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有+VP”结构浅析

2015-12-18 11: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有+VP”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新兴的用法,受广东、福建及港台的影响,这一结构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在“有+VP”这一结构中,动词“有”的词性是否已经虚化,是否可以将其归属于助动词一列。本文综合了诸多学者的研究,从语义、语用以及“有”与“没有”的对应关系等三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有+VP”;“有”;助动词
  对于“有”字句,语法学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对其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有”字句,认为“有”字句是以“有”包括和“有”对立的“没有”、“没”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另一种是广义的“有”字句,认为“有”字句是指句中含有“有”的句子,不仅把“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看作“有”字句,而且把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也看作“有”字句。那么在“有”字句的基本用法中,其后总是带上表任务、事件的成分,两者之间是很典型的动宾关系,如“我有一本书”、“地上有支笔”,在这里“有”显然是一个动词。

  但是在当今的,尤其是港台的电视、影视作品、网络以及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我有告诉他”、“我有这样说过吗?”、“我每天都有喝牛奶”等等。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为“有+VP”结构。

  其实,“有+VP”这种结构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这一用法在古代就已兴起。我们可以在先秦的典籍文献中找到其踪迹。

  (1)“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

  (2)“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

  (3)“家有既亡,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有别之而不别也。”(《谷梁传·襄公六年》)

  (1)中“有闻”实际是“有所闻”,“闻”在句中已经转指动作作为的受事,而在(2)(3)中加点的“有”后面的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既成性,“‘有’字的功能是标志着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既成或实现(finished or realization)”【1】。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港台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有+VP”的用法实际上是对古汉语“有+VP”这一结构的复兴。关于在这一结构中“有”字的性质,学者们对其观点所持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有”是副词,如陈一民(2004)、陈红叶(2007)。陈红叶认为“有”是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指“方言‘有+VP’句式中的‘有’,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确认’,主要用在谓词性结构前面,确认谓词性结构所陈述事件的存在”。【2】

  有的学者认为“有”是动词,如付习涛(2006),他认为“有+VP”构式中的“有”仍然是动词,不属于动词类下的次类助动词,更不是副词。

  但是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把“有+VP”中的“有”看作是助动词或体助词,如宋金兰(1994)认为在“有+VP”结构中“有”是表完成体、持续体的体助词(P33-37),施其生(1996)讨论了汕头方言中的“有+VP”,认为该构式中的“有”处处符合助动词,应该看作助动词(P26-31),杨文全、董于雯(2003)认为在这种构式中,“有”是表“强调”意义的助动词,祝晓宏(2004)在《“有+VP”结构新探》中把“有+VP”结构中的“有”看作助动词。

  本文以为,在“有+VP”这一结构中,“有”应当归为助动词。以下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 “有”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1.在“有+VP”结构在,VP是动词或由动词所组成的短语,“有”表示该动词或动词短语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已经完成或表某种状态曾出现过,是对已然事件的一种肯定或强调。如:

 (1) 难道我有骗你吗?

 (2) 那个节目我们刚刚有看。

  在(1)中“有”表说话人对“骗你”这一动作曾经发生的强调,加上句子的反问语气,则加强了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意味。(2)中的“有”肯定并强调我们看了那个节目的事实。在这两个例句中,“有”都是对已然事件的肯定或者强调,这时,可以在句中加上表完结体标记的动态助词“过”,那么上述例句可以说成“难道我有骗过你吗?”、“那个节目我们刚刚有看过。”

  由此可见,“有”除了可以像“过”“了”一样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已完成等,还能表示说话人的肯定或强调的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情感态度。

  两位学者认为这里不能说成“我天天都看过你的影集,非常的不错。”或“我天天都看了你的影集,非常的不错。”

  而当说成“我天天都看着你的影集”时,句子的意义着重在表示不间断地看,与原句所表达的意义明显不同。他们认为“有”字在这里表现出的“持续”义是一种行为的断断续续地发生,或“一天看一次”,或“一天看几次”,但“每天都看”,“没有一天不看”。

  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字比“过”“了”“着”在句中所蕴含的意义更丰富,运营的语域更宽,用法也更灵活。

  2.“有+VP”中的“有”所表示的强调除了前面分析的强调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和情感态度,它还可以强调句子的重点与中心所在。

  对比下面两组句子:

  (1)A  他今天上午来了。          B  他今天上午有来。

  (2)A  他告诉过我他今天去北京。  B  他有告诉我他今天去北京。

  (1)(2)中的A句,在朗读时的重音位置不同,句子所表达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1)A中,重点可以使“他”、“今天”、“上午”,也可以是“来”,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定,因而句子的重点也不定。

  3.在疑问句中,“有+VP”的形式可以变为“有没有+VP”“没有+VP?”“VP+没有?”或者“有+VP?”,而回答可用“VP”、“有”、“没有”,尤其是在“有没有”或“有”提问的问句中,肯定回答常用“有+VP”,从而构成“有没有+VP?”—“有VP”或“有VP?”—“有VP”的问答句,表示对某种完成动作的肯定。如:(1)昨天你有打电话给我?—有打。(2)上周你有去博物馆?-有去。

  当我们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也常会听到司机与乘客这样的对话:

  “有没有下?”-“有下。”或者“师傅,有下。”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有+VP”中的“有”字应该是一个表示强调意义的助动词。

(二) “有”与“没有”的对应关系

  “有”的助动词性质还可以进一步用现代还能与普通户中完成体的否定式“没有”来加以证明。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到,“有”作为“没有”的肯定形式是从广东话及台湾闽南话传入现代汉语普通的新用法 。我们姑且不论这里说“新用法”是否恰当,仅仅就“有”与“没有”来看,它们二者应当是相对应的一组词。

  首先,“没有”可以做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存在的否定,与之相对的“有”的基本词性也是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存在的肯定。如“我没有书”—“我有书”,“房间里没有电视”—“房间里有电视”“今天没有雨”—“今天有雨”。

  其次,“没有”也可以作助动词。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明确指出,“没有”是个表示动作未完成的助动词,否定动作的完成,如“我没有去上海旅行”“他没有写作业”。

  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有没有+VP”这种疑问句,“没有”是对其的否定回答,而“有”可以作为其的肯定回答。如“你有没有看见他?”—“没有。”/“有。”、“你们有没有合作过?”—“没有。”/“有。”在这两组例句中,“有”都表示对某种完成动作或状态的肯定。而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作为“没有”的肯定形式,“有”的出现是很受制约的:它一般分布在对话环境中,表示对某一动作或状态的确认。

  小结

  在“有+VP”中“有”除了具有“了”“着”“过”的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已完成的意义外,还可以表示一种持续义,同时还能表达说话人的肯定或强调的主观色彩与情感态度。此外,它还有标记句子表达重点与中心的作用。作为“没有”的对应体,“有”也具有助动词“没有”的属性与用法。因而,我以为在“有+VP”的结构中,“有”可以归入助动词一类。

  以上只是本人就目前所观察到的语言现象所作出的一种假设与推论,还有待于语言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与论证,以深化对汉语“有”字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红叶,《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的用法》,淄博师专学报,2007,第2期。

[2]陈一民,《遭遇动词—“有”的另类用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第1期。

[3]李雪峰,《汉语中的“有”能否被看成助动词》,科技信息,2008,第35期。

[4]施其生,《论“有”字句》,语言研究,1996,第1期。

[5]伍文英、夏俐萍,《现代汉语的“有+VP”格式》,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5期。

[6]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第1期。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8]祝晓宏,《“有+VP”结构新探》,语文学刊,2004,第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