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
圖片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图片是一种传播符号。它在当今的新闻时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图时代的到来反映了图片价值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图片是文字附庸的地位,开始有了主导的地位,图片开始扮演起“看图说话”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闻摄影也应该突破传统,开始采用新的发展措施,来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1读图时代中图片的价值
1.1吸引眼球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交换劳动成果的时候,就有广告意识。会把将要参加交换的物品再插上干草,引人注意,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广告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广告的内涵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了,而是在于吸引人们的目光,最大的功能就是招揽。在众多的买家面前,商家利用图片将商品的功能、价位等所有信息告诉买主,使买主更为直观的了解商品,从而达到成交的目的。这些早年间的广告为后来的读图时代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末,都市报纸的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都以最具冲击性的图片作为封面主体,目的是刺激消费者买报的冲动,这样的视觉感官,是远远超过文字的。在人类具有的视、听、闻、触几大感觉功能中,看是第一重要接收信息的功能,最大、最小、最丑这些最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能吸引人类的视线,所以在新闻摄影作品中,要格外注意这些差异性。美好的东西总会使人注意,新闻作品只有展现出最具美学的特征,势必会使新闻作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新闻摄影者还要找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点,把这种不同点放大,就会取得很好的吸睛效果[1]。
1.2形象直观
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图片新闻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它能把新闻中最精彩的瞬间定格在纸上,让读者一目了然。而文字新闻需要将新闻发生的过程描述成文字,使得一些内容将因编辑者的各异而过滤掉,使读者错过新闻事件的完整性。但新闻图片的再现,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能直接再现新闻的精彩瞬间。新闻摄影者应该尽量最直观的反应新闻事实,抓拍最具说服力的新闻图片。在拍摄的过程中,要选择有说服力的,符合新闻主题的图片,这就对新闻摄影师的拍摄技巧有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不仅要把新闻事件直观再现,更要注意其中蕴藏的含义和要传播的思想。新闻照片中新闻是最重要的,图片是承载新闻内涵的特殊载体。在图片内容都构思完整之后,才能拍出优秀的新闻图片[2]。
1.3特殊魅力
新闻摄影主要是为新闻所表达的内容所服务,首先新闻摄影必须围绕着新闻主题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拍摄的图片会出现残缺不全的现象。但是摄影者如果另辟蹊径,利用这种残缺的构图模式,很有可能会呈现更好的效果。曾经有一幅摄影作品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它在前景中,拍摄的就是一位失去右腿的老战士,图片中没有其他的画面,就定格在那失去右腿的老战士下身,这样能更好地抓住读者的目光,引人沉思。中景是载歌载舞的太平盛世。远景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古老的作品仍使现代的人印象清晰,这就足以说明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品,有着特殊魅力。残缺所代表的特殊魅力,是其他构图方式无法比拟的。它将残腿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眼前。在当今发展迅速的年代,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新闻主题了,但是破缺式的构图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且要突破和创新。选择抓拍人或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摄影作品,实际上就是摄影者对于个性的理解程度。理解的深,表现的就会特别。摄影工作者想要通过图片去反映社会的实质,就要潜心的钻研摄影技术,发现事物运动的常态。不放过任何抓拍的时机,力求呈现最具说服力的瞬间,来表达新闻图片的特殊魅力。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摄影作品[3]。
2读图时代下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我国的新闻摄影起步较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线路之后,新闻摄影才开始快速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图片的人文关怀意义逐步增强,艺术倾向也向一个好的趋势发展。在读图时代,新闻图片是整个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它的重要性今非昔比,所以准确的定位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是有可行性的,以此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4]。
3读图时代新闻摄影价值的改变
在传统时代的新闻图片只是一个配图,没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但是现在的读图时代下,新闻图片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它逐渐脱离文字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的进行新闻报道,开始在新闻界有着重要的价值。读图时代的新闻图片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它与文字新闻一样,都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完整的团队,才能将其完成。在各种信息繁多的当今社会,媒体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人们现在都追求更快速准确的信息,信息的实效性非常短。在一个速食化的读图时代,一张小小的图片反而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一张有特点的图片很有可能成为竞争中一个关键性因素。新闻图片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新闻报道,它现在正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那就是承担了广告媒体的作用。
