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建筑的空间美学价值与探析论文(共3篇)

2023-12-09 0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当代高层建筑空间的场所美学价值探究


  0引言


  当代美学核心范畴就是价值和意义,价值的主体指向是人,这与当今哲学的人文化趋势密不可分,它的哲学基础是哲学价值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等人文主义哲学,它是对主体论美学提倡的“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反思,对世界作一个与科学全然不同的审美反思,在生活世界里寻找人的价值与意义的根基。受这种人文价值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当代建筑审美文化正日益突显其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及人文精神,凸现了建筑美学人本主义价值的取向,表达了建筑美学观念的动态变迁。因此,对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研究是站在人文哲学的高度对当代建筑审美的现状做出阐释,是基于当代价值哲学演绎的建筑美学。


  1场所及其场所精神


  “场所”通常指一种具体空间,这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欧氏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具有某种情感色彩。这种品格往往取决于构成其“边界”的要素以及构成场所的各种要素的聚集方式,这些要素以不同的形态、质感和色彩等聚集到一起,共同构成建筑空间场所之美。


  场所的内涵特征就称为场所精神,其实质是使人能够确定方位,得到认同感,是人同特定场所的特定关系。按照诺伯格·舒尔茨的观点,尊重场所的精神就是与特殊环境为友,从而获得生活的立足点。场所的外显形态直接影响了场所的内涵精神,每一种人类活动需要一种特殊的“环境情态”,同时它也受所在环境的制约。由于人们的一切价值观、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与美学标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所以,对于人造环境,尤其对都市和人类聚落而言,它们还必须适合已经成型的文化模式。


  2当代高层建筑空间的场所美学价值


  高层建筑空间意义在于为大众和社会提供一个“适居性”的环境,其空间功能随社会发展和人的不同需要而进行适应性改变,强调以人为主体、为人而筑的空间的场所精神,因而具备场所的基本属性特征。高层建筑空间中加入了人的因素而形成“可感知空间”,对几何空间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高层建筑场所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层建筑空间表现出闭合感、中心感和定向感的场所美学价值


  高层建筑空间具有闭合感美学价值,它通过接近性建筑和空间构成的物质边界,以及连续的环境边界的界定、围合和隔离形成一定领域,使空间具有良好的尺度和闭合感,形成具有归属感的领域空间;高层建筑空间也具有定向感美学特征,其空间具有简洁、对称、延续等规律性以及接近性、触摸性等特征,使人们易于认识和感知而产生心理力场,形成自身的向心性和记忆特征,并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扩散其心理力场,使空间产生定位和方向感,并在空间整体上形成空间的总体特征和映像;高层建筑空间同时具有中心感的美学价值,其空间某种用途与特征的集中,构成空间意向,从而产生空间的作用和意义的场所中心感。


  2)高层建筑空间表达地域环境的美学价值


  当代高层建筑空间就是与建设地点的特殊环境为友,从而使人获得生活的立足点。高层建筑空间适应并表达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状况等。人们可以透过场所特征得到深刻而真切的感受,以满足人们宾至如归的家园感愿望。高层建筑空间表达了地域环境的美学价值,以中庭空间为例,南方高层建筑中庭与底部空间相融通,建筑通透、轻巧,景观层次丰富,虚实对比强烈,而这一切却影射出南方建筑地域环境特征:亚热带、热带地区典型的湿热气候,中庭开敞是为了利于通风纳凉,宽阔开敞的内庭园是满足湿热气候的人们习惯于户外交往的需要。而北方高层建筑中庭相对狭小而封闭,建筑闭塞、敦实,辐射出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节能保温的要求,开敞和宏阔的中庭因此就会受到严格限制。


