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 : 改变、树立、变革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围绕这一理念,老师们教学思想正在逐渐转变,积极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分析,我总结了三个美术课上,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细节。
案例一:在一些大型的手工或者绘画课上,老师们常常会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授课,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热情高涨,组内互相合作,组外彼此竞争,作品的完成情况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可是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有个别小组材料的准备不足的情况,使有的同学束手观望,有的去其他组临时借东西,还有个别同学以没带材料为借口,做其他事情,热闹的课堂似乎与他们无关。课堂行动随便,没有组织纪律性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案例二:美术欣赏课上多媒体技术以高效率、大容量、良好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成为了广大美术教师必备的授课法宝,制作精心的课件,丰富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括了学生视野,有利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有一次我听到这样一节公开课,那位美术老师把课件做的很精致,课堂环节设计也很精彩,可是唯独语速很快,没有抑扬顿挫、使听者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我们忽视了什么?
案例三:美术课结束以后,常常有学生不知如何对待自己的作品。课后随手便扔掉了。不知珍惜自己的成果。似乎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感情。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案例一中: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欲望强烈,因为造型表现领域美术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力,分组合作的授课形式,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在会出现有少部分学生不带材料不积极参与或者纪律不好的情况呢?
(一)、美术课是一门功夫课,基本技法的掌握一向是教学难点,如果学生对制作技巧或绘画要领掌握的不好,就会出现失去兴趣和耐心的行为。而且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受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需要教师管理和学生彼此之间的提醒。更何况美术是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学科,不同个体间存在性格差异、兴趣差异、智能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
(二)、在授课时作为教师缺乏行之有效有效的机制进行管理,管理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也体现着教育的艺术,有些老师只要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或忘记带材料的情况,就会大声责骂,甚至停课整顿,这样不但耽误了教学任务,而且还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带了东西的同学来说一同受罚也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以“学生为本”教学的原则。还有的老师对不带材料,纪律不好的同学视而不见,只管辅导有学习兴趣的同学。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使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三)、授课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教科书中有些材料不容易搜集,老师要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因地制宜的展开校本活动。
案例二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我们教师越来越弱化了自己的作用,以为多媒体是万能的。有很多时候老师们注意了课件的内容精彩实用、课件外观的美观大方;注意了导入要精彩、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有效合理,唯独忽视了其实教师的语言和教态,同样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入境的作用。当我们越来越依赖多媒体时,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使用这项技术以后,教师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那么我们自身的情绪是不是也该调动到最佳的状态,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以此来进一步感染学生。
案例三中:扔掉作业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深刻地反映出了学生内心活动。没有自信,不觉得自己作品的美感;没有通过作品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书包里主科的卷子书本已经够多,留着这些美术作品占地方做什么呢?这些都导致学生不在意、不珍惜自己作品的原因。
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呢?通过调查和试验,我对三个细节问题,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了以下策略。
针对案例一
以初一的版画课为例,我选择了纸版画作为讲授内容,。纸版画的特点是制作简单、省力、易学、费用低廉,而效果很好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制作。通过作者自画、自刻、自印三个过程来完成,可培养孩子眼、手、脑的协调性。版画的制作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耐心的过程。我为纸版画教学设计了三学时。希望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对版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纸版画的学习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一课中教师亲自动手演示,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版画的魅力,版画最后的印制过程是很神奇的,这也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地方。在教师演示之后,应另外准备一些能印出肌理效果的物品,如麻布、树枝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实践,给少部分学生机会让他们亲自到参与印制过程中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共同总结,既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共同参与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使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在第二课时学生就能够主动带材料参与制作。
版画是运用凸凹的原理来进行表现的,授课的难点在于阴阳的转换,黑白的变化。这是版画的基本技法,也是难点,如果学生对此掌握的不好,就会出现失去兴趣和耐心的行为。在上课时,学生遇到理解和制作上的困难,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版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共同参与研究分析学生的设计草图,鼓励学生大胆的多做尝试。与学生共过难关 。通过三学时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掌握了纸板画设计的要领,并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有些美术老师,包括我自己也曾这样认为:学生喜欢在美术课上放松,作为老师就顺着他们一点,反正也不是中考的科目,所以学生所犯的错误很轻易就原谅了,结果失去了学生的尊重。
在实验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教师节我收到了初中一年和二年几个学生送给我的小礼物,初一的学生写信给我,说喜欢我,因为我博学但更因为我和蔼可亲,待他们像姐姐。而二年级的同学则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三年级只有一位我的课代表来看看我,没有任何表示,这说明什么问题?为此我在初中二年级做了一个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们给我提出的意见,大多都是希望对他们再严厉一些,否则他们将要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了。还有一部分同学说教师的要求低,导致目的性不强,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这让我很吃惊,由于我管理得不够严格,使学生们由喜欢我,逐渐变成了不喜欢美术课。以前我一直认为,初二美术课溜号的人多的原因是,因为课业繁重了。
还有的老师情况正好相反,学生纪律稍加不好,或没带工具就严厉责骂,甚至停课整顿,每节课都怒气冲冲,学生大气不敢喘,课堂教学也因此中断,完不成教学任务。
孔子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我们的课堂要有规矩,就要有效的对他们进行管理。这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做到赏罚分明,管理有度。