现如今,很多新闻的头版头条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张具有特色的大幅图片。为的是造成更震撼的视觉效果,使人一下子就记住新闻的头条,达到了传播的效果。新闻图片作为宣传手段的载体,使得人们对它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新闻图片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图片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从构图、用光、色彩方面力求做到最好。
新闻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图片不断的创新,现在人们开始尝试用重组照片的方式,使照片的立体感增强,还原度也越来越清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现场发生的事情。组图摄影不再是新闻现场的随机拍摄,而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跟踪报道,这除了对形式上的追求以外,也对新闻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4结论
对于读图时代,新闻图片的质量完全来自于摄影的专业技巧,一张极具特色的新闻图片能在新时代的读图竞争中发挥有效的传播作用。读图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文字新闻地位的降低,在图文并重的今天,新闻摄影如何在读图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杨见
第2篇:浅析新闻摄影与伦理发生冲突的原因
新闻摄影是指以新闻图片的形式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闻记者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新闻现场、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形式,其宗旨是突出现场,传递核心事实、向社会施加影响。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的总和。具体地说,新闻摄影的伦理考虑包括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的权利的同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当然,新闻与伦理的冲突不仅仅只是新闻摄影,还有新闻稿件、记者采访等方面,而在本文中仅就新闻摄影与伦理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媒介环境的影响
第一,媒介竞争的影响。这几年,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新媒体,更是发展地很迅猛。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内容缺乏深度、阅读碎片化等问题。
在当下这个态度比事实更重要,速度比真相更重要的时代里,有太多的人不怕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不怕对他人造成伤害,却生怕自己的手慢,错过一篇难得的十万加。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媒体们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受关注度,新闻摄影也是如此。一张能够引起轰动的照片,能够顶的上一篇十万加的好稿件。因此,相机镜头出现在了社会各个角落,每个人都赤裸地站在闪光灯下,等待着人们的点评。
第二,利益至上主义妨害新闻专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开始用金钱来衡量事物的价值,新闻理想在利益面前似乎越来越难以发挥其作用。很多记者开始忘记自己踏入这一行业的初心,一切都没有一张有轰动效果的照片来得重要。新闻媒体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通过新闻摄影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向社会传递积極向上的正能量,解决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媒体缺乏法规约束导致职业道德偏低。我国目前新闻媒体行业规范还不健全,职业道德体系建设不尽完善,媒体内部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制约监督体系尚显薄弱。因此,当新闻摄影与伦理出现冲突之时,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的方法与标准。这就使得新闻摄影出现混乱的状况,不少媒体明知一些照片会对当事人造成其不该承受的伤害,侵害个人隐私权,依然我行我素。
二、记者摄影主体的自身原因
第一、新媒体时代,“有图有真相”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各个媒体对新闻图片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获得独家“照片”,挖掘独家新闻,镜头就会逐渐进入当事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当事人的生活曝光,侵犯其隐私权,损害人格尊严。
第二、新闻摄影主体不够专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机价格不断下降,新闻摄影的门槛不断降低,如今已经真正进入“全民摄影”的时代。但是新闻摄影的主体更加多元,同样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摄影主体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是否能够引起轰动成为其考量一张新闻照片的关键因素,而照片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其可能并未考虑到或者放在了第二位。记者有责任竭尽所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真相,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也需要树牢底线意识,不传播血腥、灾难、痛苦的非人道画面。媒体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但是有责任和能力避免新闻报道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发生。
第三、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关注人、尊重人,主张以人为本。在新闻摄影之中,人文关怀指的是摄影图片应该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比如,在大灾大难面前,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在进行新闻报道之时,就需要特别要注重方式方法,如何更人性化、更谨慎、更理性去把握拍摄的分寸。少一些不人道的二次伤害,多一些人性化的温暖关怀。“在灾难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客观的镜头,主观的眼睛’,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渗透到摄影作品中去,才能引起人们去思考、去同情,或从心中感到爱的力量。”
