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试论中西审美文化之差异

2015-09-12 09: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因为各区域、各民族等因素的不同,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经过人们的相互探讨与交流,学习与借鉴,将会变成另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从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这对于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原因;意义
  中西审美之间的差异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根植、沉淀于各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表象的差异实质上揭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试通过对审美的差异、差异的原因以及意义几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审美差异
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和谐”,也就是说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 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融合渗透的境地,而不是仅仅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这种统一是辩证的统一,是相关的统一,是整体的统一。换种说法来讲,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超越空灵,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达到“物我一体”“天人混一”。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他们追求“多样统一”、“天人相分”等文化观念,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例如在艺术作品中,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那些能够从个别中见出一般的作品。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诗人应该向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识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
2、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出中西方的各自侧重。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其核心是“善”。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韶》乐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认为,真正的“善”是“文质彬彬”。外在形式的美为文,内在道德的善为质,文质应该统一起来,这样事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孟子与孔子的观点相同,认为美与善浑然一体,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为的肯定,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 “真”。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3、审美的性别倾向不同:
  中国的文人学者曾经指出,如果按性别倾向来划分的话,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模式偏重女性。中国人偏重以大脑两半球的平衡作用进行思维,这也意味着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女性偏向,这是母系制留下的一份遗产。根据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特点是: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等等。以上的这些中国人所具有的基因特点与男女性别在性格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是有一定的女性倾向的。科学上已经证明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出来。中国人在生活情调上好静,大多智者的形象都是“气定神闲”“静如处子”。百姓生活多以追求享受现成事物,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以悠闲为理想,气质和需要上好求助、谦卑、依赖、顺从,偏重于静的一面,而在健壮性、激动性、表露自己、支配、攻击、竞争、社交等动的一面则相对较弱。
  西方人则不同,自古希腊开始,一直受到航海或是商业文化的侵染,培养出了一种外向的、好斗的、征服性强的性格特征,无论是对于自然界还是人类自己,都无处不表现出来。面对自然界,西方人善于把其作为主体的征服目标,做出各种探索性活动。面对人类,他们将全球征服计划推行到另外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排斥一切异己。
4、审美功能不同: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其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基底,使得审美也具有了一种重言志、重德性的特色,那么审美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就应运而出。如在文学上它提倡“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从而使诗文与道德教化,甚至治国安邦、为统治阶级服务联系起来。这种注重人文道德的文化传统积极作用是对平民百姓起到了教化、陶冶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定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往往因道德约束太多,而扼杀了文化的灵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及审美价值。
  西方文化中,也有道德功能,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其艺术审美的愉悦功能要多于道德功能。在对美的本质特征把握与分析当中,康德曾指出:““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在他看来,真正的美应该是能带来审美愉悦的“自由美”,如果在审美过程中夹有道德的评价、真理的追求等,那就是“依存美”。康德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审美差异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因素来讲,中西方审美差异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古代中国东面临海,西、北被高山所包围,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中国长期与其他文明古国相隔绝,中国文化基于农业基础上,自给自足。再者,中国文化主要属于“大陆文化”, 陆地是稳定的,农业社会要求稳定,风调雨顺,同时以四海为边界。但所谓“六合”、“四方”一般都不包括海洋,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也把海疆排除在外。惜别怀乡,安土重迁,安贫乐道,这些都是大陆文化的生成背景,因而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的心态。而西方人处于海陆交错、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的地理位置,很早航海业和贸易就比较发达。他们属于“海洋文化”
  再者,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也与其哲学理念有关。中国审美哲学的起点是“道”, 中国的“道”无论是在儒家那里还是在道家那里,都是难以用精确逻辑语言加以表述的。孔子在教学时,很少直接用语言表达他的仁义之道的内涵,而是在具体的 情境中,以现实例子来给以启发,这是因为,“道”是不能被语言全尽形容的。而在西方哲学中,审美起点是“逻各斯(Logos)”,“ 逻各斯(Logos)”被看作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万物皆由此而生。它也是西方的传统思想,蕴涵着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是我们理解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重要部分,诸如本体与现象的对置,神与万物的对置,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等等。
三、审美差异的意义:
  通过对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研究,使我们能更好地审视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审美是阐释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的关注、思索和探究。我们应认识到中西审美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采取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寻求其向现代社会、现代价值观念转换的最佳途径,使现代中国能够充分吸收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使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徐挺.文学欣赏(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1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一卷) [M].北京:人民
[3]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1-123.
[4] 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40·
[5]李泽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类[M/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6]论语·诸子集成[M]·193·
[7]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