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2016-11-03 14: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荀子的性恶论是不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学说,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它第一次将人作为主体用以理论研究,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自然的欲求持以认同态度。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化性起伪思想,更是提出以礼义教化节制人类无穷的欲望,改变人类趋恶的本性,为人类通过修养成为圣人提供了方法。

 

  1 “性恶论对人性的正视

 

  荀子所创立的性恶论是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有两部分,也指人的本性,它是恶的动物本能;“也指人为的后天修养,它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在《性恶》开篇即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恶是人性当中根本存在的东西,而善的存在则是通过人为产生的,他否认人的道德观念是生来就具备的,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塑造影响。性恶是人之本性,荀子没有回避否认这一点,而是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他在《荣辱》、《性恶》、《天论》、《王霸》中的论述,并未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加以否定,而是将欲望追求其视为人之本性,将感官视为人体接触外界的官能体验,进而对这种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起到合理化作用,使其变得正当。

 

  然而,正是因为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是出于本性的,因此在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节制任由本性使然,就会造成社会混乱。所以荀子在《性恶》中又指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1]在此,人的欲望以的形式呈现出来,荀子虽肯定了人类追逐欲望的合理性,却也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之处,若欲望不加节制任其发展,就会恶从欲生。同时他也指出人性之恶为人的教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社会、制度的约束,人类可以做到对欲望进行节制,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将对欲望的追求变成具有审美追求的行为。

 

  2 “性恶论与审美世俗化

 

  冯友兰先生曾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2]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论述,简明清晰地阐释了荀子性恶论将审美推向世俗化的关键——重视的作用。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性恶论承认物欲是人的本性,无疑也肯定了追求美感是人的本能需求,荀子在《荣辱》里说道:目辩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辩酸咸甘苦,鼻辩芬芳腥燥,骨体肤理辩寒暑病养,是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3]荀子由此指出,人类在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也具有分辨事物之好坏优劣的本能。这是无待而自然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又如他在《非相》里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4]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在于人具有认识辨别的能力。

 

  “性恶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将人类的自然欲望提升到了审美愉悦的层次,肯定了人类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艺术的发展进步。蔡仁厚曾说:荀子性论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5]在战国后期社会各方面融合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性恶论所蕴含的其美学理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了审美世俗化,更是使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都能接触到的魅力,其肯定人类物欲的俗化倾向对于当今审美观念俗化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3 “化性起伪之美

 

  尽管为人之本性,然而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6]尧、舜之类的君子能将发扬光大,荀子将其归因为后天的教化,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文理必须经由人的后天修炼才能起到教化作用,由此可见人类纯粹的本性并不是的,只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修养,才能达到的境界。正如廖名春所说:所以,在荀子看来,作为人的本质的不是而是。将荀子的所谓视为我们今天作为人的本质的人性的同义语,又反过来指责荀子不懂得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正是顾名而失实,得椟而遗珠。”[7]所以性恶论之高明,在于其化性起伪的思想。性恶论将人的欲求提高到审美需求的层次,而化性起伪又提出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将纯粹的欲求转化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审美行为。

 

  虽然荀子肯定了美起源于人的情感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荀子认为所以原始的情感都是美的、所有情感的表现形式都是美好的。在荀子看来,美是通过礼义教化达到对个体的欲望进行节制的总概况,不仅如此,美还应具备改造欲求并将之与社会秩序有机结合的功能,其目的在于将后天的礼义教育及其所具备的道德功能真正落到实处,以达到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效果。这一切完全符合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即合乎道德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而化性起伪之美的要点也正在于此。

 

  作者:魏琳 来源:建筑与装饰 201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