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关于新闻学受众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2023-12-09 02: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什么是新闻学受众?它对新闻学的影响都有哪些呢?新闻学受众对新闻学信息的接收情况决定了新闻学价值的实现和实际效果的实现过程。 最后,新闻学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新闻学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新闻学传播的目的是要新闻学受众接受新闻学传播的内容,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新闻学传播是双向的,新闻学受众接受信息后必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那么它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新闻学受众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新闻学受众接受新闻学时的影响流分析

  

  近年来受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受众是新闻学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决定了新闻学的生产目标,新闻学的受众分为潜在受众、外围受众、主体受众和核心受众”,简而言之就是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所以研究受众心理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受众心理比较关键的就是研究新闻学传播过程中受众所接受的意见是被什么所左右,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0 绪论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最先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初,在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中,魔弹论还非常盛行。为了调查大众媒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进行了著名的伊利县研究。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大多数人早在竞选运动之初就已经做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只有约8%的人由于竞选运动改变了投票的意向,而这批人之所以中途改变主意,也并不是听从了大众传媒的宣传或劝服。拉扎斯菲尔德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媒,而是一部分其他选民——拉扎斯菲尔德称其为意见领袖,他们频繁接触报刊、广播等媒体,对有关事态了如指掌。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再将其传递给同事或其追随者。这一过程即为著名的两级流动传播。

  

  1 影响流产生以及关于意见领袖的分析

  

  在我们来讨论影响流和意见领袖在新闻学受众中的作用和状况时,我们先来看一份由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通过朋友和同学的传播和帮助,分别通过网络、口传等不同方式,发出180份,最后答案有效为100份,有效率为百分之60左右。排除其他一系列因素,笔者针对答案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归结。

  

  附录:调查问卷原稿

  

  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您觉得这个理论有问题吗?

  

  A、有 B、没有

  

  回答A的终止问卷,B的继续

  

  一般来说,您在看报纸、电视、上网的时候喜欢看什么栏目?(开放式问答)

  

  你在从媒体获取消息的时候是全部接受还是有选择性的接受?

  

  A、全部接受 B、选择接受

  

  回答A的终止问卷,B的继续

  

  4、在选择性接受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判断的?(多选)

  

  A、看专家评论B、看看网络上的评论C、看媒体对此的评价D、阅读当地最权威的媒体上看看怎么说的

  

  5、比如杭州发生的70 码事件,以此为例说说您是从哪个渠道去选择接受信息的?(多选)

  

  A、看专家评论B、看19楼的评论C、看媒体对此的评价D、看中央台的报道

  

  6、最后您最接受的是哪一种?

  

  A、专家评论B、19楼的评论C、媒体对此的评价D、中央台的报道

  

  问卷调查结果归纳1:

  

  问卷调查结果归纳2:

  

  1)意见领袖理论的新时期发展:一部分受众成为了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基于传播学理论来说的,但是在新的传播学发展下有了新的诠释,从笔者得到的调查问卷情况来看,网络传播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意见领袖更多地从网络中诞生了,比起专家的评论时代,现在的受众似乎更加相信平常人或是应该叫做版主的评价和分析。从互动式网络传播的受众角度看,那些BBS、E-mail、博客的“另送”等方式而具有“聚众”的性质。由于社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介尤其是网络将丰富的、内容迥异的信息提供在受众面前,供他们选择,受众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受众在接受信息上完全是可以有自己的主动权的。某些受众就变成了一部分意见领袖,我们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版主等可以说就是某些意见领袖。

  

  2)影响力大小对比: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6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信息接受的主要框架是来自媒体本身的报道,但是论点和观点来自于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几年前主要还是以权威评论为主,现在更多向网络倾向;61%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上的评论开始进入是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权威评论出现空话、套话多;39%认为目前的新闻学对深度挖掘不够,所以必须依靠多级影响流中的意见领袖。

  

  2 权威信息、专家评论、网民评论和媒体评论的现状

  

  2.1 传统评论与受众接受

  

  由于角度和立场的不同,新闻学评论的作者和读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感受和分析文学评论现状及其成因的思路与结论,肯定是有出入的。媒体或是专家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话语,首先在于新闻学从发生、传播到接受、消费的过程,只有当评论的作者/生产者和评论的传播者/流通者、接受者/消费者在文学基本的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上都达成一致,这种传播才能够实现。否则,这个过程就不能成为一个信息畅达交流的过程,也就不能称其为影响流了。

  

  2.2权威信息与受众接受

  

