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的视角从80年代前后对乡土民俗的关注转而投向了蓬勃发展着的都市化问题,随之,城市民俗生活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文化聚焦点。人们把冯小刚称为中国都市民俗电影的代表。解读他的《手机》《甲方乙方》《大腕》等一批贺岁电影作品,发现他的电影常常把目光投向急剧变化的现代都市百态。也正是他对中国当代都市民俗敏锐地观察和深层解读,使得他在获得较好的票房效益之后也获得了不错的艺术效应。其实,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油画艺术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
一
乡土现实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新中国油画创作的传统。自从经历了“文革”后的“伤痕美术”到乡土现实主义再到“新生代”艺术,艺术家把目光从政治现实转移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文化、大众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 逐渐复苏的中国画坛上出现了被称为“乡土现实主义”的油画。从形态上来说,乡土现实主义仍属于以学院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风格,它从“伤痕美术”到乡土现实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在题材上的转变。这一崭新风格的出现, 成为当时写实绘画的主流,这也是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时的一个独特景观。而从1990年开始,“新生代”画家群出现,他们以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结合以学院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他们登上中国画坛。从此,中国的油画创作转向了都市题材,现实主义也就很自然地告别了乡土,他们的艺术就将日益都市化的“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Www.133229.cOM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传媒文化成为他们开掘艺术语言的资源。“事实也是如此,‘新生代’市场化之后,就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新学院风格,而这种画风中表现的那种都市咏叹也不过像那些流行歌一样,是以个人形式反映的一种通俗的都市感伤情绪。”①而这种通俗式的都市感伤正是艺术家面对都市民俗生活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一种牧歌式的古典情结。所不同的是,这种古典情结在以后的画风中不再是一种真实的体念,而变为对都市民俗百态的一种玩味或调侃。
经济的冲击带给社会,尤其是敏感的艺术家以流行的,和不确定性的刺激使他们学会了以一种新的方式切入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模式在新的都市生活中不断时尚化。艺术家作为都市人生活在物欲飞扬的城市里,其所见所闻也与这一经济和文化进程密切相关。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定的社会氛围内世代传习的,为一般大众所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它体现在物质的、社群的、精神的、语言等诸多层面上,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质的生活行为模式。它一旦形成就规定着一定社区内人们生活结构的基本特质,并成为人们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学研究领域中的都市民俗,即是以空间地域划分方式来研究的民俗范畴,主要指与乡村相对应的都市所特有的民俗。它包括城市自身形成、发展、历史积淀、建筑风格、城市景观、地域特点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民俗,也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经过改变并被赋予城市色彩的乡村民俗。在当下经济与文化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还包括现代时尚冲击而产生的泛民俗。就都市民俗形态划分而言,可分为“有形民俗文化”和“无形民俗文化”两大范畴。前者主要构成外在的城市风貌、都市景观;后者则主要展现内在的城市精神、市民精神风貌。都市的“有形民俗文化”一般指具象可感的、静态的传承性文化造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市的“无形民俗文化”是以语言、动作、仪式、观念、道德等构成的文化系统,归属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领域。对于民俗事象本身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当然,关注都市民俗现象的油画艺术家们无意从民俗学意义上来研究被他们所掇取的市民百态,也许对这些现象他们根本不会以民俗或都市民俗名之,而在他们的语汇中“大众文化”便是最好的指称。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艺术家作品中所表现的都市生活和都市风情作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
当代都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使得民俗形式进一步融合、泛化,也使都市民俗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一直成为一个亮点。也正是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实现了日常图像向艺术图像和绘画语言的转换,为油画在当代条件下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油画作品来说,民俗是不可缺少的索引和标签,同时也成为解读中国油画民族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
新生代画家刘小东以其直觉上的锐利和表述上的强度迅速而直接地触摸到“新生代艺术”那近乎纯粹的境地。对于这个纯粹的境地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谈中找到注解,他说:“生活中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觉得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现在世界上主义众多,我坚持现实主义是因为现实主义对于我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我依托在这个基点上,心中感到实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表现都市民俗内容: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中——这就是他的现实。所不同的是,在他这里没有了抒情。1997年创作的《野外麻将》,画面中人物神情闲适,还有绿色的背景都能够充分展示出当代都市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婚宴》《射击》《爷俩儿》《澡堂子》《楼顶泳池》等一些作品中都以都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内容,这些生活状态所代表的是一般市民所共知的,并且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一种泛化了的民俗形式。刘小东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这种生活的感性共鸣。与此同时,也突出了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对于写实主义的阐释与阐释时的平民倾向。
“民工”这个现代都市中的特殊群体,在现代都市民俗学意义上演绎出许多与“有形的都市民俗”相关的文化形态来,这一时代的产物已成为忻东旺切入当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创作题材。画家用油画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活在城市普通市民和农民工的关注,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一名在乡土环境中长大的艺术家的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代表作《早点》被评为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类金奖。东方既白之时,人影匆匆,在街道一旁或是在某个小巷子的转角,一群正在吃早点的市民或者称为“农民工”的或坐或立,情态可掬。这幅作品描绘了典型的都市民俗生活场景,记录了一般市民在衣、食、行等方面的生活常态。
对民俗现象的关注或者以民俗生活图景为表现题材,并不意味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就一定是低级而媚俗的。波谱艺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的波谱艺术蓬勃景象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语言方式——一种商业广告式的简洁和平滑。这种形象语言利用了我们阅读商业文化的习惯,快速阅读夸张的表面图像关系。而在把这种当代视觉经验向架上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艺术家体现出了把握雅和俗的分寸感,并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高雅艺术和大众消费文化倾向的双重特征。 喻红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上,也是不同寻常和别具意义的。她的作品表现出艺术创作的持续性和丰富性。90年代初以来,她创作了一系列反映都市休闲娱乐生活的作品。这些画构图与色彩简洁而单纯。画面中一个个都市青年形象时髦、潇洒,无不使人联想到时装模特和电视广告。而更有意味的是这些风姿卓越的都市青年形象都抽离了与现实相对应的场景,像剪影一样贴在单纯如广告牌般的背景上,表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平涂的颜色、时尚化的人物姿式、平面化的画面结构,这些我们可以看作是她对当代视觉经验向架上艺术的转化后的结果。而且这种平面化的创作范式为众多艺术家采用,成为一种泛波谱化时尚流行模式。作品《她系列》以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境遇和知识背景的女性作为她的表现对象,以肖像的方式管窥她们真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其中包括亲人朋友、郊区邻居、餐馆老板、美女作家、警察、女老板、售楼小姐等等。“她坦然地以角色化的创作姿态‘逼近’现实生活情境,从个体或群体的肖像上感受属于这个时代的感性特质,并且平实地记录下她在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引发这种审美感受画面因素,自然包括画家对都市即景所作的一些如实描绘,譬如时尚的装束打扮,流行的大众娱乐方式,平常的市井见闻或者明艳俏丽的流行色。”②综观她的系列作品,可以形象地作为中国当代都市图像民俗志。
三
艺术大众化的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众生的一种态度,它标明了艺术家的主要工作目标从对他们自己所在某个小集团的专注向日常大众生活的转移。 都市民俗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形态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都市中,都市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始终处在变迁的过程中。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更而不断地消涨演进,始终适应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当代都市生活中,都市民俗事项作为当代中国人文化与生活的一个可资言说的话语有其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和批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出现在油画创作中,为中国油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民族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上找到了一个坚实的支点。
注释:
①②吕品田.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 149页,262页.
参考文献:
[1]易英.学院的黄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
[2]陶思炎.中国都市民俗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王汝澜.域外民俗学鉴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4]吕品田.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