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极端情绪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像表达

2016-05-09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界普遍认同“新闻多在常规之外”,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普通情绪是相对的,当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生存受到挑战时,会流露出愤怒、悲恸、绝望、崩溃、惊恐等情绪,这类非常规的情感,笔者称之为“极端情绪”。透过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的“荷赛”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奖项,我们发现在获奖作品中’战争、灾难、疾病等题材占据了主要位置,在题材表现上,往往是在大事件的背景下,以普通人物在极端境遇中的极端情绪为切人点。

  

  一、表达极端情绪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潮流

  

  第56届“荷赛”年度新闻照片、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的作品《加沙的葬礼》,照片凝固了巴以战争期间一个送葬的瞬间,初升的阳光照亮了整个送葬队伍,遇难的孩子被亲人抱在怀里,壮年男子与两个孩子的微小身躯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孩子惨白的面孔与送葬人们脸上的痛苦、仇恨与悲伤则是对战争强有力的控诉。

  

  第48届“荷赛”突发新闻获奖作品《哭别印度洋海啸遇难的亲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海岸发生9.3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12月28日,印度古达罗尔市的一位妇女在哀悼遇难的亲人,她头朝亲人,长跪海滩,手心向上铺开,脸贴着海滩痛哭,这个镜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海晡带给人们的沉重创伤。

  

  这些摄影作品震撼了受众的思想,触动着受众的灵魂,作品一经发表,就迅速点中人们情感共鸣的“穴位”。如果说,目前世界新闻摄影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那就倾向于人物情感与内心的塑造,特别是极端情绪的表达。这种手法强调在极端条件下,生命存在的能量急剧外泄,正是因为这种极端性,那一个个遭遇不同的人物、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瞬间才在人们的心灵中打下烙印,让人们认识到照片中蕴含的深刻信息。

  

  二、新闻摄影钟情于极端情绪的原因

  

  (一)悲情的“黑镜头”更具警示意义

  

  从“荷赛”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的题材分布看,世界新闻摄影界历来以对冲突、战争和灾害等格外偏爱,在重要奖项中,更倾向于采用战争、当代热点等题材,而不喜欢选择日常生活类题材。

  

  从视觉角度看,世界新闻摄影界更倾向于饱含着悲剧色彩的“黑镜头”,多拍摄那些有悖于常理和社会伦理的内容,反映不同社会、不同层次的行为,以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此类镜头的图片通常反映战争、灾难、暴力、恐怖、疾病等,呈现出低沉、阴冷、恐怖、惶惑的色调,人们观看时多伴随着惊讶、沮丧、痛苦等情愫,如第53届“荷赛”获奖照片《被割鼻的阿富汗少女》。这与当代流行的摄影理念是一致的,即新闻照片是对世界本质的另一面进行呈现,真实深刻地予以记录和揭示,使人们目睹现实存在的邪恶、落后与无奈。

  

  (二)注重负面报道的新闻理念使然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揭丑”的传统,负面报道在其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市场。对平民真实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广为大众所喜爱,正基于此,摄影记者常将镜头对准平民遭受的极端生存打击或极不顺畅的个人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性的照片,来为社会进行“针灸”。

  

  “荷赛”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评选标准都强调照片的新闻性、题材的重要性、照片的视觉表现力和现场抓拍的难度。审视新闻照片时,把人文维度作为前提和归宿;在题材筛选时,经常弱化政治类别,偏重于社会生活类别;多从平民视角人手,注重特定社会背景下民众的生存状态。

  

  从具体表现手法看,报道倾向于原生态地记录新闻事实,常通过镜头将事件的局部或细节放大,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物的形象、情感和生存状态得到直观呈现,并通过这种极端性镜头,来凸显人文关怀,即“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力图通过影像还原一个真实、客观且略显冷酷的世界。

  

  (三)根植于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

  

  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与宗教的“原罪意识”相联系,认为人生是一个寻求救赎的过程,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升人天堂。因此,西方媒介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中,更喜欢展现人在天灾人祸前的无奈和无助,强调人的悲剧结局。摄影师通过文化思辨和技术手段,把普通的生活场景变为典型的视觉影像,让更多的人记住世界的真相。

  

blob.png

  三、极端情绪的影像表现形式

  

  (一)强调典型瞬间的捕捉

  

  新闻摄影需兼顾新闻原则和视觉原则,通过瞬间影像来表现新闻主题、情节和意义,表现人物性格,这个影像必须是有概括性的典型瞬间影像,目“决定性瞬间”,既具有丰富内涵,又具有强烈视觉效果。

  

  《越南战火中的女孩》是新闻摄影史上的着名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的小姑娘衣服被烧着,只能脱光衣服逃命,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这张照片获得1973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和“荷赛”年度最佳照片奖,直观揭露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重新唤醒了人们的良知,据说正是这一越战中经典瞬间的绝妙捕捉,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二)注重典型细节的定格

  

  摄影语言在本质上是在物象与影像之间建构一种意指关系,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决定了摄影作品要通过抓取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来彰显主题。

  

  《一个被砍伤的胡图族青年》反映的是1994年4月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空前残酷的种族大屠杀。照片主人公是一个被砍伤的胡图青年,帮派民兵认为他同情图西人叛军,将他的脸部严重割伤,四道刀痕又深又长,这一特写镜头令人触目惊心,透过对刀痕细节的集中刻画,人们能清晰、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发生在当代社会、百万人遭到杀戮的人间惨剧。

  

  (三)在大事件背景下表现人物

  

  对人物的影像记录要与特定的新闻事件、背景相联系,这样才能显现其新闻价值与影像魅力。

  

  获得第—9届“荷赛”突发新闻类单幅三等奖的作品《伦敦地铁爆炸幸存者》,作品凝固了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现场的一个瞬间,框取一个头缠绷带、浑身血迹的中年男子,虽然遭袭,却依然西装笔挺,腋下从容地夹着报纸,一副标准的英国绅士形象。

  

  他的眼神中有不解、怨恨,更有不屈与顽强。

  

  四、极端情绪影像表达的作用与启示

  

  (一)极端情绪影像表达的作用

  

  现实社会充满温情,同时又包含了混乱和残酷,需要摄影师用瞬间影像的手段去守望与维护。揭露战争的残酷与苦难,展现人类社会的真实情景,对灾难施以同情并进行反思,对人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影像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关注极端境遇下的极端情绪,让人们明白生命的意义。

  

  第30届“荷赛”年度新闻照片《艾滋病患者》,用沉重的色调,捕捉到艾滋病患者那惊恐绝望的目光,准确地记录了病人脸上痛苦的瞬间,营造出深深的孤独感。摄影师所报道的是艾滋病人个例,透过这个点,我们可以窥视整个艾滋病患者群体令人堪忧的状况[5]。

  

  (二)对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启示

  

  我国新闻摄影作品的评定一直以“现场抓拍,新闻性强,表现力强,标题准确,文字说明简洁,新闻要素齐全”等为标准,同时以中国新闻的总标准“导向正确,内容真实,社会效果好”为指导。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下,中、西方新闻摄影有着不同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手法。

  

  落实在新闻摄影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影像表现上要加强平民意识,注意平民化视角的选取,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想法,用镜头记录生命中或震撼或悲伤或无奈的瞬间。用眼光捕捉,用心灵体会,用镜头准确定格,这样才可能成就新闻报道中的经典影像。与此同时,要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要避免走人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误区。

  

  [作者简介]张卫家(1978-),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