三、法律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新媒体的勃兴使得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新闻法规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媒体的发展步伐,这也就使得新闻摄影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法治和新闻伦理亟待调整改革。
法律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对权利义务进行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新闻法规制度不健全,就无法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照片具有形象化传递新闻现场的能力,而且不仅仅只是表象的描绘,还能深度地传递情感。但是如果现场充满血腥,或者侵犯当事人的尊严,那么这种情感就会吞噬受众,使其麻木。一旦有损伦理的新闻照片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媒体之上,就可能严重影响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摄影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似乎越来越激烈,其实不然,新闻摄影与新闻伦理两者之间是存在“统一”的。无论是灾难、战争的报道,还是关于个人领域的报道,都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固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慎重处理涉及暴力、血腥、灾难、战争、个人隐私等问题的照片,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在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王斌
第3篇:隐性失实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分析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工作的核心,也是新闻工作所追求的目标,通过新闻报道把最真实、最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观众或读者。其中新闻摄影报道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图片、视频与文字阐述相融合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较为形象、直接的把信息传递给每个观众或读者,所以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存在隐性失实的问题,严重干扰了观众或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客观获取和认知。
一、新闻摄影报道中隐性失实的表现形式
(一)张冠李戴,产生视觉的误导
镜头场景的交错使用是广告摄影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给消费者更为直接的观察和了解广告内容,这种技术实质上是将两个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重新形成了一组信息符号组,充分利用不同元素的特点。然而如果将这种技术用于新闻摄影报道中,把两个或者多个毫无联系的事件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的问题,给观众或读者产生了视觉的误导。
(二)信息缺失,造成理解的偏差
新闻报道在利用摄影图片时,想让观众或读者更为直观、具体的认知新闻信息的内容,进而达到客观的评价。摄影图片作为较为常用的新闻报道方式,容易被观众或读者接受与理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摄影图片也是最为容易被处理的,造成了关键或重要信息的缺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所以说新闻摄影报道中的信息缺失能够造成隐性失实的问题,需要对其的有用信息和多余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
(三)文字使用不当,易诱导受众解读
新闻摄影报道除了包括影像以外,还包括了新闻标题、影像文字说明等,这些文字的使用是否恰当也关系着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的出现。一是在新闻标题方面,标题的选取不是随意的,也不是艺术性的,需要在充分了解事件来龙去脉进行报道;二是在影像文字说明方面,文字说明的配备要符合新闻事件的真相,不可为吸引观众或读者的眼球而随意编写,如果使用不当,非常容易诱导受众解读出现误差。
二、新闻摄影报道中隐性失实的原因
(一)受新闻工作者的个人意志影响
在新闻摄影报道中,非常容易受到新闻工作者的个人意志的影响,有目的性的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模糊新闻事实内容,容易导致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现象。主要是意识形态和产业行业两类新闻媒体容易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具体的说就是受到切身利益的影响,进而造成了新闻摄影报道的隐性失实。
(二)新闻摄影者的摄影出现偏差
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摄影技术的偏差和不足,容易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出现隐性失实的问题:第一,拍摄地点不当,新闻摄影者由于选择的摄影地点不当,拍摄出的作品不能够展现新闻信息的真实内容;第二,摄影色调失真,新闻报道需要的是真实性,而不是艺术加工的摄影作品,把最真实的影像展现给观众或读者,这样才能让观众或读者真正的去理解新闻内容。
(三)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文化价值产生错位
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新闻工作者与观众或读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新闻工作者所采用的图像或文字受到其文化价值的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也是基于其文化价值,所以如果两者在文化价值方面存在差异或不同,新闻工作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会造成受众难以理解或者理解出现相悖的现象。
三、解决新闻摄影报道中隐性失实的措施
(一)要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新闻摄影报道的价值在于保持其真实性,让更多的观众或读者去了解事件的真实内容和来龙去脉,从而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作用和重要意义的所在,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肆意的隐藏事实,去迎合观众或读者的口味和爱好。