  3)高层建筑空间体现了民族和地方文化


  高层建筑空间以特定的地方文化为基础,创造人性化的空间,从空间造型到内部装饰,无不显示出满足使用者审美心理的民族文化模式,使居于其中的人体会到家园感和归属感,传达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高层建筑空间的外显形态承载了地域文化内涵,空间的文化特色就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情态”,它受居于其中的人的文化背景的支配。因此,在地方和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当代高层建筑弘扬建筑民族特色、强调地域文化是场所美学价值的重要表现。


  在立足于地方丰厚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高层建筑表现出积极吸收世界建筑文化精华、综合创新的审美趋向。如台湾远企中心的场所空间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以现代化的造型手法和隐含的中华民族气韵给人以深刻的文化认同性,体现了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感知。高层建筑因其壮丽而高耸的形象而肩负城市空间“认知地图”中的地标,构成一个个认知节点,从而使城市空间的秩序化、坐标化,并赋予城市空间场所感和方向感,从而增加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适居性。高层建筑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城市空间的意义当中,如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延续等。


  4)高层建筑空间的场所美学价值还在于对空间的体验与感悟的意境美


  审美感受就在体验者自己心理,并产生某种意境,意境之美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同时明晰与模糊交加。高层建筑空间之美,就在于人与空间场所的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意境之美因人而异,并可能有五种场所体验的美学境界:一是高层建筑空间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二是高层建筑空间包容人群共存互爱,而有伦理境界;三是高层建筑空间体现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四是高层建筑空间追求文化和技术美,而有学术境界;五是当代高层建筑空间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高层建筑空间的秩序、节奏、色彩与和谐等空间形式特征,使空间实景转化为意境,形象转化为象征,并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借以窥见自身最深心灵的反映,这就是“场所”的美学价值。场所精神主于美,而一切美来源于心灵的感应,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3结束语


  建筑美学价值的本质是作为客体的建筑对人的作用是否同人的结构、尺度、需要相符合、接近或一致,如果相符合、接近,人和建筑因此就会相互沟通,人的本质力量就通过这一渠道流入建筑,因此而产生心理的认同或共鸣,建筑则具有美学价值,反之则无。


  作者:张璞

  第2篇:教堂建筑中“光影空间”的美学解析


  一、基督教教堂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的产生起源于犹太下层人民反抗罗马帝国政权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社会产物。随着基督教的不断发展,教堂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欧洲中世纪教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巴西利卡式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确立为罗马国教后,教堂建筑便应运而生。最初的祈祷所,是对原来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和利用,由长方形会堂改建而成的,在古代被称为巴西利卡式。[1]巴西利卡式风格主要出现在公元4~9世纪,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


  (二)罗马式


  罗马式建筑是从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是公元9~12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罗马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多采用精美绝伦的拱券结构,粗朴的外表,整体坚固敦厚,内部细节却精雕细琢,整体风格无不反映出傲视四海、气吞八方的英雄气概。


  (三)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于公元12~15世纪,建筑设计语言主要体现在直刺云霄的塔尖和高耸雄伟的拱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线条在建筑上的作用时曾指出:“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以线条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有相交成尖角的斜线。”[2]


  (四)文艺复兴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主要出现在公元15~17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沿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3]


  二、教堂建筑的形式美


  (一)建筑美的十大法则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思想艺术的具象表现。建筑承载着多种形式的构成要素,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尺寸、色彩和质感,而这些又可以抽象的概括为点、线、面。建筑的美不是偶然而成的,是用充满智慧的手法在这些不断变化的秩序中去寻求美的统一规律。建筑美的十大法则为:统一、均衡、尺度、比例、风格、色彩、性格、节奏与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4]


  (二)教堂建筑的形式美体现宗教氛围


  教堂,作为欧洲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建筑形式,它承载了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与变幻的信仰。长久以来,教堂建筑中的艺术所处的自然氛围就是焚香、唱诗以及穿着长袍的人们,在那里艺术放射出宗教的智慧。那时,艺术是美的,这种美在视觉上与建筑风格相融合,宗教蕴含的诗意与美感常常能轻易令人折服。


