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刍议

2016-08-29 14: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生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理念。“民生”是新闻的特质,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现实的生活需求,内容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并对百姓生活产生着影响。民生新闻也可以报道重大事件、重要会议,但叙事角度、叙事内容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会议新闻,一般的消息可能就会议内容进行概括报道,而“民生新闻”则寻找会议内容和百姓生活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如减税、卫生、低保等能给百姓具体带来影响、变化的信息。民生新闻的出现,提高了传媒人期待已久的公众参与度,以更为快捷的速度,更为新鲜的质地传递给普通民众,从而满足了大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真相的欲望,极大地实现了大众呼吁已久的知情权。那么民生新闻的价值何在呢?

 

  一、以受众为本位的理念

 

  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闻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民生新闻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从这一点来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亦或者说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优势。

 

  二、靠本土化生存的地域优势

 

  在美国,本地新闻节目已成为本地电视台的主要赢利点。据AC尼尔森的一项统计显示,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当中,布什阵营和克里阵营2004年上半年大半的电视广告都放到了“本地新闻”(Local News)当中。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意思是说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两个主妇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谈到的往往是她们最感兴趣的事。广播电视也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民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身边之事也就是本地新闻。

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刍议

  三、充满人文情怀的风格

 

  报媒界一直在强调新闻要“通俗化”,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拉近报纸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求必须“得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看得懂”。这一点,在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中得以实践,新闻让老百姓看起来不再像看“天书”。《燕赵晚报》在这一点上也是做的很突出。新闻标题都是通俗达意的,非常通俗化,内容也是多简练,小标题运用,让市民一目了然。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通俗化”新闻风格其实正是民生新闻的一大风格优势。凡是民生新闻无不是“说”的好。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用语,这种用词让老百姓看起来省事又感亲切。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曾有著名的“公共领域”和媒介关系的论述,这一论述指出,为了使公共事务深入到个人家庭当中去,同时使社会个体、市民阶级投入到公共事务中去。因此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要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这一理论,正是对民生新闻风格优势所在的最好注释。

 

  四、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点评是民生新闻的独特魅力之一,民生新闻应当加大新闻评论力度,揭示新闻本身的深层意义,以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长里短的新闻“琐事”的真正涵义,从而避免浅表化和同质化的产生。这样的新闻点评“不管是新闻本身的解说还是主持人的演播室评论,都不再执著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力求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努力让观众感觉到这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唠叨心中的感慨”。新闻点评可以明确地表明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事关国家利益、民族荣辱的重大事件,更应发挥优势,恪守职责,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准确到位、切合实际的新闻评论能成为新闻的点睛之笔,给人以启迪,使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生硬的说教,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新闻评论也可以民生化,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紧扣主题,结合当前形势,挖掘深层含义,使新闻评论不搞“空、虚、浅”,做到“实、真、深”。

 

  五、社会变革的力量支持

 

  (1)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比任何时候都受到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特别是温饱、教育等话题,自然就成为媒介思考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是否得到体现,也关系到媒体本身以收视率为市场目标的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最大化,因而,民生新闻实际上承载了媒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

 

  以人为本,关注民众,服务民众,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执政理念的改变,社会较快速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为民生新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当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执政者的执政纲领时,民生新闻的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

 

  (2)社会格局变化和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日新月异巳成当今时代的特征。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户籍、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加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社会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从前单一的工农兵学商社会人的关系定位,又演变出了更多的社会角色,分工也越来越细,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转型,不单单造成了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生活问题摆在了民众的面前,从过去单纯依赖政府转变到依靠自己,有时民众会惶惑,会不安,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以往由政府承担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福利都削弱了,变成要由单位或个人自己承担了,这个压力不言而喻,它的诉求也一定会特别多。记者作为站在国家这艘船上的瞭望者,自然肩负着沟通舆情、反映民声、为百姓牵线搭桥排忧解难这样的任务,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民生新闻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社会格局的变化调整,已把民生新闻推入了主流传播的范畴,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媒介自身也需要新闻源,诸如群众住房、医疗、就业、就学等诸多问题的提起,也给新闻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这样,民生新闻就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唱起了主角。在这样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上,普通老百姓也有能力和社会对话了,这是以前的传统新闻所不能想像的。

 

  民生新闻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它的平民精神和平民内容,如果再在它的表现方式上也注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那么,它就注定会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当民众把民生新闻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作自己的倾诉对象时,电视传播的互动功能也就由愿望变成了现实,这是新闻本质的回归。

 

  作者:闫升 来源:青年时代 2016年1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