(二)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理论修养
由于观众或读者所成长的环境存在差异,且受到学历、民族、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新闻摄影报道理解产生了偏差,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强化文化理论修养,掌握观众或读者对新闻摄影报道的理解方式,不断提高新闻摄影报道的水平,真正把新闻摄影信息展现给受众。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做好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保证。首先,新聞工作者可能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容易产生新闻摄影报道失实问题。其次,在自律的基础上,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敬畏人民,坚持真理,严格执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核心。
(四)提高新闻摄影者的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是新闻摄影报道的关键环节,在摄影地点选择、曝光程度、色调等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新闻摄影的本质是再现、表现的过程,不是艺术的表达,需要遵循事物的真实客观性,只要这样才能避免新闻摄影报道中隐性失实问题的出现。
作者:宋锴
第4篇:体育新闻摄影中的女性运动员形象
近年,随着国际性的体育运动在中国普及,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体育,客观上促进了体育新闻的发展。与此同时,图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类社会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因为直观且具体的特点,对个人形象有塑造作用。体育新闻摄影中所呈现出的女性运动员形象,将会对女性运动员在公众心目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CCTV5官网刊登的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2016年8月5日到21日)的图片集为研究对象,对图片集中的女性运动员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当下体育摄影中女性运动员形象构建的特点。
一、被报道体育项目数量
奥运会作为全球的体育盛事,一直被视作国家体育实力展现的重要平台。CCTV5所选取的里约奥运会高清图集,题材较为全面。在报道题材上,女性运动员参与体育项目的组图数量少于男性运动员,尤其是在以力量为主的比赛中,女性运动员的组图偏少。例如拳击比赛男性运动员的报道频率要远远高于女性运动员;而以阴柔或技巧为主的运动,女性运动员的报道有所增加。比如游泳。
当女性运动员成就增加、表现越来越好时,女性运动员的媒体曝光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例如女排在报道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男排。这源于,中国女排的奥运成绩较好,曾经也一度成为国家体育实力上升的代表,受到了更多的公众关注,媒体对排球比赛的报道也更倾向于女排。
二、表现手法
摄影照片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色彩运用,构图,拍摄角度,技巧等。
在CCTV5的奥运组图中,大部分的图片色彩都较为鲜艳,且使用了较高的快门以达到拍摄瞬间动感形象的目的。较慢的快门使用偏少。鲜艳的颜色和动感的定格瞬间,使得运动员的形象更加阳光向上,能加深公众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理解。
构图上,在拍摄中国运动员时,组图更倾向选择拍摄到运动员与国旗在同一画面的照片,且国旗与奖牌等元素基本上都位于图片中心位置,与运动员一起作为重点对象来突出表现。通过图片中的奖牌、国旗,能激发公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在这种强烈的归属感下,能够塑造运动员“民族英雄”的形象。
在拍摄角度上,多为运动员正面或侧面的照片,往往展现的是运动员运动中的画面。正面的照片能够使公众清晰感受到运动员当时的感受与精神面貌,而侧面照片能够体现出运动员的轮廓,加强比赛氛围的传播。不同的拍摄角度能使公众清晰感受到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不同的美感,以及各类运动的难度。这就有利于塑造女性运动员努力向上,不断拼搏的个人形象。
女性参与体育运动,也是对自我身体的一种解放,但是部分拍摄女性运动员照片的构图与角度却具有一定误导倾向。摄影师选取了暧昧的角度与构图,使得其中部分照片有消费女性运动员身体的倾向。
三、拍摄时刻
体育摄影的拍摄时刻根据比赛的进程可以分为,体育项目进行前,体育项目进行中,体育项目结束后。
体育摄影中,项目进行中的女性运动员,往往是为了更好完成体育项目而拼搏的形象。照片中的女性运动员,全神贯注,不懈奋斗,这些都能展现女性运动员奋斗拼搏的形象。
组图中也出现了呈现女性运动员力量美的新闻图片。相比男性运动员,这类充满阳刚力量的场景在普遍以“阴柔为主”的女性身上,更能体现出体育精神中“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从而传达出运动员“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塑造出运动员自强的形象。
体育项目进行中的照片能够展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风采,而进行前和完成后的照片,则会使得运动员的形象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感性。与男性运动员相比,女性运动员有更多的賽场下的时刻,这些图片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摄影中的体现。与女性运动员私人生活相关的报道,能够塑造女性运动员感性的一面,展现一个真实的运动员形象。但是过多的此类型照片,会加强女性运动员阴柔的一面,并且容易使受众忽略她们在赛场上的拼搏形象。
四、娱乐化形象
随着受众年轻化,体育摄影也开始将运动员形象娱乐化。例如,《女子100米仰泳颁奖,傅园慧送表情包》,该组图片一共有5张,其中有4张是傅园慧个人表情特写,1张是领奖时傅园慧与其他运动员站在一起做鬼脸的表情。此类照片能够将运动员的个人形象具象化,让运动员的真实性格得以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能够改善目前我国体育运动员较为严肃的形象,使得运动员的形象显得亲近可爱,拉近运动员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但同时,这类照片容易将受众的关注点由运动员本身的成绩转向运动员个人的娱乐化形象,从而使得运动员形象被过度娱乐消费。
结论
