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民生设计下的中国设计现状

2015-11-17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民主设计的起源来自威廉•莫里斯,随着思想的进步,由民主思想的深化,民主设计上升到“民生设计”的高度,许多设计评论家都对“民生设计”进行了思考,设计界中“民生设计”这个概念越来越频繁的被提到和使用。本文主要结合杭间老师的一些观点阐述我个人对于民生设计的看法并将结合社会理想和一些国内外的小例来浅谈一下中国民生设计的现状。

关键词:民生;设计;以人为本;母体;文化
      民生设计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①而民主设计的起源来自威廉•莫里斯,他反复的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的原则:1是产品的设计和建筑是为多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劳动,而不是个体的劳动。通过对上述的思考,所谓民生设计,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2、母体文化的存在。
      1、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放在我所理解的民生设计的第一条是因为,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设计是为了改变和完善人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它首先表现在他改变物质的实在性意义,即我们的实际使用,物质性。其次,在于情感性,因为人不是无情感的简单的物质,而是有意识的。因为这些,使得设计的范围相当广阔,它关涉到不同人对环境和生存的基本和精神的需要,既是一个“物体系”又是一个生活价值也即文化系统。
      “以人为本”体现了民生设计的基础。无论贫穷或者富裕,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机会。从这些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会更深入的去探究人的本性,给每一个设计品使用者带来他们内心的渴望尊重和他们所行使的权利。
      2、母体文化的存在
      母体文化即人类划分开了之后,种族自己拥有自己特定标志和气息的一个集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也在快速融合,而人对于自身所拥有的特定文化是表现为一种共生性,文化的存在表现为特定种族的存在,当这种文化消亡之后,所谓的种族也已是消亡了。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希望保留自己种族的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在随着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并一定适合人类的生存,甚至会阻碍到生存的发展。两全的办法最好的就是由设计来进行。
      从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来看,其演变潜意识中也是受到这种母体文化的影响而推动再发展。表面上看是为了人的需求,物质产品设计出来后的舒适便、捷适用性,人的心理需求上的审美性,不断的表现变化。但是在深层次上看,每一次的推翻都在于母体文化的牵引,改变也在于母体文化的气质中形成,不断的重复不断的重复。
      口号下的现状
      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我们的媒体热衷的是参观人数以及国人“看西洋镜”式的心情而在烈日下排队五六个小时的市民热衷的更有可能是那个“赶趟儿”的哄抢。同样的,此次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对于礼仪小姐的制服,媒体更热衷于八卦国外运动员对此观感的桃色新闻,和运动场上的几枚金牌,却忽略了其他的价值意义。
      从中可以看到国内的人们还处于一个设计意识薄弱的阶段,刚刚兴盛起来的中国,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时候,并没有能从全面的的精神上来提升人民的意识。
      在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下,设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创造了利润。然而那更多的是建立在“MADE IN CHIAN”身上,并不是DESIGN IN CHINA”。而且,国内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H£M品牌入驻重庆沙坪坝的时候,人们排了7、8个小时的队伍疯抢产品,可见是对有设计意味的东西是多么的渴求。还有部分人为了买宜家家居,不远万里从乡镇跑到大都市。这些例子都说明国人是如何的渴求设计的存在。然而,国内的设计并未能体察到。设计师们在政府或者经济的驱使与限制下,不断创造着人们不信服或者享用不到的产品,或者倾家荡产享用的产品。以房屋建造为例,这个更是不信服+享用不到/倾家荡产。而这个是人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喊着“设计为人服务”的口号的时候,设计师们也并未曾想到,占全国人口1.31%的农村人民,他们用的东西是多么的粗制滥造,设计师的产品绝大部分是摆在橱窗里观赏的,“设计品”等同于“高消费”“奢侈”。
      相对比之下,我们来发现一下宜家的精神即英格瓦•坎普拉德在1976年写下了《一个家具商的信仰》中所提到的“为大多数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包含着打破地位和传统局限——成为更自由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与众不同。”宜家把自己的产品称为“民主设计”——美观的外型、实用的功能、以及大多数人可以支付的价格。前两者对于大部分家居用品公司来说,都能做到,但是只有宜家“独此一家”地将最后一点发扬光大。使用高成本来设计一件华丽的家具,对于设计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只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一件具有同样功效和美观的物品,那真的就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挑战。但是他们一直在做。在瑞典,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在民众心目中扎根已久。普通的瑞典人,无论是从他们的父母还是从周遭的社会那里,都会被培养并认同这样一个价值观——无论贫穷或富裕,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机会。②
      我们相对比来看,国内的种种让人痛心的设计漠然现象更深层次的应该在于对人本的漠视,还有对于设计的短视症。在喊着“民生”口号的同时却忽略真正的民生思想。正如杭间老师所说:
      “即便中国设计和设计师只有放下身段和文化的包袱,处理好艺术和利润的关系,时时将自己还原到普通人的原初和不加条件的权利之中,耐心来对待这个中国设计成长中永远无法避过的问题,中国的设计才真正有希望。”③
      希望这天能早日到来,相信这个理想国也总有一天会到来的。
      参考文献:
      [1]《设计艺术学概论》    余强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杭间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