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感是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从而引发另外一种或多种感觉协同作用的心理现象。随着人本设计的发展,多感官体验和情感互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视觉设计领域,通过视触、视听、视味等通感形式的应用,不但拓宽了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而且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关键词:视觉设计;感觉;通感;情感
通感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时,各种感觉经验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借代的心理现象。通感原本是心理学术语,后来在文学领域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被大量使用。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近几年“艺术通感”提出后,被广泛的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视觉设计中的通感形式应用不但拓宽了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其表现形式。
通感现象产生的生理依据是基于人脑在接收和传递各种感觉时所具有的明确分工。清朝医学家王清任在“脑髓说”中,证实了人脑中各个部分与各感觉器官发生直接的联系。因此,感官获得外界事物信息并在大脑中所产生的生理感觉是通感的基础。通感的形成还依赖于人的心理认知,它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及生活体验所积累的经验,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通感形成的催化剂。人的感官往往需要外界事物的激发而产生反应。由此可见,通感的产生是以外界事物刺激为前提,以生理感觉为基础,以心理认知为条件的心理现象。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80% 来自于视觉,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在通感中,尤重视觉。视觉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感觉,视觉与其他感官的通感形式应用领域也最为广泛。视觉设计中常见的通感形式包括:视触通感形式、视听通感形式和视味通感形式。
1.视触通感形式
视触通感是指人通过视觉感受事物的肌理材质特性,并与触觉经验之间产生联系,诱发触觉感受的心理现象。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从对体觉经验反应开始的” [1]。一般情况下,触觉随皮肤遍布人体全身,它可以感受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外界刺并传入大脑的顶叶区域。人们通过皮肤接触外界事物,并感受事物肌理材质的不同特性,不同的肌理材质往往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视觉设计中,视触通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肌理特性的视觉呈现、材质特征的触觉再现。
1.1肌理特性的视觉呈现
肌理是指事物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肌理本属于触觉感知范畴,肌理受光照所产生的纹理起伏也可被视觉所感知。所谓肌理特性的视觉呈现就是通过对事物肌理特点的视觉化,或对不同事物视觉肌理特性的替代,来唤起受众敏感、细腻的触觉感受,从而引发对该事物心理层面的感性认知,最终实现受众与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一致性。
1.2材质特征的触觉再现
材质具有温度、软硬度等触感特征,通过对事物原有材质特征的视觉呈现和完全再现,使材质特征在设计作品中实现触觉的再现,这种形式更进一步的满足了受众的触觉体验和情感需求。原研哉为梅田医院设计的标识系统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该设计将白色的布应用于标识设计中,在实现导向功能的同时传达出干净、柔和的亲近之感,使受众通过视触感知获得的心理感受与设计的感情理念不谋而合。
2.视听通感形式
视听通感就是听觉器官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脑海中浮现出声源的视觉影像。因此,将这些影像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便可唤起受众的听觉感受。17世纪,牛顿对乐音的振动频率及颜色的波长关系作了实验研究,一些画家以色光实验为依据,创造出了绘画色彩的音律。来自于音乐领域的节奏与韵律如今以充分的应用于设计中。在视觉设计中,视听通感形式主要通过音调的色彩替代及空间的节奏韵律来实现。
2.1音调的色彩替代
音声中的音调可以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及色彩关系进行视觉呈现。音调的色彩替代是将颜色作为声音视觉呈现的载体,低沉的声音以明度低、纯度低、对比弱的色彩关系来表现,而尖锐的声音则以明度高、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关系来体现。如大提琴的声音可以用褐色来表现,而表现明亮的小号的声音则用明黄色最为贴切。在德国设计师金特·凯泽为爵士音乐会设计的招贴中,大量选用纯度高,色相对比强的色彩来表现爵士乐的特点,使观者在看到海报的同时仿佛听到了爵士乐的奏响。
2.2空间的节奏韵律
音乐的节奏韵律可以通过视觉元素的空间排列进行呈现。在视觉设计中,空间的节奏韵律就是将基本图形按照等距格式反复排列,或作空间位置的伸展。视觉设计作品中赋予重复的图形以等比等差的空间排列及大小疏密的规律变化,就产生了画面的律动感。在埃舍尔的作品中,各种物象由大到小,由疏到密,遵循构图框架进行不断重复,物象丰富而又规律的变化在体现画面节奏的同时又使韵律得到了升华。节奏使画面更具运动感,韵律使节奏富有变化,视觉设计作品中节奏韵律的应用体现出音乐的律动之美。
3.视味通感形式
视味通感就是人通过视觉对事物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引发的味觉感受。视味通感形式经常被应用于与食品元素相关的设计中。设计作品之所以可以反映出食物的味道,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图像以心理暗示的方式刺激受众的味觉感受。在视觉设计中,视味通感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色彩的味觉仿真、图像的味觉诱导。
3.1色彩的味觉仿真
色彩的味觉仿真就是利用色彩的属性和象征性进行味觉的视觉表达。人们通过经验,在心理总结出了不同味道所具有的色彩特征。如:青色给人“酸”的味觉感受,橙色会引发“甜”的味道。将食品的色彩属性应用于视觉设计中,使受众在看到作品的瞬间就可在心理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2图像的味觉诱导
图像的味觉诱导就是通过食品的视觉图像来诱导受众,使其在心理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由于具有相似色彩特征的食品往往拥有不同的味道属性,因此色彩味觉属性的仿真有时并不能准确的表现出食品的味道,图像的味觉诱导不但能够引起受众的食欲,而且使所传达的味觉感受更具准确性。
除了上述所说的通感形式意外,不容忽视的还有视嗅通感。因为嗅觉感官与味觉感官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本文不再进行阐述。此外,为了满足受众多感官互动的需求,视觉设计中的通感常以复合形式被应用。
综上所述,人首先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认知,随后与其他感觉发生关联,最终在人的内心产生相应感受。对于视觉设计中通感形式的研究既能满足人们多感官的综合体验,又能在设计思维创新上找到新的突破口。视觉通感的表现形式极大的延伸了受众的感官体验,实现了与作品情感上的互动。“重视人的感觉体验”将成为未来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通感形式在视觉设计的创意过程中和表现手法上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2]《医林改错·脑髓说》
[3](美)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4] 陈育德.灵心妙语—艺术通感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5](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