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舞的古典美学精神:气韵与意境
气韵与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我国古典艺术审美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被提练、升华出来,而且又长期有效地指导着我国古典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实践,我国古代文学、建筑、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的内在精神都讲气韵和意境。气韵和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的重要标尺。中国古典舞的“有意味”就是气韵和意境。
中国古典舞追求的气韵生动就是要讲宄生动传神,通过外在的舞蹈动作语言和整体形象来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神韵,表达出一种内在的生命、情感、精神与品格,以此来传神写意。中国古典舞蹈乃至古典艺术追求最高艺术境界不是真写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那种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高度艺术化境界。西方古典芭蕾注重其向外伸展舞姿,动作讲宄“开、绷、直、立、弧、长”和足尖技巧,表现为直立向上的体志特征,形成开放飞升、飘逸轻盈的审美风格,而中国古典舞则注重实效向内探求——身韵及造型,动作讲宄“曲、圆、拧、倾”,表现为下沉回旋的动作特征,形成委婉含蓄、意味隽永的审美风格。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要求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塑造生动逼真的具体形象,即具体的景、形、境,但同时又超越具体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意蕴,由观赏者去体悟、玩味、领会,感悟“,形成超脱、空灵的审美境界,可意会不可言传,天机妙悟,悠然神会,韵味无穷。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作为概念,其源于唐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而涉及到意境内涵本质的,则可追塑到先秦,《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说法,都涉得到意境的本质内涵。意境的本质特征是随物宛转,寓情于物,虚实相生,意与境浑,情景交融。意境是有意蕴的境地,创设的一种超于象外的意蕴。意境不能离开形象,意境是生发于、超越于具体形象的。虚实相生是意境的艺术准则,中国艺术讲宄写意,写意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写照。在艺术作品中,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神与形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中实的部分存在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之中,而虚的部分则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感悟之中。虚实相生,化景物为情思,要求艺术创作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而是化实为虚,深刻表现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心灵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出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舞的主要美学不在于写人物的行为,而在于与表现人物的内心,在于创造富有情感立蕴的意境,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舞蹈的动作语言是表现形象的主要手段。舞蹈动作的时间、这空间、节奏、力度与韵律等,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感情特色,线条的变换、舞蹈的俯仰起落以及动作的断续,体现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和审美情趣。唐代歌舞大曲名作《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古代经典舞蹈之一,在当时曾盛极一时,其它分体现了我国古典舞蹈的美学神韵。在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有生动描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仰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舞姿妙罗,回旋如雪,小垂手后,如弱柳的无力,斜曳裙时,如白云的初生。舞者双娥微敛,舞袖低昂,含情不胜,仿佛飘飘欲仙的感觉。舞者上身穿着霞彩似的披肩,下身穿着虹霓一般的裙裾,头上戴着“步摇冠”,她象萼绿华、许飞琼两位仙女般美丽,在舞筵前旋回纵送,仿佛翔鸾轻下,游龙飘忽。“小垂手”、“斜曳裙”、“风袖低昂”,舞姿妙曼,小鬟双舞,随着筝笛的节奏,由徐到急,落步生姿,东声悠扬,引人入于幻想之中,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通过白居易生动传神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霓裳羽衣舞》高雅脱俗的风姿神韵,以及美妙高超的舞姿,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得意而忘形。
2.身韵课建设:价值与拓展
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建设己走个半个世纪了。5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典建设的舞蹈家们,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实践,不仅编制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教材,而且按照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规范,创作出了一大批受到群众欢迎的舞蹈作品。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教授、李正一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创建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并于90年代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获得奖励。身韵课建设得到我国舞蹈学界的高度评价。的确,“身韵”理论和实践的创建、探索,对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具有重大主义和价值。
“身韵”使中国古典舞从戏曲依附中完全独立出来,确立了自己作为一门舞蹈的本体地位,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一门真正的“舞蹈”。新中国成立以后,舞蹈的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宄、整理、提炼,并参与芭蕾的训练方法,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但是这种把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树立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中国古典舞始终未能摆脱戏曲舞蹈的羁絆,成为戏曲舞的影子。8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舞形成了从外形向内蕴的新空间拓展。身韵的理论创建与实践探索,以“身韵”来升华戏曲的“身段”“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劲、律”,“拧、倾、圆、曲,,等,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唱、念、做、打”戏剧化、比拟化、行为化的痕迹,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较完善的审美规范和舞蹈语言系统,摆脱对戏曲的依附,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真正的“舞蹈”。
“身韵”确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根基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舞蹈审美规范。“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韵。身韵要求“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等,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重写意、重神似、重气韵、重意境的美学精神。身韵要求“形、神、劲、律”的统一。“形,指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神”指内涵、神乐、韵律、气质。“劲,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律,包含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蕴的规律两层意义。“形、神、劲、律”四者是有机融合统一的。“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不同于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是一种情感含蓄而内敛的造型体态,“欲抱琵琶半遮面,”显得更有韵味与意味,讲宄气韵生动的美,含蓄委婉的美,而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则在空间形式中给人强烈的直接的印象,是一种对点的欣赏。两者的审美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身韵“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体现了“圆、游、变、幻”的古典美学精神,追求连贯、圆融、灵动的线性运动美,行云流水而又曲折婉转,富有韵味。“寸劲”“反衬劲”都涉及中国古典美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动律连接有“顺律”和“反律”之分。一般说动作接动作,这是“顺律”,动作通过“顺”而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个动作的走向分明向左,却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由向前而突向后等等,显示出千变万化,扑塑迷熟读的动感,圆润流转而富有韵味。
身韵准确在把握住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精神,提纲契领地提炼出一系列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动作元素。实际上,身韵的最大贡献是作为一门训练方法、教学法而言的。在实际训练和作品创编中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形式感很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讲,舞蹈的形式就决定了舞蹈的本质,动作决定了内涵。但仅仅如此又是不够的。“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也仅仅是做到了“以形传神”而己,“以神领形”则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也就是所谓“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中国古典舞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地道的“中国舞”。一方面,仍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中国古典舞舞蹈语言体系。人的动作是无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动作也应是无限的。一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颔首回眸,欲走还留,都是一种韵味。身韵课的建设,仍需要建立更加丰富的舞蹈语言系统。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仍有待深入研宄。在深入研宄古典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以开放和多元的眼光,进行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文化建设。所幸的是,今天所谓的京昆古典舞蹈学派,汉唐古典舞学派,敦煌古典学派,所谓的不同学派,其实做的是殊途同归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路径入手,为繁荣、发展中国古典舞而努力、探索,呈现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炫目曙光。
冯水莲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