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伦理学论文

论文化底蕴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的统计

2015-07-18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文化底蕴;舞蹈;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舞蹈仍然散发着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承接着现代人的精神理念,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各个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舞蹈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着人们。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一个民族舞蹈的创作深深的被文化所影响着。本文通过具体的舞蹈创作过程来叙述文化底蕴与舞蹈的关系。
  一、文化底蕴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解了一个舞蹈就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甚至是艺术特色,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将舞蹈和文化联系在了一起,使它们共同发展,以彼此为依托,相辅相成。
  (一)舞蹈的起源离不开文化底蕴
  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从各民族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始终跟随着人类的脚步,每一部舞蹈作品里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秧歌》这种舞蹈,它是一种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舞蹈形式,它起源于人们的劳作,展现了人们在田间插秧耕耘的生活状态,并且应用敲锣打鼓来表达农民庆祝春耕或秋收的欢乐心情,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展现了农民朴素健康的积极精神,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每个时期的秧歌都有不一样的文化在里面。在革命时期,它就成了一种有斗争精神的秧歌,在当时它表现出了另一种农民生活,反映了当时工农兵斗争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解放时期,秧歌跟随着人民解放军走遍全国,在当时也象征着解放和胜利。秧歌在人民革命建设事业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它在人们心中也是欢庆喜悦的象征。
  舞蹈艺术其实已经升华为一种生活、甚至生命的艺术,舞蹈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人们向外界传递质朴的生活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它表现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透过舞蹈鲜明的风格特征也可以直接的观察到人们的文化物质和民族精神。
  舞蹈是一种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因此舞蹈具有它独特的群众性。舞蹈的创作者要想创作出一个好的舞蹈,就需要用人民大众的心理特点去感知生活,并且感知当时期社会的文化背景,并用艺术的眼光去细细品味世界,把生活中发现的事和物进行富有意义的构思,并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舞蹈作品散发强大生命力。
  (二)舞蹈的语言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舞蹈也不例外。舞蹈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情景以及作为人民大众一员的舞蹈家主观感受,但是不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所有形成舞蹈的题材都是通过生活进行构思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通过身体人们可以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舞蹈通过身体的完成,它是人类的一种身体语言,舞蹈语言具有特别强烈的传情性。
  中国在汉朝时期有一种“以舞相属”的习尚,通过带有舞蹈的动作来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这种方式是一种交际行为,可以有效的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往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以舞相属”是一种礼节性的舞蹈,它的主要目的不在舞蹈上,而是通过舞蹈来体现人们存在的价值,审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有利于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感,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舞蹈的交际行为是以最真挚的情感、最美丽的舞姿、最动人的节奏来传达舞者的生命,并在人们之间建立起传递交流的桥梁,是情感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舞蹈,各种舞蹈都有属于自己的表现行为,以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来使舞蹈的交际功能变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语言。
  (三)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
  1.民族舞蹈及民族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是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形式的舞蹈,民族舞蹈的发展和形成是离不开各个民族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民族舞蹈文化是人体的一些特有的动作文化,它起源于民族祖先简单的手舞足蹈的形体动作,这些动作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民族舞蹈文化已经渗入到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里面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在舞蹈的历史长河中也就慢慢形成了不同风格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民族舞蹈都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文化的概念内涵阐释
  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是人类精神寄托的载体和媒介,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真实的反映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满足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两个:语言和宗教。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它也是民族文化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民族文化的发展大多数都是通过对语言形式的继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文化的发展影响也是不同的,早期的宗教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大,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力也在慢慢的减弱。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意识存在,总会反映一些社会的政治以及经济状况,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了剥削阶级民族文化体系和被剥削阶级的民族文化体系这两种对立的文化体系,但是正是因为这两种体系的对立存在促使了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才使得民族文化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
