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微博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刍议

2015-09-11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如何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微博时代来临之后,面对微博信息的杂芜,公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更是凸显无遗。本文试图结合对微博信息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的分析,从公民媒介素养的角度阐述我国公民媒介素养匮乏的表现,并提出初步对策。

关键词:
  一、公民社会与媒介素养
  "公民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而开展的非强制性集体行为,是属于公共政府和私营经济之间的特殊领域,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结构性要素,具体形态诸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等。迄今为止,公民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形态、现代发展和当代转型三个阶段。
  作为公民社会中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是指公民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和思辨以及有效使用和生产的能力,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等。
  大众传媒构建的信息世界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不断完善和数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个公民都将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将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极度拓展,而对新闻信息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动。从媒介素养的角度而言,这就要求作为受众的公民应能够正确理解媒介信息,并能够对之提出批判性意见;而作为传者的公民,更要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强化传媒职业精神。
  二、微博的信息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
  作为两年前才引入的"舶来品",微博在中国的扩张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思想形态和社会面貌。"这是一个观察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检测系统",《纽约时报》如是评论。"微博热"推动了中国公众舆论监督的进步,同时也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前11分钟,新浪微博网友"Smm_苗"发布微博:"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就这样一条普通的私人信息,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让整个中国看到了微博的巨大威力。
  微博的信息传播形态几近于一种无核裂变,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远非以往任何媒介所能比拟。就微博的信息传播特征而言,包括全时传播(不受时间限制)、全域传播(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全渠道传播(发布渠道极其多样)、全民传播(每个公民都是传者和受者)、全速传播(第一时间发布)、全媒体传播(信息形态多元)、全互动传播(信息流每个环节都实现互动)、去中心化传播(没有信息中心,所有人都是信息节点)、去议程设置传播(没有事先议题,近乎无意识发布)、自净化传播(自我修正功能)等等。在大众传媒诞生几百年之后,微博的出现让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意见的自由市场"。
  微博打破了博客、Email、BBS 、IM等此前的所有传播模式,创造并发展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扩散的分众传播"。
  首先,微博的Follow产品设计保证了普通微博有了固定的"听众"。微博中的"粉丝"会一直接收微博信息,follow机制保证了一个普通的微博与它的受众是"连接"的,这就创造出一个"分众"。
  其次,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涌向固定的"分众", 微博中的大部分"分众"接受和蓄积信息。根据网络传播的"82原则",有20%的活跃用户可能会对某一信息发表言论,80%左右的用户知道某条信息但并不发言。这就出现一个"扩散"的"分众"。
  再次,当信息"蓄积"太久,某天某个话题突然能说几句的时候,微博使用者堆积的发表欲望便会喷涌而出,成为一个瞬间的"话唠"。于是,信息从一个"分众"网络开始传到另一个"分众"网络。
  最后,当某条信息触及许多人共性心理的时候,"扩散的传播模式"就形成了,此时微博以其巨大的能量将信息传到任何一个角落。
  "宜黄拆迁"、"唐骏学历"、"官员裸聊"、"会理县悬浮"、"红十字会"等等,每一个微博公共事件,都是以这种模式迅速占领舆论空间。
  三、公民媒介素养匮乏的凸显
  突发性事件出现以后官员隐瞒不报、私人信息曝光以后不知所措、网络谣言四起莫辨是非......公民素养缺乏的现象随处可见。微博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从政府官员的层面来看,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能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成为对其执政水平的一种考验。2004年1月5日广州《足球报》刊登一篇题为《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称国务院国资委认为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和不良市场,要求国有企业完成与中国足球的剥离。中国足协认为该报道失实,于1月9日正式宣布:从即日起取消《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所有比赛的采访资格。由此冲突引发的"封杀令"事件立即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一系列舆论热点都成为对政府官员的一种考验。
  从媒介工作者的层面来看,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金庸去世、纸馅包子......假新闻的屡禁不止凸显了我国媒介工作者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一方面是缺乏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另一方面是对自身所处大众媒介功能与社会影响的认识不够。
  从公民个体的层面来看,一方面是作为信息接受者,对当今世界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作为信息传播者,自身关于大众传媒的本质、功能、社会作用等专业素质缺乏。再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有些微博使用者盲目相信微博上的信息,不断转发,甚至引发了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这其中当然有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公共突发危机处理不当的问题,但是广大网友的不加辨别,逮着一条信息就转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事件最终的非常态发展。
  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初步对策
  公民社会的信息自由流动使得任何想阻拦信息传播的措施都显得乏力。从长远考虑,我们需要切实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这才是应对任何突发危机的"王道"。
  首先,政府官员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客观对待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监督,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功能,真正把媒体当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当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以更加虚心和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对待媒体舆论,媒体民意并不是 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里面有很多可资援引的智慧、警示和知识;掌握媒体的传播特点与规律,加强对媒体的使用技能、运作规律等认识,通过媒体与公众形成互动,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作为媒介工作者,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自律和严格新闻传播工作流程中的自审。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小道消息、不能确定的信息来源等始终保持一种慎而又慎的负责任的态度,不盲目跟风。在工作过程中,从每一个环节上避免虚假新闻的存在,将假新闻扼杀在媒介内部。
  最后,提升全体公民的媒介素养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开展的一环。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直迟迟未能有效开展,公民缺乏对新闻信息和大众传媒的正确认识,而微博时代,每一个公众又都成为事实上的传者,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公众传、受双重身份的素养责任。第一,微博时代下的公众媒介素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公众自主接近信息源以及生产、加工与传播信息的能力的提高;第二,应培养公众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要能够对可能出现的传播效果进行恰当的预估;第三,要增强公众作为信息接受者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微博裂变传播造成的信息爆炸,公众应当提高对信息的理解、质疑、评估能力,尤其应提高对信息的质疑和批判能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