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结论《约瑟夫•安德鲁斯》在文学史上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基础。同时,本文试图立足于《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研究现状,揭示该小说与《圣经》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挖掘小说背后所隐藏的《圣经》原型。
关键词:《约瑟夫•安德鲁斯》;《圣经》原型批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随着英国小说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英国小说做了大量的鉴赏和评论。菲尔丁的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也受到了相应关注。
1999年,西蒙•斯特恩发表了《共同的市场》,他在文中指出,《约瑟夫•安德鲁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学财产,其价值的体现需要读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投资,开辟了一个塞万提斯流浪汉小说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的新道路。《约瑟夫•安德鲁斯》中大量典型体现了新兴的文学史的一种形式。
另一部安东尼娅•莫泽的杰作《知识分子的形成:奥斯丁,菲尔丁,萨克雷和英国古典小说》中,安东尼娅指出,菲尔丁希望把他自己和理查森区别开来,因此他写了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这是十八世纪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小说。
菲尔丁的影响远远不局限于当代。正如南希所说,菲尔丁对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圣经》和亚里士多德都有着广泛的不同寻常的了解。罗伯特•艾尔特曾指出,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假装它们是现实本身,但就菲尔丁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一种假设,因为他知道小说就是模仿。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随着这部小说在西方研究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学者也开始研究《约瑟夫•安德鲁斯》和书信体小说《帕米拉》的关系。中国学者开始了对《约瑟夫•安德鲁斯》更详细的研究。
1994年,刘乃银在论文《论菲尔丁的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中,他提到在菲尔丁生活的那个年代十八世纪,一个新兴的异常繁荣的时期。故事当中的情节都是为了教育社会,具有说教的意味。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和《圣经》一样,都通过教育让人变得仁爱和博爱。
1996年,陈晓兰在她的论文《离乡•漂泊•返家—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叙述模式》当中,她提到家庭观念,流浪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家”和“流浪”这样的文字或符号,往往是一语双关,有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两方面。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圣经》为人们的生活设定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在《约瑟夫•安德鲁斯》的流浪的主题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离开自己的家,在外漂泊,最后返回家乡,这通常是《圣经》文学一贯的叙述模式。
2005年,赖賽宇在论文《个性化与类型化—试析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塑造手法》中,他对菲尔丁作品中的人物给予了极大关注,指出作品中的人物无一不是特殊的,具体的。
在那之后,张文在《浅析<圣经>对菲尔丁创作理念的影响》一文中,他讨论了菲尔丁的代表作品,《约瑟夫•安德鲁斯》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圣经》的影响,比如创作主题,创作的意图,有结构的语言等等。事实上,他在以不同方式表明,《圣经》对菲尔丁的创作理念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菲尔丁的创作理念是受《圣经》教义影响的。《圣经》不仅能影响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写什么,而且可以决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理解。
三 《圣经》原型批评视野下的《约瑟夫•安德鲁斯》
总的来说,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其小说创作触及到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度和深度都堪称当时之最。《约瑟夫•安德鲁斯》是他的代表作,学者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已有多年。根据上面的总结和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对菲尔丁的各项研究可知,这部作品和菲尔丁的其他创作与《圣经》都存在潜移默化的联系。于是,对《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研究可以突破传统,寻找新的切入点,通过原型批评的视野来研究这部作品不失为一个值得挖掘的领域。
用原型批评的理论来研究《约瑟夫•安德鲁斯》这部小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既能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又可以深层次解读出文学作品的意义。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荣格的原型思想理论,分析和重塑《约瑟夫•安德鲁斯》中的人物,主题,意象和结构等将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关注和认识,同时对菲尔丁的小说与圣经文学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因此采用《圣经》原型批评的方法来探索这部小说,或许将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张文,2011. 浅析《圣经》对菲尔丁创作理念的影响。《英语广场(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