  3.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不同,产生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因此他们创造的舞蹈也是不尽相同的,并产生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舞蹈动作是舞蹈的核心,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如农耕地区的民族舞蹈和畜牧地区的舞蹈风格就完全不同,人们在不同的地势农作由此产生的舞蹈动作就会变得不一样。例如胶州秧歌的动作特点是刚柔并济,挺拔舒展,这些动作是与胶州人民的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对比东北秧歌,东北秧歌动作特点是集中在腿部,踢步动作要领是快踢快落和快出快收,讲究“快”字,展现出一种活泼欢快的节奏,这是因为东北秧歌来源于高跷秧歌文化。陕北秧歌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要表现的气势磅礴,动作幅度非常大,有着很浓郁的黄土气息。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是抬头挺胸昂头,展示一种自信美,由于新疆在古代位于西域丝绸之路上,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它们民族舞蹈中渗透着非常浓厚的古西域乐舞风习和特色。当然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也 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不同同时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服饰以及道具。民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可以传递不同的但也是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它们会涉及到相关民族的生活劳动方式、民族宗教信仰、当时期的民族政治等方面,同时不同的民族舞蹈服饰和道具也侧面揭示了舞蹈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舞蹈的不同角色和他们的身份,还展示了各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例如蒙古族的民族舞蹈是由折叠的包头巾、厚实的大袍以及长筒靴子所构成,碗是他们的主要舞蹈道具,这些都反映了蒙古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直接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在比如傣族的民族舞蹈服饰筒裙以及维吾尔族舞蹈中女性脸上围得面纱等等,多多少少都会向我们传递一定的信息。总之民族舞蹈服饰和道具不管边城什么样,它们所体现的地域特性以及文化是和本民族相联系适应的。
劳动生活是舞蹈的起源,古老的舞蹈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人们对狩猎和丰收时候的动作的模仿,在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揭示人的内心感受和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就成了创作舞蹈的主要目的。如果对舞蹈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舞蹈是离不开各个民族所奉行的民俗活动的,民族舞蹈在各个民族的民俗活动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舞蹈通过张此案生动形象的技艺吸引广大族人观看和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每个民俗活动中都会有民族舞蹈的参与,民族舞蹈伴随在各个民族中的许多民族节令里,有的民族还会把民族舞蹈的名字变为民族节日的名字,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
  民族舞蹈蕴涵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劳动内容,展现了各个民族最为真实的情感。不同的发展过程形成的独有特色的民族舞蹈是文化的传承,民族舞蹈具有非常大的表达力,各个民族与本民族的舞蹈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民族舞蹈。
  二、在文化底蕴影响下的舞蹈
  文化底蕴对舞蹈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以舞蹈《中国妈妈》为例来简述文化底蕴对舞蹈的影响。
  舞蹈《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抗战时期真实的生活生产故事。该故事的内容为:在哀鸿遍野的道路上,一群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妇女在逃生,在逃生的路上她们发现了一个穿着和服并且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她们当时对日本人是非常痛恨的,但是她们拥有着强大的母爱,不管对这日本女孩有多大的恨意,她们当中还是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友爱之手,并收留了这个日本小女孩,对她充满了怜悯。到最后中国妈妈把日本和服还给了小女孩并告诉了她真相,小女孩还是选择了中国妈妈,选择和中国妈妈在一起,选择了死亡。
  (一)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舞蹈《中国妈妈》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也没有被刻意的展现出来,而是用了简单的生产劳动动作来构成舞蹈的故事主题,舞蹈中通过不断强化发展的主要动作,形成动静,立跪的反复形式来进行渲染和强化,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让每一个人都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人们的心灵和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跳动,撼动波动着每个人的心。
  《中国妈妈》舞蹈的创作者通过深刻的了解抗战时期背景下人们生活生产以及文化特点、群众舞蹈的特性、累积丰富的创作素材等方面的探索,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体现了舞蹈与文化的联系,舞蹈是反映文化的一种现象,一种传承与发展。舞蹈并不是只有单纯的舞蹈动作,是需要在舞蹈的过程中展现出舞蹈说要表达出来的精神,展示舞蹈的灵魂。
  (二)对舞蹈音乐的影响
  舞蹈音乐是伴随着舞蹈而发展的,从有了舞蹈,就有了舞蹈音乐。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整个舞蹈音乐运用的是中国民谣《摇篮曲》,这个音乐与舞蹈本身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了一起。舞蹈一开始高昂壮烈的音乐背景就直奔主题,透过音乐传达出的凄凉之意,妇女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残忍的杀害,可是她们却无能为力…到了舞蹈的中间部分,带着东北特色的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基调。展现女主人公从憎恨到接纳养育再到送行,音乐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跌宕起伏,让人们在听觉上感受到爆发力,从而更加深刻的表现当时期苦难的时代内容以及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的爱。
  舞蹈作品《中国妈妈》通过对故事朴实无华的阐述表达,把人感动的潸然泪下,在舞蹈《中国妈妈》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母爱,母爱是没有国界没有阶级的,是无私的,母爱让人们从憎恨中走向美好的、充满爱的世界,用无言的行动把善良做到极致,同时,舞蹈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创作者把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浓缩到舞蹈里。舞蹈用身体动作去反应表达我们的情感,舞蹈不仅仅反映的是可以一个民族一种社会现象,文化艺术,更反映了一种文化艺术。
  三、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文化底蕴与舞蹈关系阐述,反映出文化底蕴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文化和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艺术评论,2010(01).
  [2]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1).
  [3]官圆媛.谈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根基[J].辽宁高职学报2008(9).
  [4]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陈林宜.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梁萌.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J].飞天,2012(4).
  [7]谢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金春昌.袁志敏民俗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J].乐府新声,2007(2).
  [9]罗雄岩.中国民问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0]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马 莎(1960.10-),女,汉族,专科,副高级职称,攀枝花市文化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舞蹈专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