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文革时期美术的特点

2015-09-12 09: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进行着巨大的变革,艺术也在动荡中经历着巨变。在西方,艺术经历着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新阶段;在东方,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美术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文革时期的美术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而文革时期的美术作品呈现的红光亮特点显示了社会主义艺术的新美学。

关键词:文革;美术;红光亮;三突出
  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这十年中出现的各种美术,我们统称为文革时期的美术。这个时期的美术是一种服务于政治,追随于现实权势,排斥人性和个性的美术。在形式语言方面,由于文革时期的美术在体制中绝对排斥艺术的独创性,因此这个时期的美术没有任何的创作性。文革期间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崇拜达到了顶峰,以毛泽东肖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活动也迅速达到了高潮。创造了大量赞扬毛泽东的中国画、版画、年画、水粉画等。
  文革时期的美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卫兵美术运动。随着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批判专栏、红卫兵战报、宣传画、漫画、纪念章等,形成了新的艺术景观,使红卫兵美术运动达到高潮。“毛泽东思想胜利和万岁革命画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巡回美展”……这一系列美展的展出,集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战斗场面,“充满向资本阶级司令部开炮的火药味”,“热情讴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被认为“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丰硕成果!是我国美术史上的大喜事!它忠实地记录了震撼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史诗,是世界上最新最美的画图。”第二阶段是以文革后期的全国美展和地方美展的开幕为标志,形成高潮。自国务院文化组举办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后,每年都有全国性的美展。展览中展出的大量中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作品,被誉为样板画,轰动一时,对文革后期的美术创作影响很大。
  文革时期的美术最典型的特征是“红光亮”。粟宪庭认为红光亮“不仅是个艺术技巧和风格的概念,而且是个美学概念”。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宣传画和毛泽东肖像的绘制,也体现出强烈的红光亮的倾向,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样板戏在当时家喻户晓、风靡全国的影响力无疑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舞台演出的程式化在当时的环境中给美术创作也提供了范本。随着样板戏的推出及样板戏照片的普及后,“红光亮”得到进一步的推广。革命样板戏是社会主义大众流行艺术的典型代表,它的创作原则是“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来。三突出原则对文革时期美术创作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很多画家通过对样板戏的学习,逐步对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有了理解,在画面中力求运用特写,突出英雄人物,使得人物千篇、一律雷同造作失去鲜活的个性。在“三突出”基础上出现“红光亮、高大全”模式,集中地体现了红色的主题,并且十分群众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体现了毛泽东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觉形象,也创造了文革美术的语言体系。
  文革中,艺术家大量使用红色的调子、有力的笔触来表达“日益高涨的、迷狂的宗教情绪”。“作为一种整体风格,文革时期的美术最集中地体现了歌颂新人物、新世界和为工农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思想。而所有艺术家都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艺术个性消失于一种集体风格中,共同创作了一个虔诚的艺术世界。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高大全、红光亮”的文革艺术,看作是一个由众多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的一件大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有许多的画家受到迫害,也出现了一批带有深深时代烙印的历史之作。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其闪光之处。因为大多数作者在创作中,本着要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来完成任务,所以作品没有名利的思想与商品信息。
  在文化大革命中,宣传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宣传画的发行和张贴推到了极致。众所周知,宣传画属于招贴画的范畴,源于广告、海报,与之不同的是宣传画主要为政治服务的。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水彩画家都以热情无私地投身到文革宣传画创作中,并把它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其忘我而严谨的创作态度是从没有过的。几乎每一张文革宣传画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几乎千篇一律地采用“红光亮”。画面气氛热烈,同时色彩鲜明、亮丽,领袖人物形象突出。
  文革期间的美术作品中毛主席的形象是一个神话了的形象,在“家家挂毛主席像,处处设毛主席语录牌,时时学毛主席著作,人人宣传毛泽东思想,把政治空气搞得浓浓的,让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阵地”的呼声中,在“大树特殊毛主席的绝对权威”的环境下,以歌颂毛主席作为创作的重要主题成为必然。几乎所有的专业、业余作者都创作过着这一题材,创作毛主席肖像的热潮贯穿于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表现毛主席的作品千千万万,但毛主席的姿态精神却永远是固定不变的套路。这是同样板戏以及当时提倡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不开的。
  文革时期的美术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艺术现象,结束于一九七六年末。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有着它的时代符号和标志性。它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到七十年代末已所剩无几,但它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余波遗韵则袅袅不绝。

参考文献:
[1]高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邓中云.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文革”美术中的毛主席形象【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版)季刊
[3]王明贤.红光亮:文革艺术的新美学【J】:艺术国际网站 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