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小论《八月之光》的复调叙事

2015-11-19 1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八月之光》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的一部既非常出彩又充满争议的。福克纳在这部小说里运用了复调理论。他使用多视角,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价值世界,在情节上、人物命运和形象上来着手来体现主人翁的命运,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叙事结构、主题方面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解析对位,对话形式,发现复调给文本带来强劲张力和主题向心力的效果。

关键词:福克纳;《八月之光》;复调叙事;结构;主题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是一部小说两个主题,体现了主人翁各自的命运,并运用了不同角色的不同视角来讲述,这在之前的小说中甚至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可见这一创作时期福克纳在小说的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非常前卫的实验。小说中的两个主人翁虽在同一个时代相近的空间却自始至终也没有遇见彼此,这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是一种挑战。从叙事结构和主题等方面展现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特征,这样的叙事手法将复调的内容阐释得如“多声部”乐曲展现给读者。
二. 结构的复调性
      结构是一部小说的框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的结构是不同部分之间的对位,也就是“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是复调式小说的基本特点。《八月之光》是关于一个南方八月的共时性故事,而这故事是由不同的人物作为叙述者讲述这段时间里的故事,由此而形成了复调。
传统使用的叙事手法是“全知全能”视角或小说中的一个主人翁来叙述。而福克纳却用了几个人的视角,《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从乔,莉娜还有海托华等的感受来讲述故事,而他们讲述的是各自世界的故事。这便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翁之间和主人翁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关系。小说的结构如一个大型的对话,从故事线索、人物分配上是对位的,而另一方面人物的内心独白也是对话的矛盾的。虽然主人翁之间是有交集的,但是五个主人翁的世界和他们的内心都是完全不同的,体现了一种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小说以莉娜的故事首尾呼应,构成框架,又以乔的故事为主体。故事中间又邂逅了海托华和拜伦是整个情节浑然天成。对位与对话使得小说充满了张力,如莉娜与乔都是孤儿,又同以爬上窗子的方式逃走;莉娜的孩子周一降生,而乔在这一天上午遭残杀。在对话形式的应用可见于乔内心的独白,海托华的内心独白,以及拜伦和海托华之间的大篇幅的对话。虽然拜伦和海托华是交心之谈,但他们俩的追求不同,这也体现了小说结构上的复调性。
三. 主题的复调性
     《八月之光》用不同主人翁的眼睛和嘴来表现同一个主题—追寻,围绕这个主题不同的叙述者们独立又有交叉的空间和时间对各自的生存状态被福克纳“平
列起来写”。共同的主题却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自完整的多重声音组成”,并“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同样这种主题的复调性也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来完成的。
      小说的主题是追寻,每个主人翁为各自的追求生活。乔•克里斯莫斯他一生都在内心中因自己身份和种族不确定性而奔波,找寻自己的种族身份;怀孕的女孩莉娜•格罗夫,热情奔放又宁静乐观,她充满希望与自信寻找着孩子的父亲和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而拜伦•邦奇虽然一生平庸,由于出自真心的追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爱情;乔安娜伯顿终身背负着家庭的诅咒,寻找处女的归宿和家庭的梦想;盖尔海托华对过去南方和家族的繁荣念念不忘,寻求所谓的生活真谛。然而他们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乔想通过完成自己对白人身份的追求而与乔安娜交往,同时也实现乔安娜打破家族咒怨的意图;海托华试图做拜伦的人生解惑者和帮助乔脱离死亡来实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主人翁本身也是一个对话、复调的多元世界,这让小说例如乔,他本可以成为一个轻松生活的白人,却由于听信传言而对自己身份的产生怀疑,终其一生追寻自我,时而“穿过黑人居住的弗雷曼区…会撞见不少人—白人和黑人,…穿过白人的住宅区比荒野上独立的电杆更孤凄。在宽阔空寂、阴影浓重的街头,”“像一个幽灵,一个幻影,从自己的天地游离出来不知到了何处。”(《八》,75页)时而又向往黑人“没有形体的芳醇甘美、生殖力旺盛” ,(《八》,76页)就那样妥协的接受自己黑人的血液,不在追求什么白人的特权。但他始终是心有不甘的徘徊于白人和黑人的归属之间,觊觎“白人居住地带的凉爽硬朗的空气”而把“黑人的气味和声音抛弃到身后” (《八》,76页),最终这种对话性的心理独白被乔临死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遍“自己出生的土地”的景象的“平和、从容和安静” (《八》,227页)给感化了,他似乎明白自己一生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可是这是主人翁已经虚脱无力了。福克纳在对乔这个主人翁设置是虽然他内心独白具有复调对话性,但是最终所有矛盾都被南方八月的祥和与安宁所化解,可见小说家对故土的眷恋是深入骨髓了。
四.  结语
     《八月之光》是一部复调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在结构和主题上都体现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福克纳巧妙的运用对位,对话形式和复调性让《八月之光》多线索的结构充满了张力和主题的向心力从而揭示“追寻”这一主题,这和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主题也是对应的。小说中种族之间的冲突“与其所是南北之间的冲突,不如说是人身上善恶之间的冲突”。小说的结尾是开放性的,莉娜和她的新生儿又开始了新生活,沿着路走了下去,这让文本有了延续性,也超越了福克纳这部小说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巴赫金199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学问题》[M],白春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迈克尔•米尔格特1987,《是小说而非轶事》[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3]威廉•福克纳2010,《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朱立元200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