  媒体是有责任传播正确信息的,在发布的时候应该警惕新闻学框架效应,一个单一的新闻学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框架展现出具有完全不同特点的版本,正如此次事件出现的不同版本一样,每一个版本都以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立场,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学框架效应”。新闻学窗口框架的大小和角度首先是由媒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媒体空间的大小、播报时间的长短、记者所在的位置都会影响到新闻学的选择,这种受到新闻学框架的限制而做出的新闻学选择被称为“新闻学框架效应”。

  

  媒体的新闻学为我们提供认知世界的框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认知与判断。并且也能起到使舆论分化,迅速改变人们对事件人物的认识与看法的作用,新闻学内容的取舍与角度其实也是在直接影响了受众的判断;新闻学媒体构造的框架,直接影响了受众的感情和舆论。因此,新闻学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影响流。

  

  2.3网民评论与受众接受

  

  首先是受众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参与讨论,互联网的优点是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weak tie),BBS、读者论坛目前是网上人气很旺的地方。其次是网络使得传播开始出现了个体传播:网络不仅扩张了人的社会交往性,而且也尊重了人的个性,使受众面对媒体时而不感到软弱无力。当受众为强调自我,并确信自己观点和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正确的时候,他有了可以说话的渠道和手段,个体的声音也可以扩大。比如 在1996年,大约有2100万的美国人(占当时达到投票年龄人口数量的12﹪,达到投票年龄的互联网用户的50%以上)从网络上得到了有关政治和政策方面的新闻学。大约有700万人使用互联网或者商业的在线网络服务获得关于总统选举的相关消息。大约3﹪的选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总统选举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美国的赖特基金会在2003年就设立了“巴顿奖”(the Batten Awards)来鼓励新闻学改革。这个奖项强调要以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新的传播模式来促进受众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网络受众使用网络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和普及化,以前“不敢想”、“想不到”的功能都在网上实现了。

  

  3 结论

  

  传统的“意见领袖”理论表达了一个重心——人际传播作用对大众媒介作用的消解或促进。意见领袖是大众媒介与相对迟钝的大众之间中介。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BBS论坛、SNS、QQ群、博客、微博、个人网站)。于是传统“意见领袖”理论中的许多要素已经不适用与我们意识中的意见领袖。传统“意见领袖理论”的重点在于意见领袖与他们的追随者这对关系,而忽视了意见领袖与大众媒体这对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当下,意见领袖与大众媒介有很大程度重合的现象。传统理路已经很成熟和完善,但是遭遇到互联网时必须重新探讨。在本文的分析中,已经充分的肯定了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地位已经越来越提升了,而传统的媒体评论和专家评论反而在网络传播的意见领袖的威信之下了。

  

  作者:何愿

  第2篇:浅议我国电视新闻学学受众角色

  

  一、电视新闻学学与受众的概念定义

  

  电视新闻学学,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学学是电视各种新闻学学性内容和新闻学学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学学诞生了。半个世纪以来,电视新闻学学经历了黑白电视(1958年至1973年)、彩色电视(1973年至1984年)、电视新闻学学立体传(1984年至20世纪末)三个阶段。纵观我国电视新闻学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来概括其发展趋势:报道内容由单一的新闻学学型走向新闻学学性、社会性、知识性有机结合的综合型;报道方式由单一的动态报道型走向动态报道、深度报道、分析评论兼而有之的多样型;播出形式由播音员客串为主走向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栏目的长度逐渐延长。这种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的电视新闻学学栏目正在向新、广、深、活的方向演变,栏目的质量正在稳步提高。随着新闻学学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视新闻学学栏目将会获得新的发展。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本文特指电视观众。

  

  从新闻学学传播的构成因素看。传者和受者是新闻学学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受众借新闻学学媒介发布的新闻学学获得信息,以此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而新闻学学媒介,因能满足受众获得信息需要,因能有益于社会与公众,因能受到受众的信赖、支持而获得生命与源泉,得以生存和发展。传播与接受构成这种流动的整体,应当说是新闻学学传播得以完成的基础和前提。新闻学学传播是整个社会生活通过新闻学学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人际传播中极其重要的渠道。

  

  二、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从新闻学学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讲,受众的支持率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而收视率决定了一个节目的生死与广告收入。从理论上来讲,受众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没有公众,新闻学学传播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学学受众的积极参与为新闻学学传播提供富的新闻学学素材。新闻学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学学传播的潜在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闻学学受众在新闻学学传播中的资源作用。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学学信息实现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对象和目的。新闻学学受众对新闻学学信息的接收情况决定了新闻学学价值的实现和实际效果的实现过程。