通过研究CCTV5官网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发布的组图,能够看出在体育摄影中女性运动员的形象整体呈现阴柔美,与男性运动员相比较,形象更加感性。具体来说,体育摄影中的女性运动员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报道数量上,女性运动员的体育项目报道数量低于男性运动员的体育项目报道数量。在以力量美为主的体育摄影中,男性运动员的报道数量多于女性运动员的报道数量,更多的体育摄影展现了女性运动员阴柔美的形象,但同时也开始出现一部分展现女性运动员力量美的报道项目。
(二)在表现手法上,体育摄影使用鲜艳的色彩来展现女性运动员阳光的一面,部分照片因为暧昧的构图与角度,而具有色情倾向。
(三)通过比赛进行中的拍摄,展现出了女性运动员努力拼搏,不轻易言弃的形象;通过赛场下的时刻,呈现了女性运动员的个人情绪表达,塑造出了真实且感性的女性运动员形象,增强了女性运动员阴柔美与真实感;但是对女性运动员私人生活的关注,或者娱乐化倾向,会引导受众更加关注女性运动员的个人生活,从而减弱对女性运动员在赛场上成就的关注。
(四)体育摄影作为媒介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总体特征:奥运会被认为是展现国家体育实力的赛场,因此体育新闻摄影更多地将运动员与国家形象相挂钩;运动员被认为是代表着国家形象的民族英雄,因此出现了运动员与国家符号相联系的照片,而女性运动员往往也就被塑造成为民族英雄的形象。
图像在当下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某种程度上,图像还在影响着人类对社会的感知与认识。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现实进行学习与认识。基于体育摄影中的女性运动员形象,公众会对当代女性运动员群体产生相对应的认知。而当“观看规则”发生改变,图像意义的解读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公众“观看女性”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运动员的认知和期望的改变,因此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带有明显的现代女性矛盾形象的缩影:一方面既存在女性寻求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形象,如展现力量美项目的报道数量上逐渐趋近平衡;另一方面,却因为社会现实原因,女性运动员的形象依旧具有男性“观看者”眼中的特质,偏重于阴柔美特质,也存在身体被消费的现象。
图像对现实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重构”作用。当公众看到体育摄影中的女性运动员时,会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对图片的内容进行“解码”,以此为依据来理解女性运动员的形象,并且最终将这种存在于图片中的“符号”当做女性运动员的真实形象。因此媒体在再现女性运动员形象时,需要遵守基本的新闻操守,尤其是在报道女性运动员的赛场上和赛场下的表现时,要尽量做到摆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尽可能展现真实的女性运动员个人特色与形象。
作者:王鸽
第5篇: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研究
新闻摄影图片能够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形象生动、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现场的情况,再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能够帮助广大受众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新聞事实,这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速度相符合。在全媒体下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同时结合先进的媒体技术也实现从单一静态的形式向声音、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动态形式转变,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新闻摄影图片方面的需求。但在此过程中也衍生出许多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全媒体视角,重点研究新闻摄影图片。
1全媒体的简要概述
1.1具体定义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一家家政公司提出,用于传播自身的家政服务与产品,后期在信息传播的发展浪潮下全媒体的应用领域逐步延伸至大众传媒方面。虽然目前全媒体尚未形成准确统一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全媒体可以被看作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融合下的产物,但此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新媒介与旧媒介进行叠加,而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以及其他现代先进技术完成的一场深度融合,在文字、图像以及影音视频等表现手段之上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譬如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兼容各种媒体手段。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媒体形式当中全方位地获得信息内容,进一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1]。
1.2实际特征
全媒体主要有融合性、系统性以及开放性这三大特征。其中融合性指的就是全媒体通过将不同内容、媒介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等相互融合后,变成一个集传播技术与内容、传播渠道与营销于一身集合体。而系统性则指的是全媒体按照规范有序的形式进行组合,而非彻底摒弃传统单一的新闻报答模式;开放性指的就是全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也就是说在全媒体下信息内容和渠道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2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特点
2.1图片数量迅速增多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图片无论是在传播技术还是方式上均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数量和传播速度急剧上升,在互联网的强势介入下新闻事件在发生后的10分钟之内便会出现相关新闻照片,人们能够掌握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及时传播也成为全媒体下新闻摄影图片的一大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新闻摄影图片的迅速增多,图片质量却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虽然人们能够随时利用身边的设备拍摄大量的新闻摄影图片并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实时上传,但实际许多的图片其构图、光影、角度甚至清晰度等均处于低水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被称之为新闻摄影图片[2]。还有一部分传播者尚未脱离低级趣味发布一些虚假的新闻摄影图片,譬如说“华南虎事件”等,严重影响了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
