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11-02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且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这个深远的意义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五四谈话”中高屋建瓴地给出答案,他说:“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航船驶向何方?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既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又体现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集中展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是每个国家的追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期盼。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就在于他们相信,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能带来生产力的更快速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追求。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中展示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质,体现出社会主义无比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和振奋亿万人民的激情和斗志。
民主,我们讲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区别于西方民主的标志。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更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制度上、法律上的保证,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特别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全社会奉行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管理主要是用行政的办法自上而下领导一个国家和社会,治理则根据社会多元化的特点,采取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起来领导一个国家和社会,这就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文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关系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观察,文明的进步需要在经济领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国民的素质要不断提升,与物质文明程度相匹配,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当代中华文化,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升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和谐,是从社会和生态层面对国家价值目标的表达,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内容。社会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今天我们把和谐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就是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面对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现实,如何达成社会的共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党的十八大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为寻找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重建共识提供了方向,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自由、平等,不是抽象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平等解决了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实际行使自由、平等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平等的束缚,自由、平等成为现实。
公正,古今中外都有公正的价值规范,但将其作为核心价值观却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在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当中,公正从来没有获得过“核心”的位置。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执政党宣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们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什么把公正提高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权力侵袭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腐败滋生污染了社会,使人们感到诸多不公,社会规则遭到破坏,矛盾丛生。如何解决公开公平公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例如教育、就业、医疗这些民生问题的背后实际就是公平问题,人们要求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就业机会均等,享受医疗资源。当这些事关公正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社会走向和谐、稳定,表明公正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讲求正义,秉持公道,维护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法治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在法治框架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民知法、守法,走向民主法治的坦途。
三、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任何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基础性的核心价值理念起统领作用,这些居于基础性地位的价值理念,往往是在国家和社会中起着决定性导向的价值共识,是体现在核心价值观中最符合该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理论表达。
森林是由树木组成的,大海是由每一滴海水汇成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本元素就是公民,国家好、社会好,人民就好,反之亦然。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党的十八大从公民个人层面给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更将对公民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又表现出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特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好向善,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当务之急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爱国是一种态度,爱国是一种理性,爱国就是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学习负责的态度。是对职业的敬重和热爱,表示对事业的迷恋和执着地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也可解释为,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分开来说,诚,诚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友善,就是朋友之间的亲近和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元素。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历史和现实表明,极具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画卷将呈现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