  

  最后,新闻学学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新闻学学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新闻学学传播的目的是要新闻学学受众接受新闻学学传播的内容,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新闻学学传播是双向的,新闻学学受众接受信息后必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支持,或抵制……这些反馈的意见对新闻学学信息的再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电视受众角色的变化

  

  回顾我国电视新闻学学发展历程,“受众”这个词汇出现在最近几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对受众角色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受众就是人民群众。建国初期,电视新闻学学节目数量极其有限,从开始觉被赋予政府喉舌的角色,完全按照意识形态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接受教化与熏陶。媒体是国家宣传机构的代言人,制作什么新闻学学节目,制作多少新闻学学节目由宣传部门决定,对人民群众来说,你播什么,我接受什么。电视新闻学学服务全国各阶层,上传下达,此时的受众,在传播过重处于末端。

  

  2.受众就是观众。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社会各个角落,主流媒体的根本地位没有动摇,全国各省都开始有资金和技术兴办电视节目,新闻学学节目的数量开始多起来,传播理念开始受到关注。计划经济下的宣传统一口径的指令新闻学学开始淡化,但根本格局未发生改变。在这个关系中,电视新闻学学是宣传、是教育,而受众是被教育,被说服的对象。角色转变体现在一个“观”字上,仍然处在传播过程之外。

  

  3.受众是消费者。90年代开始,各种电视新闻学学节目如雨后春笋,电视也开始进入市场。先行先试的电视台发现受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电视台开始走向差额,为了争取广告商的支持,优良的节目是吸引受众的核心。电视新闻学学节目开始服务于社会,只有时政新闻学学继续保持宣传特色之外,民生类新闻学学节目完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宗旨,构建新闻学学内容。

  

  4.人人都是受众。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广电运营的格局,电视新闻学学的传播方式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手段,让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播出、反馈中来,受众的地位完全变成了整个传播过程的中心。人们上网的方式和聚集地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个人媒体”形式正在迅速崛起。可谓是“人人都是受众,人人都是传播者”。

  

  可见,互联网这是20年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就是越来越便携,越来越随身。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电视新闻学学与受众将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每个人除了身份证外,也许将被分配到一个唯一的IP地址,参与到新闻学学传播的过程中,发布和接受讯息。

  

  作者:杨广安

  第3篇:网络新闻学学受众的阅读心理

  

  网络新闻学学受众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较弱的自控性和独特的虚拟性,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心理期待来引导自我的阅读行为,于是,跟着感觉走,就成为现阶段网络新闻学学受众中普遍存在的阅读行为。

  

  时间制约下的功利性选择和喜好性阅读。

  

  从客观的阅读过程来看,除非是重大新闻学学、突发新闻学学、个人兴趣所在的新闻学学事件,受众会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阅读和着意去了解更为详实的背景材料之外,一般只会关心有什么新闻学学,而不会太在意事件的细节,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便是受众理性阅读的下降和感性阅读的上升。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站界面是一个网站开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一扇窗口,是吸引受众"第一眼注意"并巩固受众忠诚度的策略性及技术性保证,界面的简约友好,结构的高效有序,是网络新闻学学发布平台起码的设计理念和效率追求。尤其应充分考虑每一条新闻学学全面展示在受众眼前的层次控制,尽量减少信息浏览的关卡,保障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便捷和畅通。其次,尽量避免"信息汪洋"之中"信息孤岛"的存在,重视信息导读的醒目提示。网站主页应如有些学者所形容的那样,如"掰开的石榴",既给人以较强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又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到鲜艳欲滴的榴果;主页栏目的定位必须鲜明和富有个性,各细分的栏目名称必须词意明确,切忌故意雕凿或含混不清,以至误导读者。此外,由于网页新闻学学标题与具体内容的分离,新闻学学标题是引导读者阅读先后顺序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主句要多用实题,少用虚题,尽量在标题中传出新闻学学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在标题主句之后的题解部分应充分借鉴传统新闻学学导语的倒金字塔写作方法,将构成新闻学学事件的主要要素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使读者能不点击正文就能了解新闻学学概要;根据新闻学学事件价值的不同,合理分配其所在网页的物理位置,如滚动新闻学学位置、消息树位置、重点推荐位置、专题新闻学学位置、一般新闻学学窗口位置等。一些最为重要的新闻学学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对标题文字进行增亮显示、变换色彩、缓慢移动,或在标题上贴上主观标志,如"NEW"、"酷"、"!"、"★"等,向读者推荐阅读。再次,网络新闻学学写作应充分考虑到读者屏幕阅读的心理特点,文本写作应遵循简单、易读的原则。比如,一篇独立的新闻学学文稿宜短忌长,尽量使读者不必拉动滚动条;由于屏幕阅读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有限,因此文稿句式宜简忌繁,句子成分尽量单纯,少用复句,要使读者一目了然;网络文稿的文风宜朴实,忌浮华,以减少读者阅读时的理解困难与时间压力。