2.2图片传输更加自由
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之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传统媒体当中受众者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只能够单方面的接收由媒体通过事先设定好的议程传播的图片信息等,而全媒体下受众者除了能够接收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之外,还能够利用互联网、虚拟论坛等社交软件自由发布对信息和图片的想法、评论、意见等内容,尤其是对于某些存在争议的新闻图片甚至能够引起较大的舆论争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使得受众也成为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者,譬如说在前不久的意大利地震当中,正式通过社会民众的镜头和拍摄照片使得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尽管大多数民众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其拍摄的新闻图片也远远无法达到专业的摄影水平,但此时其已经具备了生产新闻摄影图片的身份。
2.3图片使用得以细分
不同的受众对新闻图片的需求以及阅读兴趣等方面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播方式由粗放式的大众传播逐渐转变至集约式的分众传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需要自负盈亏,因而广大媒体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也更加趋向于向某一领域进行深度发展,即呈现出专业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譬如说在当前的新浪网新闻图片频道当中,已经被细化分为体育、新闻、娱乐、音乐等大大小小将近20个子栏目,并且在每一个子栏当中都配有相应的图片。例如在娱乐栏目当中,放置了大量娱乐明星、影视新闻的报道图片,更加贴合关注娱乐活动的受众需求。而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对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阅读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图片传播的针对性,更加吸引读者,帮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3]。
2.4实现图声有机结合
在传统媒体当中新闻摄影图片只由图片和文字构成,而此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图片内容和新闻信息,因此长期以来一种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与认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摄影图片也开始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在原本静态的图片当中可以融入声音,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图片将同期现场的声音、旁白解说等声音与图片进行融合,使之变为有声幻灯片,从而令新闻摄影图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强了新闻图片的清晰度,同时借助各种虚拟效果也能够对新闻摄影图片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比如说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瞬间还原爆炸前的场景等,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新闻现场的情况,而此种新颖化、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网民的喜爱。
2.5拷问社会道德底线
新闻摄影图片具有强烈的可视性与形象性,能够更加直观地向人们介绍和展示新闻现场情况,但其与真正动态的新闻传播模式譬如电视等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图片中的静态画面又能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图片的传播效果[4]。在新媒体当中受众能够在信息传播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可以灵活自由的运用各种各样的自媒体途径表达自己对于新闻摄影图片的理解与看法,进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这也意味着新闻摄影图片在全媒体当中逐渐呈现出深度传播趋势,然而随着带有争议的新闻摄影图片传播数量的持续增多,也在一次次冲击和刷新社会的道德底线。比方说之前在互联网当中曝光了一组医生在手术室中的百态图,有的医生正在做手術,而有的医生瘫倒在地,还有的医生对着镜头摆出“V”字手势,该组照片一经流出瞬间在网络当中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手术室作为神圣之地不仅不应该拍照,同时人们对医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态度也产生质疑,甚至有部分网民“人肉”出图片中医生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强烈抨击,然而事实上新闻摄影图片的记者透出,图片中的医务人员刚刚经历了一场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医务人员身体疲惫但仍然觉得非常高兴,在经过其同意之后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时刻。图片本身并不存在造假行为,但却依然引起了强烈争议,正是由于新闻摄影图片的深度传播,使之对社会道德底线形成考量,而这也在提示着人们务必要守护住道德底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摄像机等移动设备加入拍摄大军当中,使得新闻摄影图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同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图片的传输速度、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快更自由;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渐关心新闻摄影图片的用途,对涉及道德底线的图片予以抨击和抵制。在与现代媒体技术的融合之下,新闻摄影图片也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作者:郭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