影响着媒体的生死存亡,一个媒体一旦丧失了读者的信任,没有人愿意相信该平台的新闻报道,那么该平台将很难生存下去。因此虽然传统的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一些八卦新闻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收视率和销量情况,但是这种行为实际上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将会降低公信力,让读者对该平台的专业程度产生质疑。从长远的角度看,媒体的公信力才是其生存的关键。
(四)社会责任
新闻报道媒体应当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既然有一定的话语权,就要对自身的权利负责,更要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心系社会和群众,在进行评论的同时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⑥。
总结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在蓬勃发展当中展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对新媒体的现状进行梳理,能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帮助,然后介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最后介绍关于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探索,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分别是真实性、信息解读能力、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希望能够为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作者:鲍亮亮
第6篇:新闻报道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状况研究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VR),是指将现实的生活中的场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三维仿真,使得用户会有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甚至拥有比现实环境更加丰富立体的观察视角。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不再限定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受众逐渐开始主动获取信息,并注重接受信息时有参于的体验感。因此VR新闻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VR新闻又可定义为沉浸式新闻。它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或者说将虚拟现实技术渗透到新闻报道中,使得虚拟现实技术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真实感,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能够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获得不同以往的信息阅读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状况
1.国内
虚拟现实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沉浸感和交互性。VR新闻营造出来的虚拟现场,可以让受众变成整个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传播中其它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拓展了新闻信息的内容。
在G20报道中,央视别出心裁推出了“用VR看—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这一特别报道。央视把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用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受众,使得受众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除此之外,央视新媒体平台还设计推出了《G20360°》《立体G20》《G20观察》等节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景视频拍摄,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峰会的现场情况。
2.国外
360°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叙事工具,其存在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简单应用。它能够为受众提供一种深层次的沉浸式阅读体验,让受众有一种对新闻事件感同身受的体验。无论是长篇新闻报道还是突发性新闻或是现场新闻直播,360°视频拍摄都是最具有优势的选择。
2016年5月27日,《华盛顿邮报》发布了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360°视频报道—《意想不到的世界》。这篇虚拟现实长篇报道,除了文字部分,还包括了360°视频、照片、地图等各种媒介形式,在整个报道中,总共容纳了6段时间长度不大于2分钟的360°全景视频。受众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整个新闻事件时,可以看到新闻事件的文字部分,地图在屏幕的左边展现出来,360°全景视频则在屏幕的右边呈现。受众可以随意拖动视频,来全方位的观察岛上的环境状况。
三、新闻报道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能够直观的还原新闻报道的现场
不同的新闻类型需要运用不同的新闻报道方式。像体育赛事新闻,重大庆典活动新闻,会议性新闻等,非常适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运用全景视频的拍摄手法,最大限度的还原新闻现场,能够给予受众最直观的最真实的体验。
2.能够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传统的新闻媒体报道方式往往是受众被动的接受信息,参与度和体验感都很微弱。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报道,使得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受众获取信息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得新闻的价值大大提升。弥补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使得媒介成为人感官系统的延伸。
3.能够全景呈现弥补叙事疏漏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会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这就不可避免地掺杂新闻工作者自身主观的因素。新闻报道就不能完全做到真实、客观、公正。这种情况会造成新闻失真或者严重与事实不符。然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团队采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器材,全方位,多角度拍摄。获得系统完整的新闻资料,然后呈现在受众眼前。使受众能够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全局了然在胸。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件的真相。
四、新闻报道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技术瓶颈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第三季度的宽带上网平均速率3.7Mpbs,在全球仅排名第91位。宽带速率低意味着要降低视频的清晰度才能减轻服务器的压力,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受众观看流畅度的体验。因此宽带速率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除此之外,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大规模应用与推广的阻碍因素是虚拟现实技术设备体验所造成的不适感,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的成本过于昂贵,消费级别层次高,难以使普通大众接受。
2.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新聞价值流失
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新闻时,需要在前期进行构思,中期进行建模与接口转换。所花费的时间周期特别长,而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是第一要素。所以虚拟现实技术多用于时效性不强的新闻报道中。但是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就会因为技术与时间的问题与虚拟现实技术失之交臂。
3.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的问题
在灾难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其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若把握不当,会给灾难中的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会给受众带来不适感。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挑战。
五、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新闻报道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新闻媒体组织应该勇于尝试新的叙事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和渗透到新闻报道之中去,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信息和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作者:郭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