  

  虚拟环境下阅读的低层性和媚俗化。

  

  网络给受众提供的是一种充分开放自我的环境,受众在网络终端前只表现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其匿名的身份特点可以将社会的种种禁锢和行为规范轻易抛弃,况且,网络受众群体还十分年轻,他们对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各种诱惑还不具备有效的免疫能力。因此,网络读者的阅读心理在遵循传统阅读对新闻学学信息的普适性、娱乐性、奇异性的追求之外,还表现为对传统媒体有意回避的所谓媚俗性新闻学学信息的着意关注,导致网络阅读低层性和媚俗化的普遍存在,其表现为除了一些重大新闻学学事件受到较多点击之外,那些与家庭伦理、个人隐私、暴力灾难、性等有关的主题新闻学学被频频光顾。这形成了一种新闻学学信息点击的"哑铃式"结构,两头部分为重大新闻学学与媚俗新闻学学,而中间细长部分则为非突发性一般新闻学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体应有效发挥"导航"作用,引导受众健康、向上的情趣。对重要新闻学学、突发新闻学学应醒目标示;对有些事件,可以通过新闻学学论坛、专家访谈等形式,加以有效的引导。对媚俗性新闻学学信息,应有节、有制,既不"有闻必录",也不"有闻不录",在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密度上审慎对待。同时,在新闻学学三度(广度、深度、速度)和新闻学学服务(新闻学学搜索、数据库建设)上要注意吸引受众眼球。此外,还要重视各新闻学学专栏的特色定位,这是除重大、突发新闻学学之外能够攫取受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做体育新闻学学、财经新闻学学、娱乐新闻学学等,如果在信息丰度、信息精度、信息附加值上超越传统媒体,并通过双向互动交流,如网络论坛、BBS公告栏、主持人聊天室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和参与兴趣,必然能培养和巩固各板块自己的核心受众群体。

  

  非线性阅读的随意性与离散化。

  

  超链接阅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载播资源(印刷媒体的版面限制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时段限制)所形成的封闭式的阅读行为在互联网空间被打破。人们的视点可能在网页的任何地方(相关新闻学学链接、关键词超链接等)因鼠标的点击而到达另一个网页,甚至另一个新站点,它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某一新闻学学事件及相关背景的全面、及时获得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干扰了读者正常的阅读过程,使他们的在线阅读不停地在网页与网页、网站与网站之间跳转,有价值的新闻学学信息由于信息的过载与导航的不畅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被消耗,并常常误导读者漫游于既定目标之外的世界,信息的传播效率由此也大打折扣。有学者将超链接引起信息离散化的阅读行为形象地称为"随风飘荡",它是一种典型的"跟着感觉走"的阅读模式,其结果是培养了读者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加剧了读者对信息获取的"浅尝辄止"的行为特点。而且超链接的阅读方式,还摧毁了传统阅读方式中根据上下文了解阅读语景以进行整体信息的把握与分析的过程。因此,在超文本写作中对关键词的链接需审慎处理。在这里,处理好主题链接或背景资料链接的开放度至为重要。文本之中的更深层次的链接应遵循适度、精粹、集中的原则,不可捡到篮里都是菜,随意增设链接点,使阅读游离了主题。此外,要尽量使键击链接而展开的次级窗口相对初级窗口较为单纯,限制次级页面的内容只代表一个逻辑信息模块。同时,对某些主题词的链接适当采用封闭式的次级页面,有意设置非线性阅读的终端窗口,以控制链接的无限展开。要依靠Web浏览器中内嵌的一套标准导航控件,如书签、历史列表等按钮,在技术上保证多层链接之后用户能便捷、顺畅地回到新闻学学主题初级窗口,或依靠站点提供的从任何页面到达站点主页的链接,找到到达站点上其他任何信息的分级路径,回聚因链接而发散的预定目标,完成对某一新闻学学主题的完整阅读。最后,信息加工者对链接的信息应进行验证,以保证提供的链接信息的准确性、有用性以及不要超过人们的接受能力。

  

  作者:向淑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