  当蒙雷阿莱王室山大教堂的钟声敲响时,请放慢脚步,静静地享受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视觉盛宴。在这座教堂里,美感无所不在,构造形式和装饰风格极其奢侈华丽。自然、流动的光线从高窗射入,反射在金壁、大理石和玻璃镶嵌画上,由于反射不均衡,景色闪烁微光。教堂内部中殿和木制天顶由早期古典圆柱支撑着,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装饰,统一的建筑节奏贯穿整个教堂,无论各种图像或是图案的布局,彼此之间相互呼应,所有这些样式又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这种艺术创作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体现了万物井然有序的理念。艺术中的统一性原则与现实性相联系。金箔马赛克精美拼出的基督圣像,被刻画得无比宏伟壮观,一根手指就有一米长。耶稣基督就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他的大拇指、小拇指及无名指握成一圈,食指、中指与之分离,这种手势象征着人和神通过这个圆圈连接到一起,寓意上帝与你同在。建筑形式美法则中的变化与统一,在蒙雷阿莱王室山大教堂发挥到了极致,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它们本身多么复杂,但当合而为一时,却显得那么和谐与优美。


  三、教堂建筑的光环境装饰艺术


  (一)光与色彩的对话


  光在建筑空间、艺术生活中扮演着尤为活跃的灵感元素,它能够烘托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充满灵性的自然感受。早期教堂内部空间设计中的光线处理都十分简单,只是起到照明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光与教堂建筑结构的相互影响变得越来越密切。


  例如欧洲哥特式风格的圣丹尼斯大教堂,其建筑特色主要在于色彩与光的融合,美轮美奂的玫瑰花窗使教堂演绎出凝固在空间的不朽诗歌。如果说垂直感的尖塔,高耸壮丽的拱门组成了哥特式建筑的骨骼,那么玫瑰花窗则是其内在的精髓。从结构上看,玫瑰花窗系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位于主入口的巨大的圆形窗户,从教堂外侧看它有着精美的玫瑰花石雕立面,它的圆形象征着天国,钻石形的花瓣代表久恒的玫瑰,而玫瑰象征着天国中极乐的灵魂;二是在教堂侧部横厅、歌坛等两翼的条状长窗,其一般是由最上部的圆形玫瑰窗和紧接在其下的叶状窗组成,叶子通常代表一切需要拯救的灵魂。[5]


  在圣丹尼斯大教堂的彩绘玻璃上,主要色调为红蓝两色,一方面原因是限制于当时社会的染色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与教堂建筑中不同颜色所体现的象征性意义不同有关。在基督教教义里,“蓝色代表天国的颜色,是忠诚、信念、真实和贞洁的象征;而红色是神圣的色彩,象征上帝之爱、基督的鲜血和献身;红色和蓝色交融的紫色自罗马时期开始就代表着高贵、神秘,是王室、教皇的色彩,更是上帝圣服的颜色;金黄色象征上帝与主权者。”[6]


  (二)光的控制与节奏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他所设计的光之教堂对光的应用就非常富有想象力和控制力,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发掘建筑构造的特点去主动控制光的方向、虚实和形态,真正做到对光线的设计与利用。整体风格朴素抽象,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有欧洲传统教堂建筑中固有的标志性尖塔和拱顶。光之教堂通过厚重的混凝土创造出相对闭合的黑暗视觉效果,让进入教堂参拜的民众瞬间与外界隔离。素色混凝土墙壁上的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富有韵律感的光影盛宴,巧妙的烘托出了教堂的神圣氛围。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在建筑艺术上,注重整体内部结构的比例关系;注重形式美与实用性相统一;注重人与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四、结语