在上课时我给他们立了规矩,按要求做到的就奖励,做不到就拿出惩罚办法。比如我做了一个奖励卡,把表现好的孩子都要发一张,搜集的多了,就送给他们一张自制版画,作为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会被我列入黑名单,如果一连两节课都被点名,就罚下次美术课,站在前面为大家唱歌、讲故事或者美术课后打扫班级卫生等。这样课堂纪律和听课状态有了明显好转。
学生喜欢有权威的老师,有人组织,学生才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有效的沟通,更好更高的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等细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分组合作的课堂,纪律若想得到充分保障,只靠教师的力量有限,可以每个组选组长一名,实行组长问责制,出现问题首先批评组长,请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任务分配,有的同学负责设计草稿、有的同学负责制作、大家协同合作。课程结束时通过组内讨论,互相平分,组长统一填写,并上交个人评价表(通过参与程度、完成情况、纪律情况等几方面考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和激励的方法。
在我进行纸版画教学时,曾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制作前,我讲了很多注意事项,可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错误状况仍然不断出现。我在过道间巡回指导时,发现他们在制作中在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积极地寻找成功的方法。在学生做错时,教师不能一味指责,这样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误,认识到错误是走出错误的起点,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的规律,比教师苦口婆心讲一百遍都奏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在作品完成时,教师应把学生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既有成功的,又有失败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小结制作过程中的得失,目的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得失与大家一起分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被重视、被肯定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自然会进一步参与。
针对案例二
我最喜欢看的节目是中央十台的《探索发现》,不但内容丰富引人注目,主持人浑厚低沉的声音也为《探索发现》增添了神秘色彩。优秀节目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常想,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准确把握语速语调,是不是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呢?这一点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我们美术老师也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在美术欣赏课上,老师们常常要设计一些环节,提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故事,画家轶事等等,如果能够做到绘声绘色,再配上多媒体的使用,我想学生一定能更投入地听课了。
在讲《格尔尼卡》时我注意了这个细节。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难点是理解象征性的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初次看到这幅画,一定会感到很乱,或觉得画的难看。要让学生理解格尔尼卡,就要从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心灵深处与毕加索产生共鸣。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他们太遥远,如果只是把作品背景介绍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遍,一定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于是我以二战时的战争短片导入,声音特意放的很大,到让学生初步体会炮火硝烟的战场,又结合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若果你身处这样的灾难中会有何心里感受。学生都能很快的表达出害怕、愤怒、痛苦和绝望等词语,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希望和平!
“然而”!我说:“1937 年格尔尼卡镇上的居民就经历了这样的灾难..... 同学们想过吗? 几小时前还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 瞬间失去了生命, 又有多少人受伤,饱受痛苦折磨, 还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朋友,......”这一段,我特意加进了浓浓的感情色彩,语速时快时慢,声调时高时低,故事般讲述着, 看着同学们的眼睛, 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入境了…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绘画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也是重要的手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二者必须需心灵相通,才会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像武侠小说里常提到的:人剑合一,是武学最高境界。讲课也是如此,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调整心态,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带学生也走入这种境界,当让师生产生共鸣时,多媒体的作用会是锦上添花。要想做到这点,教师应该多看书,多学习,只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厚积薄发,上课时才会显得自信。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充实自己,修练自己的内在品质,如陈酒般香醇,却不辛辣,醉人却不伤人。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学识,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有悦耳的声音,谈吐不俗的言语,精深的学问,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震撼,他们会由此而敬佩你!老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不能摒弃更不能依赖。
针对案例三:
美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否符合教师的审美观念,哪怕真的有很多失败之处,只要他们是认真完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作品的尊重和欣赏。
分析不足的同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美。了解尊重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与评价别人,从而提高美的素养。
办一个小型作品展览会,将这一想法提前告诉学生,激发他们展示自己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鼓励学生把好的作品留下参加绘画比赛,把美术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开阔了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也由此树立了自信心。
“三分画七分裱”。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装裱方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经过装裱后,散发魅力的光彩,还有谁会舍得扔掉呢?我专门设计了一节课叫《美丽的画框》,教学生搜集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比如硬纸板、树枝、毛线等,来设计制作画框。有了美丽的画框,学生就有将好作品留下的想法。这样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才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许多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发现。而改进,则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原则去思考。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正确把握、适度完善 。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注意细节体现了教师的心态问题,所以有“心灵因细腻而伟大”的说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心感受,了解学生的需要,抓住美术教育的细节,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本质。只有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才有“课”的谈资,唯有懂得抓住细节的教师,才能真正育人于无形。……
参考书目:《慢教育》《教育的55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