  教堂建筑的“光影空间”烘托着上帝的神圣与魅力。在教堂建筑空间造型的基础上,借助光这一媒介使得建筑语言与人的精神境界更为接近。人类曾创造出许多辉煌璀璨,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地。虽然形式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拥有着共同的理念与本质,即情感的表现和美的象征。没有什么比对美的追求更加动人,神圣宗教中的美;简约自然中的美;和谐统一中的美。也没有什么比美更能使人产生共鸣,美是真的表达;美是善的实现;美是恒古不变的话题。


  作者:张晶文

  第3篇:浅谈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与美学


  不断发展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不仅带来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且带来个人和空间异常关系的场景不断转换。人类和周围环境、与环境各种要素之间有着多元互动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对设计及美学新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人类生活与设计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使建筑师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技术责任。建筑设计必须功能实用、结构合理、满足防火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等。设计师受到自然法则及社会法规的限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审美的因素等等,人们对建筑师的期望也很高,大大超出了技术要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写到:“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熟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建筑原则三要素“坚固、实用、美观”中的美观得到空前的强调,我们不但期望建筑空间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更加注重空间人性化,以满足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现在的建筑师似乎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


  一、功能与美学


  约翰·拉斯金在他的名著《建筑七灯》中说:“建筑学是一门装饰布置人类建筑物的艺术,……使人们看了之后给他们带来头脑的健康、力量和愉悦。”因此,建筑师不仅仅是创造为人服务的空间,而且应该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需要。


  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最为显著的例子,有的设计作品艺术品质完全彻底超过了它的功能性。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设计的艺术性,它的功能性已经是次要的了,由于装饰的过度,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完全无容身之所了。建筑本身极尽富丽奢华,与其绚丽的装饰相比,建筑的功能本身已经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了。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建筑彻底摒弃了设计的装饰性,只有纯粹的功能性。就像著名建筑师密斯认为的那样——装饰就是罪恶。这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事实上设计作品本身的功能就存在着美感,这种美是与它本身的功能与生俱来的。密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这种把形式美和功能美截然对立的美学思想,只能表示出人们所理解的功能和功能美、形式和形式美是十分狭隘的。经过了以艺术为最高追求到以功能为最高追求的发展,建筑师的审美意识逐渐成熟。尽管在设计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建筑师们逐渐能够客观地对待艺术和技术之间、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功能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师似乎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纯粹作为艺术的建筑设计作品和纯粹作为实用的建筑设计作品。有的建筑师追求形式,有的建筑师强调功能;有的建筑师追求华丽,有的建筑师强调朴素。在项目的竞争中,有时为了达到承建项目设计任务的目的,甚至不惜走极端。尽管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还是会赢得一定层面人士的欢迎,而且一定程度上追求新奇和怪诞的尝试,也是推动形式不断创新的动力。


  二、功能主义的美学诠释


  从建筑的本质和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形式与功能对于建筑来讲,犹如光的波动和粒子的两个属性,二者都是对建筑进行不同方式描述的手段,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是我们建筑师们的不懈追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消费文化消解了建筑设计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我们很难从建筑设计作品中体味到其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每每试图回味,却没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对于建筑设计作品,人们已经不再从文化意义的深度上去要求它了,无论对作品进行怎样的解释,我们都会觉得苍白无力和牵强附会。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对待文化态度的改变,譬如各种风格的建筑设计随便可以出现在任何地域、任何场所。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了符号的组合,在符号的拼凑中,我们消解了设计文化原有的深度和精神内涵。建筑设计已经失去了积极创造时代和反映时代的角色,有时甚至成为图案和符号的拼凑和组合,形式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一时之间,形式成为建筑设计的灵魂。媒体的发达和信息传递的迅速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而且现代技术的进步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可以使建筑的形式脱离它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形式完全独立于功能而存在。在相同的建筑外表下面可以安排几乎任何功能,形式似乎已经无法反映建筑的性质,譬如在一个非常古朴的中世纪建筑或唐风庙宇中可能就是一个追求技术不断更新的IT信息产业公司。


  但是把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等同,很快就会带来问题,建筑设计作品的艺术品质完全掩盖了它自身的功能性,就如同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千年七点》一书中论述的那样,“建筑实践越是脱离社会的总体需求,就越容易成为一篇仅为暴发户阶层所全神贯注的、过于美化的演讲。”使建筑设计可能会沦为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活动,而建筑师们面临的服务对象恰恰应是广大民众。


  建筑师创作的最理想境界是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完美的建筑应该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存在。在这一点上,很多前辈建筑师们用他们自己的设计实践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三、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进一步分析蕴含在功能之中的美感。


  1、现代建筑的构件遮阳设计就是功能与艺术、技术的良好结合。


  良好的建筑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而且遮阳构件成为影响建筑形体和美感的关键要素。在设计中,遮阳构件的设计往往凸现了建筑的形式特征,如乡土感、高科技感和现代感等。


  建筑设计中常见的采用构件的遮阳方式有如下几种:垂直遮阳、水平遮阳、格栅遮阳、平面板式遮阳和窗帘式遮阳等。但不管是哪种遮阳方式,遮阳构件本身都达到功能和形式统一。遮阳构件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特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形体,成为建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挖掘出建筑构件功能中的美感。


  奔驰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采用的就是黄色垂直遮阳板,其竖向的形式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充满变化的韵律感,体现出其建筑艺术的魅力。


  建筑在德国柏林的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大使馆采用的就是水平遮阳板构件,绿色流线型截面的遮阳板密密地覆盖在建筑的窗户外侧,与整个墙面融为一体。


  勒·柯布西埃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就是成功地运用格栅遮阳的经典杰作。其粗犷的混凝土装饰面层、独特的造型与格栅遮阳完美结合在一起,独树一帜,在建筑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像光圈一样能够根据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的采光遮阳窗,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构造技术,利用光感技术精确地进行精确地调节,达到采光和遮阳的目的。遮阳构件的形式来源于阿拉伯建筑的传统几何形图案,采用极富现代感的金属材质,充分利用材料的金属性能,体现出了功能与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


  2、建筑中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往往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革命性的材料、纯粹和节省的设计,注重质量和工艺的自然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委婉清澈的奢华和纯粹带一点硬朗的风格。譬如双层玻璃幕墙的采用,综合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同时也达到节能的效果。这一个优点使它成为现代建筑围护结构的一个亮点,而且这一技术日趋成熟,改善了玻璃幕墙的隔热性能,在节约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


  譬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柏林国会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内层为隔热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也可以随时打开。


  3、建筑的照明设计充分地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照明设计是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要素。照明设计不但要充分满足基本照明需要,而且还要为室内装修和装饰的效果服务,同时还关系到是否节能、环保。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锥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四、如何兼顾功能与美观


  肯尼斯·弗兰普顿还认为:“与其他形式不同,建筑不可救药地同日常生活混淆在一起。在这方面,它是文化和生活的环境,本身是一种文化表现,因此它无法令人信服地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建筑师除了刻意地追求形式外,还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觉功能要素中所蕴含着的形式美感,充分发挥功能要素自身的形式潜力,寻求功能中的美感。


  在功能中追寻美感并不等同于简单化,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含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杂。不是侧重造型元素自身的复杂,而是侧重通过挖掘功能要素本身的潜力来形成形式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当然,在功能中追寻美感也往往会导致一些程式化的偏见,它一方面对设计要素要求严格,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对话,通过精细的比例和细部来显示空间的架构和环境的氛围。虽然色彩和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效果的形成非常复杂,使用的材料品质好、价格高。其设计思想包涵了一些永恒的美学价值观,如对材料自身和工艺技术的尊重,以及关注细部的精确和单纯的设计元素等。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种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使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与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有各个部分的力量和精神,这样整体就和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互相冲突与不一致,同时,由于这样的不一致,就一定会破坏整体的统一与美”。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短期利益的今天,这些慧智的言语仍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作者:赵大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